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的深度」難以於實質上被衡量,在動盪的經濟環境社會下,更容易因其高單價商品、名模廣告意象成為「奢侈、膚淺」的箭靶。但對照於以親民價格、街頭文化興起的「速食時尚 (Fast Fashion)」觀察,不難發現速食時尚一波波前仆後進、生命週期短的現象,在許多一線時尚名牌是不曾發生的事。名牌不僅是在潮流推崇及行銷手腕下誕生的產物,在這塊聲譽背後隱藏的更是精湛工藝的堆砌;甚至還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經典塑像。
由義大利啤酒商 Peroni Nastro Azzurro 主辦、英國知名時尚作家兼評論家 Colin McDowell 策畫的 Master of Style: Celebrating the Stories behind Italian Fashion 甫於八月中落幕。展覽邀集 Armani、Dolce & Gabbana、Salvatore Ferragamo、Gucci、Missoni、Prada 等六大義大利經典品牌,以其歷史為主軸,藉由品牌歷年來的經典廣告與 2011 年秋冬時裝秀影像,帶領觀眾回顧 150 年的義大利時尚。其中所隱喻的,更是告訴人們時尚成為經典之路,絕非時勢造英雄,而是憑藉超凡工藝與美學,是現下「速食時尚 (Fast Fashion)」難以比擬的精神。

同樣源自義大利,這六大品牌如今展現各自不同的風貌於國際間活躍。然而無論是 Armani 的簡約、Dolce & Gabbana 的性感、或 Missoni 的繽紛,他們能流傳於世的共同推手,皆是精細的匠藝。如策展人 Colin McDowell 所言,曾幾何時,「Made in Italy」因這些品牌的獨特與堅持,已成為「精工」與「美」的註冊商標和品質保證。這些品牌在一般人眼中,只知其價格不斐;但內行人卻了解,其真正價值不在於標價,而是來自背後辛勤的工匠與設計師天衣無縫的合作。

當今諸多青年學子與設計新銳皆以為創意勝過工藝,從不畏挑戰大膽的創意,卻忽略消費者需求,此現象於服裝工業中尤其嚴重。大量生產、快速製造的成衣,因價格便宜,在全球受金融風暴影響的今日,早已取代過去佔有重要地位的高級訂製服工業。Zara、Topshop、H&M、Forever 21 等連鎖流行品牌,因價格平實、流行性高、目標消費者涵蓋年齡廣,如同時尚的速食店般,迅速攻占整個市場。這股被稱為速食時尚 (Fast Fashion) 的風潮崛起;同時,高單價、目標族群日漸萎縮的高級訂製服品牌則紛紛倒閉。設計師 Tom Ford 曾批評現代人無論食衣住行皆一模一樣 (制服化現象)、缺乏創意;時尚總編 Isabella Blow 更曾悲痛的表示,當今的消費者已失去過去對「美」的追求。這些現象背後帶來的真正影響,是某些精湛的傳統工藝正迅速消失中。

縱使在重視工藝保存的歐洲,擁有失傳工藝的工坊也所剩無幾。部分工坊雖獲得政府或財團資助,得以「活博物館」的形式保存,卻因人力流失而無法將工藝傳承、持續營運,甚至可能因此面臨隨時倒閉的危機。英國 BBC 電視台便曾針對以此形式存活的數間博物館製作一系列節目,追蹤他們在失去金援、義工、收藏品以及傳承者的困境。筆者也曾因緣際會參觀一間自十九世紀保存至今的燈飾工坊,當時工坊的第三代繼承者表示,他們極有可能為英國碩果僅存、仍在營運的精工工坊。可惜的是,現代人生活習慣已經改變,家家戶戶已不再使用手工製造的精美吊燈或燭台,他們必須依賴旅館、博物館等機構的訂單或修護骨董燈飾以維持工坊運行,說明了古老工藝在營運上的困境。

