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真正走進鄉村,尤其是,當你不以偶然的歸鄉者的距離觀察,而以一個親人的情感進入村莊時,才發現,作為一個長期離開了鄉村的人,你並不了解它。它存在的複雜性,它所面臨的新舊問題,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擊,所蘊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難釐清,也很難理解。你必須用心傾聽,把他們作為一個個,而不是籠統的群體,才能夠體會到他們的痛苦與幸福所在。」—梁鴻《中國在梁庄》
 
什麼時候開始,「鄉村」之於城市,成了落後的代名詞?當中國城市蓬勃發展,鄉村也正急速地消失。梁鴻當年寫下《中國在梁庄》,今日看來,梁庄所失去的也是中國許多鄉村所被遺落的。那麼,我們如何看見每個村落本來的樣子?
 
對於鄉村,中國建築師徐甜甜從 2014 年開始,就開始在浙江西南部的松陽縣,與當地社區及政府合作,展開一系列建築思維的鄉村振興計畫。而今年,她在鄰近松陽的縉雲縣亦完成了一個新的設計,透過單純低限介入,讓廢棄的石窟成為保存悠久採石歷史場景、同時可作為當代藝術表演舞台的空間。
建築師徐甜甜:建築應該由「文脈」與「功能」出發
 
建築師徐甜甜出生於福建,曾經赴美攻讀哈佛設計研究學院城市設計,並先後在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OMA、LWA Achitects 工作,這些經驗形塑了她習慣優先關照整體的建築觀點。她認為都市的「文脈 (context)」、建築的「功能 (program) 」,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建築設計的樣態,2005 年回國於北京創立 DnA 建築設計事務所(DnA_Design and Architect),從她的第一件作品「宋莊美術館」,到今年在縉雲縣改造的 9 座廢棄石窟,始終緊扣初衷。

宋莊美術館(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如同徐甜甜曾說:「我很反對建築師本人的風格強加於建築,每個建築有自己獨立的氣質,能夠反應建築本身的內在性。我不喜歡看見某個建築,就如同看到一個建築師的名字。」
 
當時她應藝評家栗憲庭之邀設計「宋莊美術館」,這裡多居住著當年離開「圓明園畫家村」的藝術家,如今已是中國最著名的藝術社區。設計上首先考量到當地的建築習慣,一樓則以通透玻璃歡迎著人們,二樓則從附近的民宅汲取靈感,紅磚牆圍合、典型的北方農家院向內開窗、具有隱私性的元素運用於其中。建築並不標新立異,反而在嘗試避免過份的形式感,既敞開迎接人們,也保有具隱私感的藝術與學術性空間,如同過去藝術家在畫家村時簡單而專注的生活。
 


宋莊美術館(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在鄉村建築師就像中醫問診!「建築針灸」找出每個村落的特色
 
宋莊美術館初試啼聲便大獲好評,而自2014年起在浙江松陽持續進行的一系列鄉村設計,更是不可不提的佳話。徐甜甜不但曾以此為題,應邀參與 2018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論壇,分享她從中發展出的「建築針灸」理念,2019 年聯合國人類居住規劃署將此系列設計納入城鄉聯繫的示範案例,目前其一作品「竹林劇場」也正在 MoMA《再利用、更新、再循環:中國近期建築》與王澍、陸文宇等前輩建築師之作共同展出。

【延伸閱讀】集聚王澍、張軻、柳亦春等多位建築師力作!MoMA全新展覽《再利用、更新、再循環:中國近期建築》登場


松陽縣系列設計之一「竹亭」(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松陽縣系列設計之一「竹亭」(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建築針灸」以「點」的方式,用微小的資金投入公共建築,並且如中醫問診,過程中建築師必須深入每個村莊,調研與挖掘該地特質,再依此確立功能與設計。這些建築無論修舊改造或新建,雖同在松陽縣,不同村落的每個點位卻沒有彼此的影子,烘托出各村的文化特色,也成為當地重要的公共交流空間。
 
不論是「紅糖工坊」以輕鋼架和磚、竹構出通透的紅糖生產環境,結合線性參觀走廊,讓這裡既能順暢工作又可讓旅人一瞧製作現場,又或是大木山茶園周遭一個個詩意的「竹亭」,提供茶農們休憩,也成為人們到訪暫留之所,有時更會於此舉辦活動。尊重當地生活、善用在地材料,一點一點在松陽散發宜居氛圍與自信。


松陽縣系列設計之一「紅糖工坊」(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松陽縣系列設計之一「紅糖工坊」(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松陽縣系列設計之一「紅糖工坊」(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低限度介入,重新想像縉雲廢棄石窟的可能
 
而在松陽附近的縉雲縣,也正面臨著鄉村產業轉型議題。縉雲縣有80%的土地被山波丘陵森林覆蓋,土壤不宜農作,然而石礦資源豐富,有著千年悠久的採石歷史,當地許多居民以石匠為職、開採造屋建材。近年則隨產業變遷與環境保育意識上升,當地高達 3,000 多個採石場荒廢閒置,有的甚至被轉作飼養禽類、魚塭使用。DnA 受縣政府之邀,希望透過觀光增加地方收入,同時看見當地文化特色。


縉雲縣石窟(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縉雲縣石窟(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縉雲縣石窟(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不過,在重新想像這 9 座採石場的可能性時,徐甜甜並不希望過度干預,反而選擇非常低限度的介入,在目前已完成的其中一座石窟中,僅設計了高低錯落的樓梯廊道串起空間,讓人們穿梭其中,感受採石場壯觀尺度。同時團隊也發現過去因開採而行程高達 38 公尺的石壁,在空間中產生非常好的聲場效果,便設計了舞台,可讓表演者在此演出浙江傳統戲曲婺劇,或提供不同藝術活動使用。


縉雲縣石窟(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縉雲縣石窟(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縉雲縣石窟(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縉雲縣石窟(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值得注意的是,擁有40年歷史、致力於建築推廣的機構 The Aedes Architecture Forum 在 2018 年以《鄉村變遷》為題展出松陽的系列建築設計之後,今年 3 月再度邀請徐甜甜於柏林展出此改造石窟的計畫《Jinyun Quarries – The Quarry as Stage》,並指出「建築師簡單、非常謹慎的介入,與某些農村地區的『過度設計』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許多地方已經普遍出現『迪士尼化(Disneyfication)』現象。」
 
未來旅人們可沿著山谷參訪 9 座石窟,在純粹的空間中感受人與自然的關係,也使這些沉寂多年的石窟,與環境共好的留下文化記憶。


縉雲縣石窟(Photo Credit: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by Wang Ziling)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