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研發」以永續與設計打造空間
也許你對「小智研發」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你一定看過他們許多以環保為出發點的設計作品!
自2005年創立以來,他們持續研發環保、永續建材,曾發表過許多兼具設計與環保概念的作品,如2010年以回收寶瓶建造的台北花博「遠東環生方舟」;2017年設計的「Trashpresso」透過移動式回收站,邀請民眾利用手邊的寶特瓶製作六角形的塑膠磁磚;近年來更多次與運動品牌NIKE合作,設計兼具環保與時尚的活動、銷售空間!

「Trashpresso」曾在 2018 年的米蘭設計週中展出,一小時可將 50 公斤垃圾「濃縮」製成再生磁磚。(Photo Credit:MINIWIZ)
這次他們與輔大學醫院創新發展室、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結合過去長期耕耘環保再生材質、空間設計的經驗,在一個半月內就完成了模組化病房「MAC Ward」設計與生產,且成果非常有設計巧思與特色!


小智設計創辦人黃謙智說,這次與輔大醫院跨界合作,直接了解病房需求與可能遇到的問題,加速完成模組化病房。(Photo Credit:MINIWIZ)
特點1:使用再生原料,將來還可以變換功能使用!
MAC Ward 以回收鋁、回收寶特瓶為原料,並將醫療所需抗菌特性融入材質。將來也能依照需求,替換成各類型病房(加護病房、一般病房、負壓隔離病房),不僅顧及我們所遇到的醫療需求,也為地球環境著想。

MAC Ward 以「回收鋁」為主要建材,不僅利用它質量較輕的特性,也考量到鋁材質表面易做多種處理(如光觸媒)。(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特點2:方便運輸、可快速組裝,24小時變身防疫病房
近幾個月所建造的臨時病房,大多是一體成型、體積大而不易運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MAC Ward 像是樂高一般, 可以拆解成多個零組件,並在初期規劃時即將飛機、電梯等運送空間納入考量,縮小零件尺寸,方便運輸。而建築上,除了在能在 24 小時內組裝完成,也可依使用情境讓一般病房在短短的 48 小時內,轉換成具隔離、負壓、加護病房等功能。

MAC Ward內的建材如一塊塊樂高,模組化零件不僅方便運輸,也提高生產速度,因應疫情需求。(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MAC Ward內的建材如一塊塊樂高,模組化零件不僅方便運輸,也提高生產速度,因應疫情需求。(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特點3:利用抗菌材料與 AI 智能,達到有效防疫
COVID-19 (新冠肺炎) 突顯出醫療負壓系統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數臨時病房無法達到「空氣只進不出」的標準,仍有交叉感染風險。而 MAC Ward 不僅符合「氣密」條件,牆面板材更使用他們獨家研發,具除菌功能的 PET 回收材料,有效隔絕細菌、病毒;病房中亦搭載紫外線自動清潔系統、植入 AI 系統,讓醫療人員能遠端監控病房。




(左)MAC Ward 後方、(右)負壓系統抽風口。(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特點4:以設計巧思減少患者在病房中的壓力
在空間規劃上,MAC Ward 除了隔離病房必備的基本病床、衛浴需求、獨立空調,「小智研發」也將他們一直以來相當重視的設計美學揉合其中。考量患者必須長時間待在隔離病房中,他們為此設計了智能燈光及兼具吸音功能的藝術牆面,希望讓使用者藉由藝術舒緩壓力,加速恢復。

藝術牆面的黃綠色漸層作品,以天主教「聖賀德嘉療癒意象」為圖像,並使用可回收材質建造,突破過去吸音牆容易藏污納垢的缺點,可快速拆換、方便消毒。(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MAC Ward 搭配智能燈光及大片玻璃窗,採光明亮。上方設有攝影裝置,醫療團隊可遠端監控患者狀況。(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當許多醫療院所仍以舊有思維,建造將來絕不可能再利用的病房,輔大醫院與小智研發則從設計思考角度出發,跨界合作並堅持環保與美學,解決負壓病房短缺問題,MAC Ward 的出現提升住院品質,未來將也將出口給需要的國家,展現台灣設計的力量!
編輯/林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