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台灣多年,設計迷會如何介紹自己眼中的台灣給外國人呢?是台灣的美食小吃?還是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尋常人物?
 
最近在各大媒體曝光的「絆KIZUNA_台灣的感性與本性」展覽,以音樂、攝影、文具、設計、美食等多種面向呈現台灣,讓日本人能更認識這塊土地。相信光是匯集了樂壇大哥大李宗盛、導演馬志翔和台灣廚神江振誠,以及台灣新銳設計品牌就激起不少台灣人的好奇,所以MOT/TIMES請特派記者特地前往代官山T-SITE,觀察這個展的呈現細節,更重要的是,提出一項我們都值得思考的議題:台灣人眼中的「台灣意象」是什麼?什麼是當代的台灣日常?古早的台灣代表:竹扇、竹凳、文山漿糊,還是現代台灣人熟悉的台灣意象嗎?
最近「台灣風」頻頻以 POP-UP SHOP 的方式吹進日本東京的市場。從今年春季川島小鳥的攝影集《明星》開賣,在 Loft Shibuya 一樓入口處結合台灣商品,以「新星台灣」為題,寫著用五感捕捉到閃閃發亮的台灣(如下圖);若是將時序往前推一些,自去年 6 月 FRESH TAIWAN 台灣館(見註一)於東京國際家居設計生活展(interior lifestyle tokyo)展出後,緊接著也於涉谷的 PARCO 百貨公司推出 FRESH TAIWAN MEETS JAPAN 展覽;而熟悉日本的設計迷,當然也不會忘記《鳥取台北》這個跨越國度、地域與設計工藝的巡迴展等,這些展覽似乎都能嗅出一股從日本捲起的台灣熱潮。

隨著台日交流越趨頻繁,台灣熱也在日本隨之形成。像是連鎖雜貨店 LOFT 澀谷店早在今年春天舉辦「新星台灣」。以川島小鳥的《明星攝影輯》為展覽主軸(中下),搭上不少台灣設計品牌,如 in Blooom 印花樂(右下)、布物設計(左下)等,都在在說明台灣熱的魅力。(Photo Credit:設計發浪、布物設計)
 
這回,「絆KIZUNA_台灣的感性與本性」從生活的食衣住行著手,帶領大哥大李宗盛、台灣新廚神江振誠、熱血導演馬志翔,以及家居選品類的囍樹設計,與將文具領域推向另一高峰的禮拜文房具,自 6 月 27 日至 7 月 19 日,透過講座交流與陳設展覽的方式,在代官山 T-SITE 蔦屋書店進行為期三週的品味台灣首展。

 
 

此次舉辦的「絆KIZUNA_台灣的感性與本性」,穿梭代官山 T-SITE 蔦屋書店。各處陳列不少代表台灣的靜態展,同時也介紹台灣的雜誌、書籍、音樂、電影等。(Photo Credit:絆 KIZUNA
 
東京風格文化發散處──代官山 T-SITE 蔦屋書店
 
不得不說,這則展覽訊息在台灣引起不少注目,一方面是講座的明星陣容堅強,另一方面則是,能在全球最美 20 家書店之一的代官山 T-SITE 蔦屋書店策劃主題展出,確實吸引了不少看頭!
 
而說起這座2011年底開幕的代官山T-SITE,在商業設施推陳出新的東京,不但沒有被其他新建物搶去目光,仍是許多設計迷必訪的朝聖地之一。原因無他,代官山T-SITE,是原本以電影、音樂領域為主的TSUTAYA店鋪在加入生活風格和設計雜貨元素後,轉型而成的綜合書店;除此之外,在網路市場氾濫的時代,代官山T-SITE可是第一家經過市場競爭評估,和東京生活習慣調查後,重新進化的複合式經營模式。(最初融合電影、音樂、文具雜貨與書店的經營模式,是位在大阪枚方的蔦屋書店)。
 
代官山 T-SITE 整體由原研哉操刀整體視覺設計、建築設計雙人組 KDa 負責外觀與室內設計,成為接下來函館蔦屋書店、湘南 T-SITE 與二子玉川站今年剛開幕的蔦屋家電的精神指標,並依照當地屬性而延伸詮釋不同風格,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連鎖書店品牌。

