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的首個大型回顧展於北美館開展了!

1998年「台北雙年展」北美館首次邀請徐冰參展後,此次回顧展乃再度合作,由台灣藝評家王嘉驥擔綱策展,籌劃了兩年多,集結多件徐冰極具代表性的大型裝置作品,同時這也是徐冰在國際上的第一個回顧展。


中國藝術家徐冰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焦點包括 1990 年代奠定徐冰藝術成就與國際地位的《天書》、《鬼打牆》;旅居美國探究語言轉譯與溝通性的《A,B,C…》、《轉話》、《英文方塊字書法與教室》;與在地對話的創作《煙草計畫》與《背後的故事》;受紐約 911 事件啟發,轉引六祖慧能智慧的《何處惹塵埃》,以及超越地域文化,號稱全人類都看得懂的《地書》。



 
1986 年徐冰萌生了製作一本「誰都讀不懂的書」的想法,而為了強化作品的荒誕,徐冰一絲不茍地製作這本《天書》,並模仿漢字的造字規則編造假字,共造了 4 千多個字, 最後印成 120 套,每套 4 冊,並收納於河北老木匠特製的核桃木盒裡,右下圖為《天書》活字原版與製書的工具。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的 22 件作品前後跨越 40 年,更包含徐冰未進入中央美院時期的早期作品,羅織串連其創作脈絡的時間系譜,帶領觀者一窺徐冰跨越形式、語言、文化、地域的創作特色與內涵。

 

左上圖:1975 年徐冰參與編輯的農村文藝刊物《爛熳山花》,手冊上的插畫為徐冰所作;右上圖:1986 年中國「85 美術運動」時期,徐冰與中央美院版畫系學生教師一起進行的行動,此次也展出當時的照片紀錄。下圖:1998 年《在美國養蠶系列三:開幕式》。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徐冰的作品一直和「書」與「字」有著不解之緣。
 
他回憶源於兒時在書庫成長的童年經驗,以及中國 1950 年代的文字改造、漢字簡化運動,為他種下未來的創作因子,也讓他了解到「原來文字是可以『玩』的」;之後旅美生活所面對的文化衝擊,更促使他透過文字的轉化來探究語言與溝通、藝術與文明的本質問題。
 
徐冰 40 年的創作生涯,從《天書》到《地書》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屬性,卻莫衷一是地傳達閱讀的平等性,儼然建立一個「文字地球村」。
 
這也體現徐冰多年來的創作理念:將東方思維與文化透過藝術手法與其他文化相互激盪與對話,並在文化衝突與交融中,跨越語言、文化、種族的藩籬,產生藝術的普同性,並在當代產生意義。


徐冰運用乾枯植物、麻線與燈箱等材料現地製作的《背後的故事:煙江疊嶂圖》,以故宮所收藏的明代董其昌作品為藍本,他形容這是光的繪畫,將連屏裝置與美術館一樓的落地窗空間結合。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徐冰在接受 MOT/TIMES 專訪時,說道:「藝術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藝術,而是看它能否為人們提示了一種看事情的新角度。」《天書》與《地書》以兩本奇書的形態,平等地展現於每個受過教育或未受教育者的面前,在北美館的展出現場,觀眾可以一窺徐冰如何一步步從材料收集、歸類、推敲最終將標誌轉化成一部任何人都能讀懂的《地書》。


《地書》展出現場模擬徐冰工作室內部陳列,呈現《地書》一步步轉化製作的過程,觀眾也可透過電腦或電子產品體驗地書如何用符號說故事。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人形、笑臉、鬧鐘和太陽......,沒有任何傳統文字,只用了各類標誌和符號寫成的《地書》,來看看你能讀懂多少?

想更深入了解徐冰的創作嗎?除了走一趟北美館一探究竟,MOT/TIMES 也即將推出徐冰專訪,敬請期待。

   
左圖:徐冰請人設計了一套互動程式「字形檔」軟體,可以將文字轉化為地書的標識語言,在展場中大家都可以動手玩玩看;右圖:完全由符號「畫」成的《地書:從 ‧ 到 ‧》。
 

編輯/洪佩君

徐冰回顧展(Xu Bing: A Retrospective)
展覽時間:~2014.04.20
展覽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