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一座城市的印象,往往來自於建築、文化、藝術的累積。隨著里約成為南美洲第一座申辦奧運的城市,也的確賦予了里約重生與發展的機會。尤其,2015年底,一座以永續為出發的「明日博物館( Museum of Tomorrow )」誕生於此,這項計畫在公布之初到舉辦奧運時都在在地成為話題。這項計畫邀請被譽為「結構詩人」的Santiago Calatrava操刀設計,於2015年12月完工的作品,其鮮明的結構式手法,同樣的灌注於明日博物館的設計之中,一座充滿力與美的建築,有如藝術品一般,成功的讓此區吸引眾多人潮。
 
先不論究竟里約奧運是否成功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Santiago Calatrava 的新建築,無疑的為當地留下國際級的作品。「明日博物館」位於里約市老港口 Praça Mauá 區 Mauá Pier 碼頭旁,這個過去曾是最貧窮的區域,如何藉由建築設計反轉未來?有著如史前生物骨骼的新標的建築,想傳遞的不只是建築設計的原力;它更藉由前衛的結構,引領觀者進入其內,通過一系列裝置及展覽,反思地球與人類行為的未來。
 

除了里約奧運擄獲世人的目光之外,由著名的西班牙建築師 Santiago Calatrava 操刀設計的明日博物館更在2015年底開館時就成為當地矚目的焦點。其外型設計靈感取自於產於熱帶雨林的鳳梨科植物(bromeliads),以結構聞名的設計手法相同地延續於建築中,獨特的懸臂屋頂,面向廣場處為75公尺長,面向大海處則為45公尺長。(Photo Credit:Byron Prujansky

在尊重過去豐富歷史與文化的紋理下,此設計期望在振興港口區域具有關鍵的作用,並展望未來,於是以城市與海灣的連接作為構思,在建築的形式與基地的考量上,隱含著面向未來之意。

博物館的設計包含 5000 平方米的展覽空間與 7000 平方米的廣場。設計上,為了尊重周圍的歷史建築和海灣景色,刻意將高度保持在18公尺以內;在強烈皓白視覺結構之外,更加入影響當代建築發展極為重要的「永續性」,大規模地引用自然光源與能源;像是利用博物館兩側的大型反射池,將海灣的海水引入並調節建築內部溫度(亦強調朝瓜納巴拉海灣的懸浮與延伸性);或是設置可調整角度的太陽能板,獲取不同時刻的光源,為建築提供能源……等等。這也使得明日博物館相較傳統結構建築體,減少 40% 的能源消耗。


建築師提到這項設計希望看起來是輕盈的,就像在海面上漂浮一樣,可以是一艘船、一隻鳥或是植物,而這樣的結構順應著內部展覽的變化與多樣性。(Photo Credit:Bernard Lessa)

走入淨白的室內空間,內部蜿蜒的白色曲面,是建築師站在文化與歷史的傳承中,引導未來的夢想,更是對巴西建築之父 Oscar Niemeyer 在60 年代所引領的現代主義的致敬。再搭配明日博物館五大展覽主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現在在哪?我們將何去何從?我們未來該如何共存?也彷彿讓人經歷一場穿越之旅,以帶點迷幻、嬉皮式的影像,喚醒人類對地球環境的重視與責任。明日博物館的館長 Alberto Oliveira 也說道:「我們希望人們都能夠感知到這種危機感,或者由此受到啟發,而不是無動於衷。如果他們感到悲觀,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現實的錯。所有的數據都來自於科學研究。」
 

具懸臂性的結構向南北兩側延展,展現出一個連續性的景觀,包含了周邊廣場、花園與碼頭附近。這座建築不僅是為未來所建造的展館,更是一處教育機構,未來也將策畫一連串關於對於未來趨勢如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變化、人口增長及如何提高壽命、科技的發展等等進行各項活動。(左圖 Photo Credit:Thales Leite / 右圖 Photo Credit:Bernard Lessa)

儘管明日博物館的建築,印證了人類如何利用「永續性」的價值,去創造相對的永恆;然而在看似樂觀的建築結構底下,卻包含了內部展覽對地球環境與人類的未來隱憂。什麼是明天?也許只有「改變」,才能讓我們看見真正的明天到來……
 

透過影片,可見從過去到現在基地環境的變化,隨著明日博物館的誕生,這座充滿結構、科技的建築,蘊含著對未來50年的想像。(Video Credit:Santiago Calatrava)
 

編輯/廖淑鳳

▌關於Santiago Calatrava
1951年出生,畢業於瓦倫西亞理工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為著名的西班牙建築師、工程師、雕塑家與畫家。執業多年,以雅典奧運主場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美術館、比利時里茲車站、Lyon Airport Station里昂機場暨火車站、美國世貿遺址911紀念館、瓦倫西亞科學藝術城等案聞名於世。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