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作為兼具藝術精神本質與實踐的體現,從因應生存的生活需求出發,演進至現代具有美學哲思的藝術自我實現,更走向當代強化公共意識及利他的社會價值。現正於南美館展出的〈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透過「合創」多邊領域的交會,探討事件產出過程中的激盪、融合、辯證及衝突,去中心化的多元觀點,透過知識交換與共學,累積形塑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及新創靈感,既是過程也是目的。
〈逍× 遙× 遊–當代工藝合創展〉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展現工藝以當代之姿回應社會趨勢的新創實驗,而「逍」、「遙」、「遊」分別表示「時間」、「空間」及「速度」三個維度,其中核心精神的「合創」則源於「跨域」(Crossover)概念,是合作創新、資源共享之意。


作品《迷離空間》將昔日農工業時期常見的竹製結構棚架轉化至當代,虛實交錯的結構創造出有趣又迷離的文化新意象。(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

展覽第一個維度「逍」,呈現的是創作者感知「時間」的議題和情感,透過梳理再以工藝創作傳達新意。例如作品《集體記憶系列》,將臺灣傳統建築文化的象徵——紅磚交錯疊砌,形成獨特的視覺意象,把過去深具集體記憶及情感的文化意象、材質及技法,在當代以石雕打磨技法轉化再現,亦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創作紀錄寫照。


《集體記憶系列》。(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

《偉大的草間彌生》、《偉大的視覺藝術家》、《偉大的創世紀》胸針。作品將世界著名的藝術作品透過挪用、再製,轉換成為可以配戴的首飾型式。挪用與再製為一種創作現象,探討創新與原創的關聯,藝術創作方式和新技術、新材料的關係,以及知識產權和共享的議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

作品《家的印記》,概念來自客家傳統文化製作粄條前,常以扁擔擠壓麵粉袋中的米漿,擠出水分來製作粄脆。過去傳統文化的符號與跨文化的回憶情感成為當代工藝新創的養分。(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

第二個維度「遙」,呈現的是創作者探討「空間」形成的意義和所在的對話。例如作品《夜間飛行》,是經常飛行世界各地的設計師看到工藝黑漆撒金粉末的表現,如同夜間飛行中看到每個城市獨特的閃閃光點,以機械錶的錶盤顯示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光景,每一個都是獨特且唯一的存在,將自身所處空間的美好經驗,藉由工藝材質、技法表現結合機械科技的載體相互幫襯,充滿驚喜。


《夜間飛行》。(圖片提供:
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

第三個維度「遊–速度」,呈現的是關注生活的節奏、生命進程的積累,同時也是工藝創作「頂真」的態度表徵——注重步驟、工序及細節,講究慢工出細活的精神。例如作品《飄》即是表現走進竹林的感官經驗,也是一種慢活的心靈狀態。藉由一片片手工取彎竹片的流暢線條,逐一疊加構築成如風輕飄的路徑,經由坐臥的行為產生磨擦,有如竹子被吹得聲聲大作,融合聽覺、視覺的感知,傳遞風的流動。


《擺脫束縛的速度(控速人生)》作品以單純的竹編小球為單元,原本輕易自由滾動的小球,以規矩、秩序化的重複連結方式,組構成供人坐臥停歇的沙發,制約了小竹球的行動和速度,猶如人們被放置在體制中動彈不得。(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

〈逍× 遙× 遊–當代工藝合創展〉以「逍」、「遙」、「遊」為名,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恰與莊子美學思想〈逍遙遊〉中所追求的「自由觀」契合。工藝在「逍–時間」、「遙–空間」及「遊–速度」三個維度中各自展開,也互為碰撞、融合,進而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形構成三維的文化量體,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當代工藝逐步且持續豐厚生活的文化內容。


〈逍× × 當代工藝合創展〉
Crossover Crafts. Values and Practices. Mix and Regeneration.

展出日期/2022 年 3 月 3 日至 6 月 5 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 2 館(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南市美術館

編輯/張譯云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