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強調與當地環境、文化融合,不爭鋒的「負建築」在當代日本或世界,貼近於人們真實的需求。不過具體而言,他究竟是如何構築人人都能自在使用的「場域」?今年忠泰美術館的「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便邀請隈研吾來解題,展出《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隈研吾從構築「場所」的四大元素切入:「孔洞」、「傾斜」、「粒子」、「時間」。本次不僅有 6 座分別位於日本、丹麥、蘇格蘭、菲律賓的文化機構建築模型(其中村上春樹圖書館、東京工業大學TAKI PLAZA、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祖先的智慧博物館,更是首次於台灣展出!);還有 11 件充滿實驗性的裝置模型,以及他親手拍下、來自世界各地帶給他靈感的照片。
 
更棒的是,隈研吾也特別為展覽創作了一件全新戶外裝置「摺箱(Oribako)」,如同城市裡歇腳的茶室,讓日本傳統文化與臺灣場域對話交流!

每個角落都能讓人共感隈研吾思考建築的方式!
隈研吾:「我並不想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強加在地點上,而是從每一個場域獲得靈感,自然而然打造出不同樣貌的建築。」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中,柔軟的布幕上敘述著每個項目的設計、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每一件細緻的模型,更是不同程度的揉入了對於「孔洞」、「傾斜」、「粒子」、「時間」等四種擷取靈感工具的演繹,並將不同場域的文化能量轉譯成建築形態,讓建築扮演起適合該場域的角色。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展出六件文化機構建築作品,與十一件充滿實驗性的裝置模型、書籍。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亮點 1:從細緻的模型,看隈研吾如何用「孔洞」、「傾斜」、「粒子」、「時間」構築融入環境的場所
 
建築透過「孔洞」、「傾斜」成為環境的連結者
 
隈研吾認為,建築的功能不應該成為環境中的阻礙,而是連結人與環境的橋樑。善用「孔洞」、「傾斜」等兩大元素,便是場所自然串連周圍的好方法。
 
以「孔洞」概念來說,蘇格蘭首座設計博物館「V&A博物館丹地分館」,因基地比鄰泰河(River Tay)水岸,隈研吾便取法奧克尼群島的海崖景觀,將洗出碎石骨料、紋理粗獷的預鑄混凝土板變換不同角度水平疊放,形成有豐富陰影及變化的「懸崖」。如同地景般的建築,最畫龍點睛處,便是建築中央的鏤空處理,如此重新連接起街道與水岸、都市與自然。


蘇格蘭「V&A博物館丹地分館」(Photo Credit:Ross Fraser McLean)

V&A博物館丹地分館建築模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而為菲律賓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產所設計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則將史前時代人們尋覓洞穴居住的記憶化作建築語彙,大膽地在方正的量體中挖掘大面積洞口,光是想像市區裡驀地出現一個通往鬱鬱蔥蔥自然環境的大洞窟,便讓人感覺震撼,大大打破博物館建築封閉空間的想像!
 


菲律賓「祖先的智慧博物館」模擬圖(Photo Credit: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祖先的智慧博物館建築模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說到將於 2021 年秋季竣工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設計,隈研吾說:「我認為村上春樹的小說,具有類似孔洞的結構,進入這個洞穴就會迷失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於是他在大學舊建物上鑿出一條隧道,藉此將新舊建築交融,此時「孔洞」便成了現實與小說世界觀的連結。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模擬圖(Photo Credit: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建築模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2020 年冬季剛竣工不久的「東京工業大學TAKI PLAZA」,其運用「傾斜」元素的設計,亦與「孔洞」有著相同的連結功用。初步入門口彷彿不見建築形體,而更像是一座山丘,這座人工建構物使量體延伸向上、搭配植栽,構成具備天然大地質感的斜面,與周圍地景融為一體。建築的內與外更是大量運用傾斜的樓梯,讓人與人相處空間的連結、場所與場所的連貫性更加流暢自然。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TAKI PLAZA」(Photo Credit: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東京工業大學TAKI PLAZA」建築模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在建築中成為穿梭時空的「時間」旅人
 
「時間」也是隈研吾獲取建築創作靈感的泉源,但這個抽象的概念該如何呈現於建築中?
 