代官山 T-SITE ,有人說是台灣誠品書店的進化版,有人又說她的存在無可比擬。不論如何,這家複合式店舖,已經成功因不同地方屬性而延伸其風格。(Photo Credit:代官山 T-SITE
 
音樂、味覺、電影的體驗與交流
 
所以這回「絆KIZUNA_台灣的感性與本性」在代官山 T-SITE 的展出,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台灣」這個主題正式成為東京注目焦點的主流之一。而 6 月 27、28 兩日的開幕講座活動,包含李宗盛「音樂人存在世界的意義」、江振誠「台灣味覺新體驗餐會」、馬志翔與永瀨正敏「台日電影交流」以及青木由香「大同電鍋料理教室」等,在現場售票的情況下,仍然座無虛席,就連路過的日本人都忍不住停下腳步,感受這幾位生活實踐者帶來的台灣魅力與經驗。

  
 
 
在偌大的書店裡,有李宗盛和東京事變吉他手長岡亮介的對談,也有江振誠按著老祖宗的智慧「節氣」所打造的台灣食味,更有馬志翔與永瀨正敏等人的台日對談和日本作家青木由香為日本太太介紹的大同電鍋料理法。(Photo Credit:絆 KIZUNA
 
五感製造所打造的台灣意象
 
除此之外,「絆KIZUNA_台灣的感性與本性」的靜態展則以「五感製造所」為題,將古早味的台灣意象竹凳、竹編扇、玻璃水杯、玉兔鉛筆、文山漿糊等陳列,同時也佐以新生代設計柒木設計、物外設計以及新銳攝影師的作品點綴,穿插於代官山 T-SITE 1 號館至 3 號館的各處。

 
 
在靜態展中,除了能看見如玉兔鉛筆、文山漿糊、古早剪刀等古早味台灣,還能看見台灣新銳設計師打造不同的台灣意象,如柒木設計的一盞東西、A.M IDEAS的藺草領結等。(Photo Credit:絆 KIZUNA)
 
尋找「台灣意象」?或許沒有標準答案
 
這場活動備受台媒注目,又舉辦於號稱東京風格文化的發散處,實屬難得。然而比較可惜的是,似乎未能精準掌握主題「絆KIZUNA」。2011 年被日本民眾選為代表字的「絆」,在日文意旨人與人之間深刻而且牽連的情感,但除了因電影 KANO 而結緣的馬志翔與永瀨正敏之外,似乎未能充分表現台灣與日本相牽引的情誼,展示的方式也無法將竹凳與竹扇連結到台灣人的兒時記憶──「阿公阿嬤在四合院前坐著竹凳上、搖著扇子,等待台北孫子歸來的情境」傳達給日本人。
 
從台灣人的視角來看,這些物件或許是古早味台灣代表,卻也漸失於當代的生活中。那麼,這仍是我們期望帶給對台灣文化陌生的日本人而言的台灣意象嗎?
 

展覽中,看見台灣古早提袋、竹凳和竹扇,這確實是台灣傳統意象,然而現代大家已不常看見這樣景象,台灣文化也隨著時代更迭轉變,那麼現在的台灣意象又是什麼呢?(Photo Credit:絆 KIZUNA

過去採訪 2014 金蝶獎金獎得主何佳興時,他分享幾年前,參訪新樂園藝術空間的國外策展人說了一段話,影響他極深:「我以為我會看到更多台灣的活力,結果幾乎都是我家對面就可以看見的東西!」何佳興說,想要做出與眾不同,除了不斷吸收新知,還必須從自身文化的脈絡中尋找根源。而吸收新知與文化脈絡的尋根,是經過設計的解讀,試圖找出現在的台灣意象,而不是從舊有的既存品拼湊而成。
 
現階段的我們或許都還在摸索所謂的「台灣意象」,這個答案不會有標準答案、也不會有找完答案就可以停止成長的一天。只是,在東京這個匯集全球品牌與強力行銷活動的城市,若是在未能明確說出主題精神與概念時,很容易就會遭受到市場洪流的沖刷,半點兒也不留痕跡。

編輯 / 黃詩絜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