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林懷民第一次從「稻米」擷取靈感,早在1978年演出的《薪傳》即有觀者所熟知的「插秧」一節,描述開台先民的披荊斬棘的勞動與奮鬥,而1994年《流浪者之歌》也史無前例地將3噸半的稻穗帶上舞台。近10年後,林懷民笑說這次《稻禾》是「稻米情結大爆發」,他說:「我們要相信風水,池上的風、水造就了好米,我第一次去,看到那景象,太驚人、太美。對我來說,稻田要讓我驚訝真的很難得,因為我是嘉南平原長大的,也可以說我有很深的稻米情結。」

在這樣的前提下,林懷民帶領舞者來到田中央,從勞動中感受最真實的身體,並回歸本質,呈現生命的元素,抽離了敘事,讓《稻禾》包含各種隱喻,在呈現上將不會使用到任何一粒米,而是讓舞者的身體開展出「泥土」、「風」、「花粉」、「日光」、「穀實」、「火」、「水」等7段稻米生命輪迴的章節,結合影像,並搭配美濃客家歌謠、西方歌劇《諾瑪》詠嘆調、亞洲鼓樂,以及池上的稻浪風聲,不只表現稻米,更是關於生命的生死輪迴。
編輯/張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