除了像 2013 年隈研吾修復「歌舞伎座」,保留過去傳統紋理的方式,這次展出丹麥「安徒生博物館」中,則詮釋了另一種表達「時間」的概念。



丹麥「安徒生博物館」模擬圖(Photo Credit: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安徒生博物館」以作家安徒生位於奧登色(Odense)的故居為中心,利用當地尋常可見的綠樹籬隔出一個個庭院,而庭院裡分別呈現著童話中各自對應的故事時空,加上建築使觀者順著地面與地底交織的參觀動線穿梭,忽明忽暗,多變、沉浸的感官體驗,彷彿穿越了不同的世界,建築場景轉換之時,也伴隨時間流轉的感受。



「安徒生博物館」建築模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積沙成塔的「粒子」實驗啟發建築的可能性
 
隈研吾認為「場所」是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存在於場所中的小石粒、枝葉、塵埃等,就如同場所的「粒子」,它們一個個的構成了整個場所。
 
在展館中央展出了近年事務所 11 件重要的裝置模型。這些小型場館(Pavilion)皆是隈研吾對於「粒子」的實驗組合,他以此來探索其材質、結構、技藝的可能性,不只創造出許多有趣的結構,甚至還能將其擴大應用到大型建築中。


現場展出十一件隈研吾進行材質、結構、技藝等建築雛型的實驗模型,提供完整的隈研吾式創作脈絡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比如在《800年後的方丈庵》中,為了讓透明的氟塑膜(ETFE)構造具有張力,隈研吾不以釘子或螺絲加固,反而嘗試用強力磁鐵將杉木角材固定於上,如此便將建築中少用的「磁鐵」變成了一種結構材料。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而日本無須使用釘子或者黏著劑進行接合的古法木工藝,也在隈研吾的手中被延伸運用,發展出「千鳥」格狀結構體,日本愛知縣的「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甚至以此構出整座建築,僅用木材便打造出耐震性高的建築!


日本愛知縣「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Photo Credit:Daici Ano)


「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建築模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亮點 2:展出世界各地引動建築大師靈感之處!打開隈研吾的相片手記
 
隈研吾在此次展覽寄語中提到:「我不是個擅長窩在房裡思考的人。離開房間四處走逛,更能刺激出我各種想法。四處走逛,就等於在跟一個地方對話。除了用眼睛去觀察,更要用雙腳,用耳、鼻、口等整個身體來感受一個地方的光、風、聲音、氣味,與這個場域互感交流。我的建築便是誕生於這種與場所的溝通當中。


展覽中的「靈光乍現」分區,展出隈研吾以手機在世界各地拍下的照片與自述影片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這次展覽中特別設計「靈光乍現」分區,展出隈研吾以手機在世界各地拍下的照片與自述影片,呈現隈研吾在面對不同場域所帶來的啟發能量時,他如何與場域溝通並探索創作的腦內風暴。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亮點 3:揉合日本茶室、傳統摺紙,隈研吾為展覽打造全新的城市休憩空間「摺箱」!
 
隈研吾相當重視裝置作品的實驗積累,這次臺灣個展更與館方相互激盪,在戶外創作了一件全新裝置作品《摺箱》(oribako)!



隈研吾為此次展覽設計的戶外裝置作品《摺箱》(oribako)(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摺箱》的靈感來自日本戰國時代茶文化,當時為了因應大名周遊諸國需要,創造了移動式「茶室」,空間流溢著茶道恬淡與簡雅氛圍,亦經常被用做進行重要對話或談判的隱蔽之室。


從《摺箱》模型可看出,板狀構片可完全攤平收納。(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設計上,隈研吾汲取日本傳統摺紙(Origami)文化,將板狀構片以鉸鏈固定,形成可摺疊的面體,使用時只需將其插入木料床板邊緣的鍍鋅鋼板中固定,便能創造出舒適的休憩空間。

空間開闔程度可依照需求調整,隈研吾在此也沿用了過去曾在建築中嘗試的磁鐵,PP板構片掩上時便會吸附住下方金屬,取代門閥等固定裝置。(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構片材料上,選用合板及 PP 板兩種材質,並在內部與「鋁蜂巢芯」進行裱合,讓結構的強度和輕量化取得平衡。坐在灰色榻榻米上,當陽光穿過 PP 板上的薄纖紙、灑落空間,也隨之能感受到木料建材剛柔並濟的質性。
 
