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法蘭西特派週報》那法國虛構城市中的美國雜誌社、《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在山巔飯店裡的奇聞軼事,除了不同人物視角超展開的敘事模式,畫面中極致理性的對稱、高飽和粉嫩色調,油然而生的超現實感,一眼就能認出屬於鬼才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美學風格。
 
不過你可曾想像,在真實世界六大洲的各個角落,甚至是你我的平凡日常,也能看見這種電影場景?作為狂粉與旅行愛好者的瓦利.柯沃(Wally Koval)自 2017 年發現類似魏斯.安德森電影場景地點的一系列照片之後,便開始與妻子製作一份私房旅行願望清單,而他們在 @accidentallywesanderson 分享的照片也意外成為擁有上百萬粉絲的社群(目前仍在持續更新中!)
 
今年,瓦利.柯沃採集世界各地奇幻場景之作《轉角遇見魏斯.安德森》推出中文版,我們特別從裡頭各大洲篇章摘錄有趣的地點,包含鮮少人拜訪過的北韓地鐵、台北人幾乎天天看見的圓山大飯店、南極洲上可愛的企鵝郵局和紀念品商店,還有,導演本人也超想去的克羅埃西亞「鬆餅攤」(世界各地美景最想拜訪的竟是鬆餅攤呀,果然很怪!)
 
雖然魏斯·安德森對於「遇見自己」還是有點困惑,但他也說
「本書中的照片都是由我從未看過的人所拍攝,而照片中的地點與景物我也從未親眼看過(幾乎毫無例外),但我也必須說:『我打算去看看。』

瓦利.柯沃和這些與他合作的創作者們匯集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影像集,同時也能當作一本獨特而非常吸引人的旅遊指南(至少我這位真正的魏斯.安德森是這麼覺得)。」
1. 美利巧克力(MALLEY’S CHOCOLATES)夢幻粉紅筒倉與商店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Cleveland)| 約一九三五年
攝影:奧柏麗.米德斯(Aubrey Meadows)
 
 位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郊的四百八十號州際公路上,聳立著美利巧克力的粉紅圓柱形物料筒倉,上面以大寫字母寫著讓巧克力變得美味可口的三種成分:可可、牛奶與糖。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這間當地最受歡迎的糖果店生產了各式各樣的巧克力產品、經典威化餅及糖果棒,還有當地人最愛、名為「七葉樹果」(buckeyes)的花生醬巧克力果。
 
 創始人阿爾伯特.「邁克」.美利(Albert "Mike" Malley)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米德維爾(Meadville)時,學會了如何以明火及簡單的銅鍋來製作手工巧克力的方法。他於一九三五年借了五百美元,在俄亥俄州的萊克伍德(Lakewood)租下一間小店,並帶著家人搬到店後方的住處,在前方的空間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巧克力帝國。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十五年來,他在第二間分店加上了畫龍點睛的裝飾,使其成為美國第一間以鋁箔包裝巧克力的零售店。開幕之夜,熱情的群眾就像威利旺卡(Willy Wonka)大門外聚集的人群一樣,群眾的喧嘩還迫使警察趕來維持秩序。
 
  每個八十八英呎高的筒倉分別可容納約十萬磅的原物料,並配有直接透過管道輸送到工廠的幫浦系統。在情人節前後會特別需要大量的製作材料,屆時會有由五十個人所組成的特別工作小組全天候地生產,以奧柏倫柏人(Oompa Loompa)風格的奉獻精神來準備公司的招牌產品──巧克力裹草莓。
 
2. 無人島上的粉紅珊瑚色燈塔(LIGHTHOUSE)
古拉索,小古拉索島(Klein Curaçao)| 約一八五〇年
攝影:傑佛瑞.容
 
 從古拉索島這塊古老的荷蘭海外屬地出發,向東南方航行兩個半小時之後,你將會遇到位在無人居住的小古拉索島上的這座粉紅珊瑚色燈塔。當你在明亮的加勒比海水域上駛向這座小島時,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將會出現──顯然此處曾發生多起沉船事故,而映入眼中的是一片名為小古拉索島的沙漠──這座面積僅半平方英哩餘的小島上,有著一塊塊石頭建築的廢墟及一片廣大的墓地。
 
