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已於日前(6 月 7 日)正式開幕了,且於開幕當日頒出了金獅、銀獅獎,及 3 座特別提名獎。特別的是,今年的金、銀獅獎得主都算是獎項的生面孔,金獅獎由韓國館一舉拿下,策展人曹敏碩(Minsuk Cho)以「Crow’s Eye View:The Korean Peninsula」(韓半島烏瞰圖)回應大會主題,呈現自南北韓分裂後,兩地建築的演變,獲得評審肯定,而銀獅獎則是頒給了智利館「Monolith Controversies」。
在第 14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公布前,有沒有哪個國家館的表現深入你心?是否嘗試預測今年的金獅獎得主呢?
 
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總策展人荷蘭設計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帶領下,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表現,強調思考與創新研究的庫哈斯,在這屆雙年展開展前,便向各參展的國家館策展人發下一份課題,請大家各自透過今年的國家館,共同思考「吸收現代性:1914-2014」(Absorbing Modernity:1914-2014)這個議題。
 
那麼,到底各國家館如何回應庫哈斯的考題?又有哪些國家館表現突出,獲得評審青睞,近而得到金獅、銀獅獎的肯定呢?獲獎名單就此揭曉。
 
    
第 14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已於日前正式開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愛好者。(Photo credit: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上一屆的金獅獎是由日本館獲得,但可惜今年未能得到評審的青睞。
 
金獅獎得主,韓國館「Crow’s Eye View:The Korean Peninsula
 
被稱許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韓國館,以「Crow’s Eye View:The Korean Peninsula」(韓半島烏瞰圖)作為策展主題,呈現南北韓自分裂後的建築史,無論是地貌或建築表現上兩者間產生的變化。

「韓國館內每件作品皆蘊含了豐富的訊息,也將南北韓的建築風貌進行了有意思的比較。」在韓國館展間中央,相當顯眼地並排擺上了南韓首都首爾與北韓首都平壤的照片,清楚而直接地點出了策展人的企圖心。全館分別以攝影、模型、繪畫、紀錄片等素材,完整說明韓國館主題,呈現了南北韓的關係與建築發展。
 
    
    

連續兩屆金獅獎皆頒給了亞洲國家 (上一屆是日本館,這一屆是韓國館),是個挺有趣的狀況。
 
暫且拋開政治立場,策展人曹敏碩透過韓國館虛擬化的將南北韓聯合起來,一同探究兩地百年來建築的差異性。「韓國一直面向未來前進,幾乎沒有好好回顧過去,作為總策劃人,能有機會透過『Crow’s Eye View:The Korean Peninsula』創造出新的虛擬實境,我感到非常高興。也期待有那麼一天,不受影響地一同懸掛兩國國旗,單純展示優秀的建築。」曹敏碩這樣說明著。
 
顯然這樣的決心確實打動了大多數評審,也使韓國館獲得 2014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最高榮譽金獅獎肯定。

    
韓國自 1995 年加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行列,今年首度獲得金獅獎肯定,別有意義。而自金獅獎獎項公布後,韓國館也湧進大量參觀人潮。

 
銀獅獎得主,智利館「Monolith Controversies」
 
獲得銀獅獎肯定的智利館,以「Monolith Controversies」作為策展主題,當走進主展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混凝土牆(下圖),而這正是策展人選擇用來回應今年雙年展主題的建築元素──混凝土。

     

混凝土是現代建築使用率相當高的建築材料,以 1931 年到 1981 年的智利為例,其境內共有 153 棟住宅是依照智利館內所排列出的 28 座混凝土建築模型(下圖)建造完成。
 
而展館中展出的大型混凝土牆,可說別具意義,因為這面牆不僅是於 1972 年由智利在地工廠 KPD 所生產,也是蘇維埃政府送給智利,用以宣揚社會主義的宣傳品。智利館透過展出這座牆面,批判性地點出建築在進展過程中,也不免淪為政治操作的手段。

     
     
 
特別提名獎──加拿大館、法國館、俄羅斯館
 
緊接著,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還頒出了 3 座特別獎,分別由加拿大館、法國館與俄羅斯館奪得。
 
加拿大館以「Arctic Adaptations: Nunavut at 15」作為主題,以正面的方式,思考現代化與原住民族、在地土地間的溝通、協調過程;法國館則是點出文明進程為生活帶來的便利與不便性,反思著「現代性是好的嗎」,全館圍繞在同一主題上,聚焦且完整;而俄羅斯館主題為「Fair Enough: Russia’s Past Our Present」,以類似世博館、小展間的方式展出,將建築、建設元素拆解,呈現近百年來的變化。
 
    
     
加拿大館以其境內位於北極圈內,生活條件嚴峻的努那伍特(Nunavut)領地為例,運用現代化的科技、設備,建造具備醫療、教育、娛樂等功能的建築模型,思考現代化的建築如何與自然、在地民族、文化和平共處。
 
     
    
法國館主題為「Modernity: promise or menace?」,探討著現代化的過程中,到底是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性,或是不便,全館圍繞同一主題,顯得相當聚焦。

 
     
一走進俄羅斯館,就看見美麗高挑的俄羅斯美女站在櫃台前,歡迎著所有前來參觀的民眾。俄羅斯館的展示方式與其他國家館相當不同,由多個像是世貿展館的小展間組成,俄羅斯策展人說明,因為所有的現代化進程,如綠能、教育等,都可以在世博中看到,因此他們便以世博的概念建造俄羅斯館。

無論最終得獎名單符不符合大眾的期待,從各國家館的呈現,都可看出各策展人是多麼用心地透過各自的方式,重新梳理與探討著「吸收現代性:1914-2014」」議題,也展現出全球化影響下,世界各地建築樣貌的轉變。

編輯撰文/劉宏怡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