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設計盛事倫敦設計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日前已於倫敦知名歷史建物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盛大開幕!今年主題緊扣「共振(Resonance)」,有包括來自臺灣在內, 25 個國家及區域的作品共同參與。「台灣館」由臺灣設計研究院規劃,並交由曾打造世大運形象廣告、2019年台東形象廣告的策展團隊Bito 創意,結合台灣廟宇文化,以《Swingphony》聚焦,回應大會共振主題。

想知道「台灣館」為何從信仰出發?又是如何透過設計整合找到台灣與世界的連結?MOT TIMES這次特別專訪了負責策展執行的Bito 創意總監劉耕名,讓他直接為大家解惑。
一如卡謬在《鼠疫》裡曾寫到,「想想看,我們這座直到今日都如此平靜的小城該有多震驚,在短短幾天內竟被攪得天翻地覆,好像一個健康的人的濃稠血液忽然間造反了!」對照今時今日各國被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全球同舟一命的當代困境,我們究竟該如何在各自擺盪中尋求彼此的共振?


愛黛兒、碧昂絲、肯爺演唱會舞台總監Es Devlin首度坐鎮倫敦設計雙年展,與Bito團隊攜手傾力打造台灣館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Bito)


成立於 2016 年的倫敦設計雙年展,為全球設計界盛事,每兩年會對外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設計作品。今年「台灣館」以《Swingphony》為主題,從台灣信仰文化出發,萃取多元、拼接、共融的影像設計,並力邀廣達電腦、台大物理系為技術顧問,結合科學原理中的「共振」物理現象,透過科學理論、工業設計,以及影像裝置藝術等領域整合,以多個節拍器的重複擺盪所產生的「共振」特性,象徵每個人的小小信念都能互相影響,產生集體共振的影響力。


為回應今年倫敦設計雙年展主題《Resonance》,台灣館則透過節拍器不斷擺盪 (Swing)所創造出來的諧振之聲 (Symphony)為主題發想。(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Bito)
 
2021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三大設計亮點

亮點一「凝鍊台灣傳統廟宇色彩化身流動影像」
 
台灣這麼小的地方,卻存在大大小小超過一萬座廟宇,堪稱為眾神之島。為此Bito團隊發起了「Taiwan Temple Discovery 」的計畫,由Bito設計師高慶和耗時近半年時間,走遍全台20個鄉鎮,記錄下50座臺灣廟宇文化及建築特色,並將超過百張的影像,結合廟宇中常見繚繞的線香煙霧做為視覺概念,再透過數據運算,以流動細膩的畫面,渲染出屬於「台灣的顏色」。

節拍器達到共振之後,即啟動影像裝置。(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Bito)
 
亮點二 「結合香火意象,以全新設計節拍器產生物理共振」
 
全新設計的節拍器,由工業設計師劉大中運用雙手合十祈福的意象,結合天圓地方的概念呈現外觀設計。擺針的設計靈感來自廟宇「燃香」,並藉由節拍器(燃香)的不斷擺動,代表人們對信仰的祈禱、儀式重複不間斷的行為,而頂端的紅光設計則象徵我們對未來希望的光芒。這是一個設計簡鍊、精緻、有儀式感,且會讓人想收藏的節拍器。

節拍器不斷反覆地擺動,象徵了人們對於信仰的祈禱、儀式重複不間斷的行為,也象徵每個人都會對群體產生影響。(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Bito)

節拍器設計手稿。(Photo Credit: Bito)
 
亮點三 「以一盞盞會呼吸的燈籠結合音樂,帶來安定的力量」
 
在空間設計上,由一石設計總監許鶴錦以台灣廟宇常見的燈籠為主元素,結合燈光設計邢懷碩充滿呼吸感的照明氛圍,以及多屆金點獎影像合作作曲家韓承燁所賦予極具療癒感的背景音樂,讓大家一走進這個空間,便能感受到一股安定的力量。

當觀眾進到場內即感受到燈籠的包覆感,搭配結合音樂及燈光設計,等待節拍器達到共振的狀態。(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Bito)
 
專訪Bito 創意總監劉耕名,以設計師的觀點去呈現台灣傳統信仰文化之美
 
Q :什麼樣的靈感啟發你從臺灣信仰文化的角度回應大會「共振」主題?
 
