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我們聊天才發現,原來我們三個以前好像都想當考古學家,對老的東西、傳統的東西很有興趣!」設計師 Kelly 說,柒木一直以來都在嘗試將古時獨具巧思,大家卻不熟悉的物件融入生活之中。
此次「扇變屏風」承襲一貫設計理念,聯合在地手工與在地工廠打造,將充滿人文氣息的簍空木框、金屬五金,搭配織品等異材質,重新賦予傳統語彙當代的設計思維,推出單扇、三扇兩種尺寸,以及「永晝北歐裸色」、「夜幕玄武霧黑」兩款色系,讓扇變屏風跨越時間與文化的限制!

此次推出兩款色系,圖為「永晝北歐裸色」。(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此次推出兩款色系,圖為「夜幕玄武霧黑」。(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古老的「屏風」以當代手法詮釋後,不但適合現代生活,還能自由調配空間穿透感
「屏風雖然看似是以前舊有的東西,但其實在現代的空間裡是非常適合的。」Kelly 提及,現代都市寸土寸金,在小坪數的生活、工作空間中通常不希望做過多隔間,縮小視覺空間,但「屏風」卻可以清楚的定義與區隔空間!
此外,「扇變屏風」真的很善變!不僅可隨時依使用需求調整擺放位置,在設計上也可自由取下屏上的「扇子」,讓使用者自由調配屏風的穿透度!

扇變屏風輕盈的畫框感,在視覺上具有區隔的樣貌,當扇面釋放出來時,又搖身一變成為一幅調和空間的畫作。(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簡約卻不簡單!「柒木設計」歷時5年,尋找適合「扇變屏風」的工藝與材料
過去概念款的「扇變屏風」以北歐簡約風呈現「扇子」與「屏風」兩種東方曖昧意象物件,在 2015年米蘭衛星沙龍展(SaloneSatellite)推出後,即得到許多媒體報導及獎項肯定,然而決定量產之際,柒木設計團隊才發現大型傢俱的生產充滿難度。
由於不如傢俱大廠大量製造,許多工廠因成本過高而不接受訂單,更遑論一次將所有配件組裝完成。光是為了選取適合的銅件、鐵件,他們就分別找了六間工廠製作,而每次組裝不同零件的過程,都必須逐一配送至工廠。此外,「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在找扇面的材料,甚至曾到日本、菲律賓尋找紙材,但『紙』似乎還是有極限,最後才決定用布料製作。」Kelly說。
看似簡單的組合,他們卻用了五年細心調整材質、反覆測試打樣,不斷探究其中的工藝細節,才製成在生活中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家飾。
由於不如傢俱大廠大量製造,許多工廠因成本過高而不接受訂單,更遑論一次將所有配件組裝完成。光是為了選取適合的銅件、鐵件,他們就分別找了六間工廠製作,而每次組裝不同零件的過程,都必須逐一配送至工廠。此外,「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在找扇面的材料,甚至曾到日本、菲律賓尋找紙材,但『紙』似乎還是有極限,最後才決定用布料製作。」Kelly說。
看似簡單的組合,他們卻用了五年細心調整材質、反覆測試打樣,不斷探究其中的工藝細節,才製成在生活中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家飾。

運用扇面開闔的變化,讓屏風的延展性表現極簡與繁盛,在平面與立體結構之中,為空間增添虛與實的魅力。 (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3 項創新升級,呈現屏風材料與工藝之美
1. 立體結構環保綠建材布料,取代紙扇面

新的面料設計可一點也不馬虎!不僅選用高色牢度(不易掉色)、半透光的「環保綠建材布料」,能阻擋紫外線75%,更研發專利的「雙層布面立體結構」,形成扇緣特殊的菱形結構,相較一般市售扇子常見的「單折」工法更為堅實。
(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2. 以更具溫度細節的實木框,替代不易保修的金屬框。

過去概念款「扇變屏風」以鋁金屬製作,並將扇子藏於中空的金屬框架中,除了維修不易,也因重量較輕而較不穩固。成熟版的屏風以進口北歐梣木為木匡材質,並為「單扇屏風」加上2公斤的底座,不僅穩定,也讓空間搭配更有溫度。
(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3. 將扇面開闔五金,更換為具專利的特殊結構。

新設計以「吸磁」五金組裝扇面,更易組裝與拆卸,若扇面損壞,也可單換扇面。
(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Credit:KIMU Design)
後疫情時代來臨,創造出詩意的距離
「距離」或許是這些日子裡我們最熟悉的名詞,相較於以簡單卻粗糙的區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靈活、可移動的屏風是否也能成為一種美的選擇?穿透、半開放式的設計,讓剛剛好的距離成為一種詩意。



圖左燈飾為新品「柒木Lite版簷之下地燈」。(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圖左燈飾為新品「柒木Lite版簷之下地燈」。(Photo Credit:柒木設計)
「扇變屏風」在嘖嘖線上募資當日就達成目標,更解鎖了新品「柒木Lite版簷之下地燈」!這項能自由規畫空間的設計單品,將於 8/15 結束募資。此外,他們在 8/27-8/31 將於WUTZ屋子展出「柒木七年回顧展」,快去看看柒木團隊融合東西方之美的設計吧!
編輯/林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