  小古拉索島曾經是熱帶鳥類、烏龜和僧海豹(monk seals)的翠綠家園。然而荷蘭西印度公司在十八世紀破壞了此地的生態;荷蘭人將此地作為中轉隔離站,以容納那些在橫跨大西洋的殘酷旅程中生病的奴隸,而那些喪生的人皆被埋葬於這座島上。
 
 與此同時,英國人和荷蘭人皆在島上開採磷酸鹽,直到這種必不可缺的礦物質完全耗盡。他們也獵殺僧海豹,而成群山羊則迅速摧毀了所有剩餘的植被。當荷蘭人最終放棄他們的海外屬地時,隨之而來的便是荒漠化,使得小古拉索島成為如今這座貧瘠的幽靈島。遺留下來的僅有墓地上用來作為標記的掉色空白十字架,以及褪色的粉紅燈塔建築。在廢棄了數十年之後,這座燈塔重新裝上可運作的燈光,是這荒涼島嶼的一個美麗標誌。
 
 目前在小古拉索島上重新復育林地的工作正在進行,僧海豹和海龜的數量在持續增加,而旅遊業也努力吸引人們更關注這片土地。燈塔目前還在重新裝修中,而這個信號標誌將很快地重新粉刷,以迎接那些航行到小古拉索島以尋找熱帶氛圍(雖然有點陰暗)的訪客。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3. 魏斯安德森也想親自拜訪!國家公園裡的鬆餅攤 (PANCAKES STAND)
克羅埃西亞,克爾卡國家公園 | 約一九八五年
攝影:凱西.蒂茲韋爾
 
 位於克羅埃西亞的克爾卡河(Krka River)流經光滑的石灰岩山丘,穿越一片遍布著峽谷、洞穴、湖泊和層疊瀑布所構成的錯落有致的景觀,蘊含了超凡脫俗之美。克爾卡國家公園內設有兩間修道院、一座拜占庭教堂、一座有著西元一世紀塗鴉痕跡的古老羅馬地下墓穴,以及這間鬆餅攤。沒有什麼比克羅埃西亞的鬆餅更能完美地補足這種自然的奇觀和悠久的歷史。但期待看到一疊蓬鬆鬆餅的人請注意,此地名為「palačinkes」的鬆餅更像是薄薄的法式可麗餅。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4. 「阿瑪莉恩巴」公共泳池(AMALIENBAD)
奧地利,維也納 | 約一九二六年
攝影:保羅.鮑爾(Paul Bauer)
 
 「阿瑪莉恩巴」公共泳池以阿瑪莉.波札(Amalie Pölzer)之名命名,她是維也納市議會的第一位女性成員。她所屬的社會民主黨之黨員提倡建造一座公共浴場,以促進個人衛生和身體健康,因為當時的維也納居民很少有自己的浴室。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在沉悶的混凝土外觀之下,隱藏著這件融合裝飾藝術和新藝術風格的設計傑作。這個兩層樓的長廊空間中展示著一座游泳池,其被對稱的木製小間和「分離派」(Secession)藝術風格的細緻磁磚所圍繞。
 
 原本的浴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破壞,但後來皆被完美地修復,唯一遺漏的是一片玻璃屋頂──該玻璃屋頂設計是一項建築奇景,既保護著阿瑪莉恩巴的原始結構,亦能在幾分鐘之內滑動開啟。雖然如今的仰式游泳者仍然可以欣賞到天空的景色,但天花板已不再是可敞開式了。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5. 散步150年歲月的「索爾特希爾海濱步道(SALTHILL PROMENADE)」,踢一下牆、再走回城裡喝一品脫的啤酒
愛爾蘭,高威(Galway)| 約一八六〇年
攝影:露西.帕金森(Lucy Parkinson)
 
 索爾特希爾的愛爾蘭名字是「Bóthar na Trá」,意思為「海濱路」。索爾特希爾海濱步道沿著高威灣(Galway Bay)一路延伸,遠眺克萊爾郡(Clare)山丘,而高威市則在其後方喧鬧,同時還有阿蘭群島(Aran Islands)相傍,使愛爾蘭西部之美盡現於此。當你佇立於這條已經一百五十歲的海濱步道,就算是被雨雲或濃霧阻擋了視線,你還是能感受其魅力。在這條歷史悠久的長路上漫步時,依照當地傳統要先到黑岩(Blackrock)跳水板(如照片所示)的對面「踢一下牆」,再走回城裡喝下一品脫的啤酒。
 