A:這屆倫敦設計雙年展主題本來是2020年要舉辦,但因疫情的關係才延後一年舉辦。最初疫情剛爆發還沒有研發出疫苗時,當下我覺得唯一能做的只有祈福。特別是從小在艋舺廟街邊長大,我家附近本來就很多廟,也觀察到台灣人經過廟宇時,就會雙手合十拜一下,這是大多數人都存在「有拜有保佑」的概念。那時我覺得這個重覆且根深柢固的習慣,跟節拍器的動作很相似。尤其,重覆的力量很強大,像一個人的念力。因此我想找到從個人到台灣,台灣與世界的共振這件事。因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Bito運用燈籠結合充滿呼吸感的燈光設計及影像裝置,希望讓觀眾有種沉浸於廟宇般平靜、安定的感覺。(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Bito)
 
Q :在「台灣館」裡有三大亮點,分別是燈籠、節拍器、影像,你是如何將這三者藉由設計力串連?
 
A:我希望觀者走進展館時能體會到一種安定的力量,「燈籠」是希望的象徵,我使用了沒有題字的黃色燈籠,去體現相對摩登的感覺。而在影像的部份,我們希望將台灣正向的意念視覺化。因此Bito團隊發起了「Taiwan Temple Discovery 」計畫,由Bito設計師高慶和以近6個月、遊歷台灣20個城鎮,拍攝近50座寺廟,並藉由這些具台灣色彩的素材讓它變成一股抽象流動的影像。

為什麼是流動的影像?因為古代人類要跟上天對話都要透過香,香是特別的介質,因此我想要有種香火冉冉上升的感覺。

至於節拍器,是當時我跟廣達電腦技術長討論時,聊到「共鳴」,他提到地球也有共鳴,就是所謂的舒曼波。當人們在固定頻率裡,精神狀態會達到zone(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首度提出,代表神馳或沉浸狀態)的境界。因此我們便透過節拍器的物理共振,強調人與自然的連結。


Bito團隊「Taiwan Temple Discovery 」計畫,近6個月、遊歷台灣20個城鎮,拍攝近50座寺廟影像為素材。(Photo Credit:Bito)

Bito團隊「Taiwan Temple Discovery 」計畫拍攝了許多廟宇的影像,從建築、圖騰、籤詩等。(Photo Credit:Bito)
透過Taiwan Temple Discovery採集的大量素材,運用科技特效,結合廟宇煙霧繚繞意象轉化為台灣館影像藝術裝置。Photo Credit:Bito)
Bito團隊「Taiwan Temple Discovery 」計劃所收集到的影像素材,一部轉化為館內的視覺設計,另一部份則剪接成這支前導影片。Videoo Credit:Bito)

現場節拍器共振的聲音。(Video Cr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現場體驗中,工作人員會先上好節拍器發條,讓觀者用聽覺去體會共振,並在共振之後開始播放影片,讓人伴隨音樂沉浸在安定的環境之中。

Q :這次沒有前往現場佈展是否有遇到什麼難以克服的困境?後來是如何解決?
 
A:這次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突破,因為以往Bito都是影像策展,但這次是從空間、產品設計、影像、燈光設計,透過各種細節的統籌去代表台灣,找到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雖然人不能去現場佈展,會遇到許多硬體上的難題,像是節拍器很脆弱,運過去就壞一半,必須用視訊跟當地工程單位溝通維修。但另一方面,我覺得好的設計不需要太多語言,因為我們是用一種有點實驗、科學、但設計藝術的方式呈現,因此每個人只要走進去,自然就能找到自己以及跟群體間的共振。


Bito 創意總監劉耕名。(Photo Credit:Bito)

《2021倫敦設計雙年展》
日期:即日起—6/27
地點:Somerset House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