這座靜雅的移動式小屋,承繼日本傳統茶室建築概念,而隈研吾也期盼,能將「摺箱」延伸化作人際溝通的庇護之所,提供人們紛擾時代中的一方淨土。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今年忠泰美術館邁入五週年,《場域・啟發—隈研吾展》與同期展覽《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因應疫情延展至12月5日),皆是不可錯過的年度必看展覽,目前皆採線上預約制參觀(https://tinybot.cc/jutbooking/),兩檔展覽的場館步行距離約3分鐘,建築迷快為自己安排一場一日雙展行程吧!更多預約參觀訊息,詳見美術館官網(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
 
展覽地點|明日聚落(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65巷9號1樓)
開放時間|2021年7月24日 - 9月12日  週二-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免費參觀
主辦單位 |忠泰美術館
策劃單位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忠泰美術館
贊助單位 |忠泰建設機構、義泰建設
協辦單位 |明日聚落
活動協力 |和苑三井花園飯店台北忠孝

編輯/林沛伶

奧夫塞計畫X隈研吾-打破空間界線,開啟場域實驗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作為忠泰美術館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Off」意味著離開既定場域,奔赴非典型環境,從制度中解放,藉此獲得自由創新之實驗可能。
本次忠泰美術館延續著奧夫塞計畫精神,邀請長期觀察世界各地環境,並實驗創作多元尺度建築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一同將展覽場地從美術館空間拉出,落腳「明日聚落」一樓空間及戶外公共場域,將文化能量釋放到城市生活中。
 
隈研吾 (Kengo Kuma)
出生於1954 年。東京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1990 年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曾任東京大學教授, 現為東京大學特別教授、名譽教授。
 
隈研吾少年時期為1964 年東京奧運會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國家體育館所感動,立志成為一名建築師。在東京大學求學時師從原廣司、內田祥哉。研究生時期,穿越非洲撒哈拉沙漠進行村落調研,感受到了村落的美與力量。在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歸來後,1990 年,在東京設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此後在20多個國家做過建築設計,曾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芬蘭「國際木建築獎」、義大利「國際石材建築獎」等諸多獎項。隈研吾追求融入當地環境、文化的建築,以人性化的尺度、柔和細膩的設計見長。此外,通過對取代鋼筋混凝土的新型建築材料的探索,尋求工業化社會之後建築發展的方向。


【展覽參觀預約制說明】
因應疫情升溫,忠泰美術館配合中央防疫升級及市府相關防疫規定,將加強實施以下入館相關防疫措施,敬請各位觀眾朋友配合,謝謝!
 
1. 忠泰美術館全面改為線上預約制參觀,提供未來兩週內之線上預約服務,不開放當日預約、現場預約及電話預約。預約參觀連結:https://tinybot.cc/jutbooking/
2. 持忠泰美術館參觀票券、展覽邀請函及免票入館資格者,亦需事前進行線上預約,方能入館參觀。
3. 因應防疫升級,即日起僅開放個人預約,不接受5人以上團體預約服務。
4. 啟動入館人流管制作業,開館期間如預約時段達管制人數上限,將暫停開放民眾預約參觀。
5. 請於預約時段開始前10分鐘至美術館報到,若逾時20分鐘未完成報到手續,將取消預約資格。
6. 入館參觀之每一位觀眾,請配合美術館實聯制措施,使用疾病管制署1922簡訊實聯制登記。
7. 入館參觀者皆需配合館方測量額溫及雙手酒精消毒,並請務必全程佩戴口罩、維持1.5公尺以上之社交距離。
8. 即日起暫緩大型活動、團體活動及暫停開放團體導覽預約服務。
9. 凡曾於14日內有出入境之旅遊史,或體溫超過37.5度、有感冒、咳嗽或發燒等症狀者,將不得入館參觀,並請儘早就醫或執行自主健康管理。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線上預約制啟動-首月平日免票參觀方案】
※現正於忠泰美術館本館展出的《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延展至12月5日止。
線上預約系統試營運推廣期間(即日起至8/15),凡成功預約平日參觀《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即可於成功報到後,享免票參觀優惠。歡迎大家利用平日離峰時段參觀展覽,享有更舒適的社交距離與觀展品質。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