 要是你在喝那杯啤酒時,剛好待了夠長時間而跟任何一個略帶酒意的當地人談起當地歷史,你將會得知一八三九年那場兇猛的暴風雨如何摧毀了索爾特希爾大部分的區域。船隻沉沒、莊稼俱毀,而大多數的傳統茅草小屋也都遭摧毀,當地人的生活頓時陷入混亂。根據傳說, 當時有一艘船正運著名為玻丁(poteen)的私釀威士忌──這是一種通常為自家釀製的愛爾蘭蒸餾酒,類似美國的月光酒(moonshine)──從高威開往斯萊戈(Sligo)。暴風雨襲擊並傾覆了整艘船,所有人員都淹死了。他們的遺體在索爾特希爾的沙灘上被發現時,每個人的口袋中都有一瓶完好的玻丁酒。
 
 緊接著這場悲劇性暴風雨的是愛爾蘭大饑荒,饑荒更深刻地摧殘了該地區,導致地主們破產並出售地產。在這些災難之後,頗具規模及影響力的艾格靈頓飯店(Eglinton Hotel)於一八六〇年在此興建,其後不久,一條電車軌道從艾爾廣場(Eyre Square)鋪設並通往艾格靈頓飯店,使得市中心與索爾特希爾之間開始有了便利的交通;新的便利設施開始發展,設立了給游泳者使用的設施,並建造了這條步道。
 
 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高威當地人和遊客會走訪索爾特希爾海濱步道( 無論天氣如何或季節為何),可能是為了享受冰冷的游泳區( 這裡至今仍保留一條女士的專用水道)、在電子遊樂場玩機臺、聽音樂會,也可能只是沿著海岸散步並感受景色。
 
 索爾特希爾海濱步道的某些部分及周圍環境,跟其他看起來像明信片風景的部分相較之下沒那麼美觀。這裡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詢問一下當地人即可發現這件事──海邊的宴會大廳被夜店取代之後,不可避免地導致衝突,尤其是在愛爾蘭歷史上的動蕩歲月裡。一九八〇年代後期,高威以一個大型旅遊景點之姿崛起,城市中出現許多飯店、旅館和時尚美食酒吧,而曾是一系列民宿旅店和小型家庭營運商店所在地的索爾特希爾主要步道,如今也被高聳於步道旁的兩間大型飯店籠罩;價格過高的咖啡館、一間販賣精緻餡餅的公司及一間微型釀酒廠,取代了已有幾十年歷史的炸魚薯條小店。
 
 這條長廊依然有著美景,以及能吸引眾多遊客的光鮮亮麗場所。就像康尼島(Coney Island)或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這類的海邊區域一樣,人們很難不注意到在陸地和水域之間連綿的商店中閃亮的霓虹燈元素。無論如何,遊客和高威當地人都能在這條步道上獲得極大的樂趣。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6. 表達自身認同的藝術之境「烏克蘭國家美術館(NATIONAL ART MUSEUM OF UKRAINE)」
烏克蘭,基輔(Kyiv) | 約一八九八年
攝影:達莎.盧克雅諾瓦(Dasha Lukyanova)
 
 烏克蘭國家美術館長期以來一直是該國努力爭取的舞臺,用以表達自身文化認同,它成立於一八九八年,最初是一座收藏當地藝術品和古物的小型藝術中心。當時基輔已被蘇維埃統治了幾個世紀,導致當地文化的表達形式受到嚴格的限制;烏克蘭語甚至一度被俄羅斯人禁用,儘管大多數人都說烏克蘭語。為了進一步打擊當地人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或文化擴展,這間美術館在一九〇四年時被改成「尼古拉斯二世皇帝之基輔工業藝術及科學博物館」(Kyiv Industrial Arts and Science Museum of Emperor Nicholas II)。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間美術館才重新更名為烏克蘭國家美術館。由於烏克蘭藝術家協會的成員們已逃離這個國家,因此為了能適當地呈現本土藝術家的作品,館方從居住在西歐及其他地區的難民那裡尋找作品──史達林政權認為這類作品具顛覆性,導致體制外的藝術分別散落於各處或被藏起來。
 
