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女人,如侯鳥般地飛來了台灣,然後,定居了,不飛了,卻開始有細碎的聲音,絮絮滔滔地質問著:「何處才是妳的家?」即便目前這小小島嶼上寄居著有來自各國的「第五族群」,約佔全國人口比例 2%,但這些「外人」仍背負著他人的偏見與挑戰,永遠成不了「內人」,永遠安不了家。在李崗聯合四位導演所推出的「內人/外人」系列電影中,新移民女性不再窩居於家的暗角,她們不再是扁薄的影子,你能清楚地聽見她們的聲音,看見她們對安居的渴求……
椰漿、甜薯、斑蘭葉,百年前的華人移民揉合原鄉風味、南洋食材與辛香料,孕育出樣貌繁複的娘惹菜餚。在一道道微辣酸香、甜美濃郁的料理中,含藏數代文化景緻與遷徙流離,從而創造出一種難以抹滅的記憶味覺。
 
回望台灣,如今已有超過 43 萬名新移民女性,與這塊漂浪島嶼婚配結緣。儘管存在於語言、文化差異等等各方面的扞格摩擦依舊未減,但她們各自豐盛的生命,依然持續為這塊土地譜寫出動人的故事風景。五月初夏,「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推出一系列關注外籍移工作品,與之同時,由資深電影工作者李崗網羅國內四位傑出導演,企劃監製的「內人/外人」系列電影,透過饒富意味的命題,既指涉這群自外地來台的女性,進入家庭內部成為妻子、母親、媳婦等不同角色,卻同時遭受屢屢縈繞在側的外來者歧視目光,箇中百般滋味,冷暖皆只能深埋於心。
 
何處是我家?
 
由傅天余執導的《黛比的幸福生活》(The Happy Life of Debbie),延續首部長片《帶我去遠方》溫婉風格,將家庭內部的矛盾糾葛,具體而微顯現在擁有深黑皮膚卻說得一口國語的慘綠少年身上。少年阿漢對自己身世的困惑與探尋,酒醉父親的溫柔解意,在在反映出印尼母親Debbie當年遠離故鄉的幽微內心。


 

相較於《黛比的幸福生活》跨越異國隔閡,聚焦親人間的緊密羈絆,導演鄭有傑的《野蓮香》(My Little Honey Moon) 則深挖潛藏在和樂表象下的不安與刻板偏見,細膩覺察外籍媳婦在台灣家庭裡的兩難境遇。儘管來台定居多年且無怨付出,橫亙在人心裡的偏執印象與歧見,卻依然讓越南籍的瓊娥倍感無奈。於長片《陽陽》、迷你劇集《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都有精湛演繹的鄭有傑,在影片後半融入公路電影元素,當瓊娥掌握汽車方向盤,彷彿才首次為自己困頓的生命尋得出路與方向。

 

家鄉變了,我沒有變
 
如侯鳥般遷居至小小島嶼的女人們,相異的際遇卻有著同樣遷徙的命運,「家鄉」或許從此在生命中被切分成兩半,但她們仍是她們自己,有著身為女性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宛如人間喜劇的《金孫》(The Golden Child),以越南新娘對比台灣傳統農村母親,帶出不同婚姻關係裡女性所面對的不同難題。透過鄉野購地詐騙案、身材火辣的越南女直銷、徐娘半老的塔羅牌女仙姑,再加上癱瘓多年的老父親,在導演周旭薇手中交織成一則發人省思的小人物狂想。從首爾女性影展獲「亞洲短片競賽」評審團大獎的《家好月圓》後,周旭薇再度以幽默語調刻劃女性處境,同時更進一步,自新移民議題範疇,述說對生命生生不息的渴盼。


而關照台陸兩岸互動,《吉林的月光》(The Moonlight in Jilin) 描繪出根植於同一文化卻儼然是兩個差異世界。本片由金鐘獎常客陳慧翎執導,描繪下嫁台灣的東北女子,陰錯陽差淪為色情按摩院小妹,卻依舊要裝扮出美好生活假象。片中異地女子將鄉愁投射在一碗碗清涼刨冰,遙遙喚回些許往昔,令人想起香港導演陳果的《榴槤飄飄》,有著相同隱喻力度。然如今時移事往,兩岸環境幾番輪轉更迭,更增添咀嚼與想像空間。

 
近年氣勢再起的台灣國片,在諸多題材與操作手法相近的作品中,有著令人憂慮的重複模式。但好故事從不缺乏,「內人/外人」系列電影從最貼近台灣社會的角度出發,重新回到平實的生活層面耕耘,一如導演周旭薇在座談會上所分享,鏡頭不只關注這群默默付出的新移民女性,更重要的,還有這塊我們長久居住的土地。
 
編輯/張慧慧
「內人/外人」新移民系列電影
影展時間:2012.5.11~5.25
影展地點:光點台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