工業革命後,大量生產的速食文化對社會經濟結構造成的衝擊,尤其反映在瞬息萬變的服裝產業。60 年代以降,由於科技與資訊大爆炸,社會階級制度早已亦趨模糊,原屬街頭的次文化族群在音樂人、藝術家與設計師的推動下,將街頭服飾帶入當時的上流階層,並順勢與主流文化合流。在階級融合的同時,間接加速了速食時尚的普及。日益簡化的穿衣習慣令高級訂製服客層流失,失去需求的工藝也逐漸因不受重視而失傳。新銳設計師或許擁有無盡的創意,但鮮少能重現如 Roberto Capucci 或 Cristobel Balenciaga 那般,宛若布料雕刻家的技藝。

回顧當今重要設計師,不難發現他們擁有豐沛的服裝結構知識以及對傳統工藝的重視。Armani 品牌創始人兼創意總監 Giorgio Armani,在成立品牌前曾於高級男裝訂製品牌 Curruti 擔任男裝設計師,奠定自身工藝基礎;Chanel 創意總監 Karl Lagerfeld 更於 1996 年至 2002 年間,大動作的收購七間包含刺繡、珠寶配飾、帽飾、鞋履等傳統工坊,為的是擔心這些技藝就此消失;而 Gucci 與 Missoni 前身即為擁有上百年歷史與工藝的工廠,在現代繼續發光發熱。

正因服裝設計師了解服裝結構與人體工學,他們才能和掌握技巧與經驗的工匠完美協調,共同創作出能襯托不同體型的美麗服飾,獲得消費者的支持。這是要求成本便宜、生產快速、過季即拋棄的速食時尚無法達到的境界。因為這些服飾的美並不僅止於伸展台上的創意,它們的經典值得典藏,精細的工藝也確實能夠保存並傳承後代。這也是 Master of Style 展覽在回顧義大利時尚歷史的同時,在背後試圖提醒觀眾的主旨—時尚是擁有深度的。

Colin McDowell 將相同的論述反映於這些品牌的形象廣告上。他指出,一般民眾認識名模如凱特摩絲與吉賽兒,皆來自小報負面新聞,對她們在時尚文化上的貢獻卻一無所知;「名模」一詞淪於民眾茶餘飯後的八卦,遺忘她們曾是一個時代「美麗」的標準與代名詞。在此觀念下,民眾更不可能知曉造就這些名模的時尚攝影師,且遑論去了解攝影師、名模、品牌設計師三者渴望透過鏡頭傳遞的訊息。以 Dolce & Gabbana 與時尚攝影師 Steven Klein 合作的系列作品為例,攝影師以黑白色調拍攝頭戴黑紗、手持玫瑰念珠的模特兒,將模特兒影射為聖母瑪利亞;而 Dolce & Gabbana 對此照片則解釋為「典型的西西里島女性」。這組照片隱含過去歐洲政教合一對民間思想的影響、比對現代與傳統性別意識與審美觀念的變遷,說明文化與品牌之間的相輔相成。

為教育民眾「時尚攝影」不僅是張美麗女孩巧笑倩兮的照片,Master of Style 展覽中採取和一般攝影展迴異的做法:在每一張精心挑選的形象廣告下,皆有一段出自與作品相關人士或策展人親自撰寫的評論,為民眾解讀時尚攝影作品背後的故事。時尚攝影訴說的是一個品牌當下渴望傳遞給消費者的訊息,並為一個世代的文化保存它的肖像,甚至是成為歷史的一個環節。Master of Style 展覽企圖說明時尚攝影不再僅僅是一個平面,它可以是一個空間。而時尚本身亦是如此,它看似膚淺,事實上卻擁有深度,這是追求流行與話題性的速食時尚無法達到的境界。

編輯/陳秉松
速食時尚
多半指易於取得、價格便宜的連鎖品牌服飾。此稱呼具有兩面意涵:正面來說,肯定它們對於讓設計服飾更加親民的貢獻,讓人們輕鬆享有略具設計感的穿著;負面來說,則暗指它們來得快、去得也快,大量生產及低價讓服裝失去美感與價值,極易因潮流更迭替換,毫無保值性可言。

Somerset House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