 烏克蘭於一九九一年慶祝獨立建國。隨著觀眾們對於鐵幕背後的藝術品越來越有興趣,館方也被激發出一股新的自信,進而開始擴大其收藏範圍,也引起了國際的關注。這間美術館持續透過各式各樣的烏克蘭藝術來彰顯自身認同,其收藏品肯定會比照片中這位櫃檯人員的舉止表現更讓人來得興奮。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7. 搭著「比卡升降機(ASCENSOR DA BICA)」攀升里斯本陡峭山丘
葡萄牙,里斯本 | 約一八九二年
攝影:傑克.史派瑟.亞當斯(Jack Spicer Adams)
 
 迷人的比卡升降機建於一八九二年,為里斯本的三條纜索鐵路之一。纜索鐵路的電車與標準電車的區別在於它需要兩輛車同步運行。兩輛客運纜車會縳於同一條繞在頂部滑輪上的電纜,並於斜坡上互相牽引;兩輛車會以完美的同步性運作―當一輛車往上坡走時,另一輛車就會藉著平衡作用往下坡走。
 
 這種獨特的牽引式大眾交通工具,其運作原理類似於戶外的電梯,最早是以供水系統提供動力──山頂上的纜車會先裝滿水,利用水的重力來協助下降,並藉由平衡作用將另一輛車拉至山頂。它於一八九六年被改為使用蒸汽動力系統,並於一九二四年電氣化。
 
 比卡升降機可沿著城市裡最陡峭的山丘之一攀爬至八百英呎的高度。悠閒自在地搭一趟纜車到山頂再下車,就會抵達聖露西亞觀景臺(Miradouro de Santa Luzia),在這座獨特的高臺上可以欣賞這座歐洲最西部的首都城市令人驚嘆的風景。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8. 超現實糖果色彩建築「達卡火車站(RAILWAY STATION)」
塞內加爾,達卡 | 約一八八五年
攝影:雪莉.卡巴巴(Sheryl Cababa)
 
 在藍天下,達卡車站糖果般的色彩設計帶來一種超現實的感覺,彷彿是某個兒童火車節目的佈景。然而這種復古的建築風格,也強烈地提醒著塞內加爾,它曾經被納入法屬西非聯邦的殖民歷史。
 
 達卡這座鮮豔的車站,毗鄰位於同一座城市內、提供全球原物料運輸的大西洋港口。車站最初建造時,本是一條近八百英哩的鐵路線終點站,這條鐵路線始於內陸,該起點是位於馬里的巴馬科(Bamako, Mali),但近年來已淪為一連串的廢墟。
 
 達卡市雖因為國族衝突而疏於開發,然而在其必要的港口和車站周圍卻點狀地開始發展。曾有一段時期,鐵路恢復定期乘坐班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以致政府制定了將車站變成博物館的計劃。時至今日,在歷經了修復工程並塗上一層鮮紅色油漆後,這裡又再度有列車駛過車站。達卡快速列車(Dakar Regional Express Train,簡稱TER)在近期開通後,便可以通往海港與機場。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9. 內部幾近荒謬的裝飾細節、星空般的鏡宮,都藏於山丘上的「琥珀堡(AMER FORT)」
印度,拉賈斯坦邦(Rajasthan)| 約一五九二年
攝影:克里斯.史考克斯(Chris Schalkx)
 
 琥珀堡屹立於毛塔湖(Maota Lake)邊的山丘上,既是王宮也是軍事要塞。十六世紀時,在蒙兀兒帝國阿克巴大帝(Akbar)的軍隊司令──瑪哈拉雅.曼.辛格一世(Maharaja Man Singh I)的指揮之下,該堡壘以堅不可摧的紅色砂岩和大理石所建。
 
 這座堡壘有四個樓層,每層皆有自己的庭院。其內部除了許多豪華的房間之外,還有一座「覲見宮」(Diwan-e-Aam),裝飾以精美的馬賽克玻璃作品;皇帝會在此接見大臣們,並聽取一般民眾的請求。而「愉悅宮」(Sukh Niwas)甚至運用了一種古老的空氣調節系統,讓空氣流經芳香水道,藉此維持宮殿的涼爽。
 
