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的建築物訴說著一地的歷史故事,但在這全球化、變化萬千的時代背景,它們卻大量地被新穎的建築設計所取代,對在地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帶來負面衝擊。還好,近年來在地文化重新受到重視、尊重,文創產業大舉聚集在廢棄的舊建築中,像是工廠、學校等等,人們的觀念也從過去的一昧除舊佈新,漸漸演化為與固有文化共生,並共創出永續性的新文化。

老酒廠開始飄出設計味
英國東倫敦在過去是個貧窮、治安極差的工業區,但由於租金便宜,過去10年來演變為藝術家、設計師的聚集地,個性商店、街頭塗鴉隨處可見,整個區域散發出原始卻富有生命力的氛圍。而位在此區的老杜魯門釀酒廠,自1660年代設立,雖不幸在1988年關門大吉,但它依舊佇立原地,直到1995年開始轉型為文創重地,並時常出現在《The Telegraph》、《The Guardian》以及《The Independent》等英國著名媒體的報導中。
為了推廣東倫敦在地文化的獨特性,這座歷史悠久的釀酒廠也經常展覽當地藝術家、設計師的作品,不僅如此,每週六在釀酒廠外圍所舉辦的Backyard Market,以及每年5月至7月作為學生畢業展場地使用,不但鼓勵當地年輕藝文工作者創作,更讓民眾有機會與這些設計師、藝術家互相交流,共同打造出屬於當地的文化,而也就是這種共生共創的精神,讓倫敦設計節的Tent London 以及Super Brands London皆選擇在這座跨越時空的釀酒廠中舉辦。




老杜魯門釀酒廠外觀與內部。(photo credits:Libby Mor, The Old Truman Brewery)
古蹟校舍新角色
利物浦是位於英國西北部的港口都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Beatles就是源起於此,整個城市散發著略帶憂鬱的文藝氣息,而位於其中的The Bluecoat是市中心內最古老的建築,在18世紀時作為學校之用,之後因為學校遷址而荒廢了,直到20世紀則轉化其功用,而開始扮演著當地文化中心的重要角色,此處曾舉辦過畢卡索的作品展,小野洋子也曾在此演出過。這棟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外觀相當有氣勢,但同時不失優雅,可以看出18世紀的建築美學,其內的空間廣闊,除了4個藝廊展區外,更開放22個工作室供藝文界人士使用,可作為創作者的創作基地,也可作展演空間使用。
The Bluecoat除了定期舉辦以當地文藝人士為主的表演展覽活動外,更針對當地民情文化提供許多不同種類的課程和研討會,使民眾可藉由實作的方式,以及與藝術家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對當地的藝文空間產生更深的體會及了解,以期共創一個共生互惠的社區。


Photograph by 姜立娟
未來城市,新舊建築和諧共生
老杜魯門釀酒廠與The Bluecoat這兩個例子,不但讓地方歷史以建築物的形式傳承下去,更創造出以當地文化為基礎的新氣象,而使其能永續發展。這麼說來,是否代表著我們只需將重心放在舊建築的保存,而不用理睬新建築的發展呢?《好城市怎麼樣都要住下來:讓你健康有魅力城市設計》一書作者廖桂賢以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威尼斯為例,表示「雖然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都非常沈醉在這個歷史古城中,但由於它必須維持原有的樣貌,因此,建築和公共空間的修繕上受到重重限制,實際的日常生活相當不便,近幾10年來許多威尼斯人更紛紛逃離這座城市,留下不願離去的老年人。」
的確,倘若過度專注在舊建築的保存而忽略了新的需求,只會失去平衡,無利於地方的發展,因此,新、舊建築同時存在,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有深度、有層次的城市。而城市規劃學者珍‧雅各(Jane Jacobs)也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類似的理論,她提及,一個城市需要有多樣性,那麼新舊建築必須摻雜共生,才會產生不同的用途,也才會塑造城市的獨特個性,創造出更有生命力的城市。在此同時,筆者也深信嶄新的建築設計也需考慮在地的民俗風情,而不是囫圇吞棗式地向外取經,如此一來,方能和當地文化和諧共存,並有利於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生活環境中的獨特文化,老杜魯門酒廠和The Bluecoat直接以行動有創意地將藝文活動與廢棄的舊建築合而為一,以深厚的歷史為其後盾,形成兼容並蓄的文化,並影響其周遭環境。而台灣的建築發展,也逐漸從除舊佈新的觀念慢慢演變成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像是華山、松山等文創園區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例證,雖然日後不免還有許多建築開發案要執行,但希望我們可以繼續秉持著這個精神,不管新、舊建築都能與地方文化共生並與其共創永續的新氣象。



上排左圖:華山創意文化園區(Photo credit: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上排右圖 + 下圖:松山文化創意園區(Photo credits: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編輯/劉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