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書店從網路邁向實體,透過虛擬的社群活動,終至促成咖啡店與書店的串連互動,凝結出一個當代生活的族群樣貌。累積時光的空間,不刻意導引使用者該如何置身於其中,而是透過開放的空間對話,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場域屬性,然後安適自得。
關於一個空間,它可以是各種樣貌,容納空氣、容納物品、容納活動、容納歷史…。若一個空間是為了人而存在,那麼人的活動樣貌,將會決定這空間的樣貌。或許描述一個空間,我們就從空間裡的生活者開始談起吧!

有這麼樣的一個生活者:早晨上班等車的途中,他開啟手機裡的 Facebook 打發等車的時間,看到布拉格書店粉絲專頁的最新動態:[活動預告] 村上春樹攝影展…;他心裡想著:晚上下班後應該可以去晃晃。然而接下來實際到布拉格書店去,是在展期過後的週末。

布拉格書店結盟的 Café Philo,有個讓他最欣賞的點:就是週末9點開門,因為可以趁著人潮還不多的時候,帶著筆電去選一個最有 Fu 的位置。通常他會選在裡面書櫃的旁邊,在等餐點上桌之前可以隨手翻閱身邊一櫃子的書,直到用餐七分飽後,展開他的筆電做雜事,這些雜事還包含了上 Facebook,甚至是 Facebook 上布拉格書店的粉絲專頁。

布拉格書店,一個從網拍書店開始經營的獨立書店,一反主流從實體轉向虛體的模式,在2010年開起了實體店面。這個開始不僅是建立了一個讓人與書邂逅的場域,更異業結盟與 Café Philo 咖啡館來共創書店的更多可能。

在師大路的巷子裡,嚴格來說是位於泰順路上,一樓是 Café Philo 咖啡館,地下一樓是布拉格書店。進到店裡的空間,先是一個有屋頂的開放座位區,在這裡可讓隱君子高談闊論,也是個舉辦露天聚會的場所;推開木框玻璃門,迎接你的是一整排穿透式的書櫃(別心急,這裡還不是書店),向左走是一區隱蔽卻又讓視覺可以向外延伸的單桌區,向右走是可以看見迎向你微笑的工作人員準備出餐作業的吧台。沿著書櫃拐個彎,可以看見一整櫃的啤酒,再往裡頭探進去,是另一區座位區,在這個區域,可以選擇有沙發靠坐的多人桌,也可以選擇靠書牆倚坐的單桌。這裡空間的設計不只是有讓社團租借用的投影設備,當然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非常 IT-friendly 的環境,讓顧客可以帶著個人筆電來工作、來思考、來消磨時間;因為掌櫃的在規劃之初,就為每個座位配置了足夠的插座。另一項精緻的設計是光線的營造,因為空間適當的格局與點光源的配置,每個座位都因為光源的衰減特性,讓每個座位營造出各自聚集而獨立的空間感,這展現了掌櫃的設計理念:一種在洞穴中,人們圍著火源匯聚的感覺。

走到這裡,好像還沒看到書店耶,因為書店的入口位在吧台旁的小走道,一個從一樓的高度看,位在地平面的手寫海報,寫著布拉格由此進。按照海報的提示往下探,會從擬似洞穴情境的 Café Philo 空間進入視野開闊的書籍展演場。走進這展演場,書櫃沿著空間的周圍排列,沒有中島式的書櫃阻隔視覺的延伸,所以讓人感受意外地遼闊。或許是沒有心理準備的關係,剛開始游移在這個空間時,會讓人有種不安定感,從第一個書櫃移動到第二個書櫃,下意識的動作是在搜尋自己熟悉的東西,或許是熟悉的書本、或許是熟悉的陳列狀態,訪客希望透過這個熟悉感,來建立自己與這個空間的連結。漸漸地,摸索出自己對這空間的心理樣貌之後,就會開始判斷應該的回應:離開,因為不習慣這濃厚的文青氛圍;或是越來越自在的閒逛,好奇的找尋驚喜或是讓驚喜驚豔自己。其實布拉格中間寬敞的空間是被設計出來的,除了平時擺上大桌面,可以展演書籍,更是用來舉辦課程或分享會所預留的廣場。

我們走到這裡,都只是在端詳這個空間,所以現在我們開始把「人」放進來。還記得剛剛在一樓的 Café Philo,我們看到了書櫃,其實不是書店的書櫃,但人的活動其實是從書櫃上的書開始。「書」是交換的起點,咖啡館成立之初,就透過一本書換取一杯咖啡的活動,募集到店裡所有的書以及顧客;掌櫃的也透過每本書與人的故事,開始累積這個空間的生命史。將互動延伸到樓下的活動廣場,人們會在這空間裡對話與分享,因為空間的多重樣貌,開始經營出不同的互動氛圍。

如果要詮釋布拉格書店從網路書店邁向實體書店的影響,我認為一個網路商店的經營者所具備的實驗精神,似乎也悄悄的落實在實體商店的經營上:人與書的偶遇,好像可以藉由書本陳列的變換,而被刺激或引導。還記得剛剛我們在端詳布拉格書店時,從一開始的熟悉感建立,到後來發於自身的認同感;一本書會是在什麼時候的什麼地方被意識到、被感覺到,然後被拿起來、被翻閱,最後被決定誰是它的主人。

布拉格書店之所以會有一個複合空間的設計,不會是因為起源於要成為一個複合空間。這空間的核心精神會來自空間的主人,在當初是如何想像這空間被「使用」的樣貌。如果這空間是因為人的活動而存在,空間是如何把人的時光累積下來。這就會是一種具備「有機」特質的空間:提供「活動」生長的養分、累積生命演化的歷程。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