 堡壘的外觀看起來既威風又簡潔,然而其內部的裝飾卻展現出對細節幾近荒謬的關注度。一片刻飾了兩隻蝴蝶盤旋在花朵上、名為「魔術花」的可旋轉大理石牆板,包含了七種可能出現的圖像:一朵蓮花、一條象鼻、一條魚尾、一隻蝎子、一條獅尾、一條眼鏡王蛇或一支玉米芯,你可以旋轉牆面並選擇屬於自己的冒險。
 
 這座堡壘最美的特色是一座為了表達愛意而設計的「鏡宮」―住在堡壘中的某位皇后在小時候很喜歡在星空下睡覺,然而,古老的習俗不允許女性睡在戶外,因此皇帝便召來此地最優秀的建築師,讓他們在宮殿的牆壁上為她呈獻宇宙之美。以玻璃製成的牆壁和天花板,上頭還雕飾著華麗的細節,只要點燃兩隻蠟燭,「鏡宮」中看起來就像有成千上萬的星星在天頂閃閃發光一般。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10. 全世界第二深的地鐵站!平壤地鐵 凱旋站(KAESON STATION, PYONGYANG METRO)
北韓,平壤 | 約一九七三年
攝影:戴夫.庫雷沙(Dave Kulesza)
 
 北韓首都的小型地鐵網絡建於一九六〇年代後期,至一九七八年開始全面營運。如今,地鐵廣播系統會播放音樂和政治宣傳內容,每天的載客量約為三十萬到七十萬人。顛峰期間每兩分鐘就有一班車,乘車費用只需要二十五美分硬幣。
 
 這條地鐵是在中國的幫助下建造的,中國派出技術人員幫助安裝設備,其中也包括了這座兩百英呎長的自動手扶梯。搭乘手扶梯到地鐵月臺的時間超過三分鐘,平壤的凱旋站是世界上深度第二的地鐵站,僅次於烏克蘭基輔的兵工廠站(Arsenalna)。
 
 平壤地鐵的軌道位於地下三百六十多英呎深,與地面沒有連接。這些地鐵站皆可作為防空洞使用,整條隧道都設置了防爆門;如果市民被困在裡面,至少還能擁有奢華的享受,因為每個車站皆設計成色彩繽紛鮮豔的地下宮殿,飾以大理石、繪畫、馬賽克磁磚和雕塑。
 
 地鐵站的名稱通常與它們的位置無關,大多數名稱都反映了北韓的社會主義革命主題( 例如「復興」、「勝利」、「統一」等等)。其中的例外便是凱旋站,因為它就位於平壤的「凱旋門」下方。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11. 台灣也有魏斯安德森印象?龍宮般的宮殿式建築「圓山大飯店(GRAND HOTEL TAIPEI)」
臺灣,臺北 | 約一九五二年
攝影:珍娜.迪亞茲(Jenna Diaz)
 
 圓山大飯店位於臺北市的中山區,是一座擁有十四層樓的宮殿式建築,坐落於鬱鬱蔥蔥的翠綠山腰與充滿活力、持續擴張的首都城市之間。
 
 前總統蔣介石於一九四九年被毛澤東的共產黨打敗並逃往臺灣之後,發現很難為外國政要提供能夠令人印象深刻的住宿場所。於是他那具有遠見的妻子宋美齡,便建議在圓山上建造一座優雅的飯店,地點就在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神社遺址之上。蔣委員長接受了這項提議,並計劃建造一棟能向西方展示中華文化與建築的精緻建築物──圓山大飯店成功做到了,並於一九六八年被評為世界十大飯店之一。
 
 錯綜複雜的龍形圖案貫穿了整棟飯店,因此圓山大飯店又被稱為「龍宮」。有些龍的圖案明確又明顯,(例如「金龍廳」),也有些以更細微卻同等重要的方式呈現;飯店裡總共有超過二十萬個龍形雕刻和圖畫裝飾。
 
 一場毀滅性的大火於一九九五年摧毀了飯店的屋頂。經過三年紮實的重建,飯店重新開業時的屋頂有著龍頭的裝飾,成為抵禦未來火災的象徵。傳說中這種神獸不僅代表著力量和好運,亦是雨和水的使者。
 
 八層賓客樓層中的每一層,皆代表不同的王朝──從傳統的民間藝術到寢具用品的布料等等,一切細節都向該層樓所代表的歷史朝代致敬。然而,沒有任何房間能媲美總統套房,其中有著蔣介石的寫字臺和蔣夫人的化妝桌;若你想在此住宿並欣賞古董,每晚只需五千五百美元。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12. 紐西蘭懷卡托熱氣球節的粉嫩天空與「熱氣球(HOT-AIR BALLOON)」
紐西蘭,北島,漢密爾頓(Hamilton, North Island) | 約一七八三年
攝影:瑪麗.瓦倫西亞 Marie Valencia)
 
 一七八三年,史上首趟以熱氣球載人的航程在巴黎展開,這段航程使熱氣球成為成功載人的最古老飛行科技。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熱情洋溢的熱氣球愛好者及熱鬧的國際節日,用來慶祝第一架航空器所帶來的歡樂和浪漫感受。其中也包括每年一次、於漢密爾頓(Hamilton)湖區上空舉行的紐西蘭懷卡托熱氣球節(Balloons over Waikato),時間會從日出時分持續到祖魯夜光秀(ZURU Nightglow),屆時熱氣球會伴隨著音樂被點亮,該節目最後會以煙火作為表演結尾(當然是在熱氣球降落之後)。
 
 熱氣球狂熱者們有著專屬於他們的儀式,最主要的一項傳統,是在每次熱氣球著陸時分享香檳酒。故事的由來是這樣的──當熱氣球進行第一次測試時,農民認為它是某種奇怪的生物或外星人,從天而降到他們的田裡,因此為了減輕這樣的恐懼感,熱氣球飛行員會與農民分享一瓶酒。
 
 但在熱氣球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人──從法國發明家到乘熱氣球橫渡大西洋的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比來自愛荷華州的艾瑪.卡羅(Emma Carroll)更值得被敬上一杯香檳。一〇九歲的艾瑪是成功乘坐這種最古老載人飛行科技的最年長人類,二〇〇四年時她曾於其家鄉上空進行了長達一小時的愉快飛行。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13. 洛克羅伊港(PORT LOCKROY)可愛的企鵝郵局與紀念品店
南極洲,古迪爾島(Goudier Island)| 約一九〇四年
攝影:凱文.福勒(Kevin Fohrer)
 
 距南極不到兩千英哩的洛克羅伊港,是南極半島海岸的天然良港;夏季時,每天有兩次機會可坐船到達南極半島。帕爾默群島(Palmer Archipelago)是英國及阿根廷的研究暨軍事前哨所在地的島嶼群,而這座港口是帕爾默群島的一部分。
 
 一九〇四年,二十世紀的第一批法國南極探險隊發現了洛克羅伊港,並以協助安排這段旅程成行的政治家命名。接下來,在二十世紀初的大部分時間裡,這座港口主要為那些願意忍受惡劣環境條件的捕鯨者所使用。
 
 二戰期間,英國認為該港口的獨特戰略位置適宜作為祕密的前哨站,他們在此地可以觀察到地球最南端的敵方U艇活動。他們在小小的古迪爾島建立了一個稱為「A站」(Station A)的小基地,作為軍事任務「塔巴林行動」的一部分(見第168頁);A站持續進行研究活動,直到一九六〇年代初。
 
 洛克羅伊港作為基地僅存的前哨,曾經歷過全面性的修復工程,如今是一間博物館和一間郵局。島上仍進行著科學研究,例如研究觀光產業對於巴布亞企鵝的影響;島上有一半的領域開放給人類,另一半則留給企鵝。
 
 企鵝郵局和紀念品商店由四位員工經營,他們負責協助在為期五個月的南極郵輪季期間抵達的勇敢旅人們寄往一百多個國家的七萬封郵件,遊客還可以獲得罕見的紀念性護照章。由於企鵝郵局有著酷炫的魅力、全球獨特性和低度競爭,它至今仍是南極洲上造訪人數最多的旅遊景點。


(Photo Credit:尖端出版 提供)



 
中文書名:《轉角遇見魏斯.安德森》
原文書名:《ACCIDENTALLY WES ANDERSON》
作者: 瓦利.柯沃(Wally Koval)
譯者:陳若盈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2/05/05
購書連結:博客來讀冊誠品線上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