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長方形,像一條長長通道,入門後一張雙人床、開放式廚房和一部電視機,靠落地窗區擺上沙發……你可以清楚描述自己的家嗎?「家」除了承載居住功能,背後其實也隱含著心理、生理或信仰等層面,說穿了它就代表一個人的存在。


 
14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 6 月登場,這是台灣館自 2000 年以來,第 8 次參展,本屆由年輕策展人賴彥吉策劃「家中的小城市:台灣製造」代表參展,以呼應策展人庫哈斯(Rem Koolhaas)提出的主題──「本源」(Fundamental)。
 
賴彥吉的提案以每日生活的房屋出發,參考了 50 個經典家屋結構,並以英國藝術家理查‧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n)作品中虛構的室內生活方式為藍本,建構出 9 個分別代表「家居」不同功能的微型建築單元。


策展人賴彥吉現場為媒體們導覽,說明 9 個建築單元在普里奇歐尼宮內所形成的城市寓意。


賴彥吉研究台灣人吃、睡、玩的模式,更深入探討居所功能背後的生理、心靈各層面。此為「學習之屋」。


像是大通舖般可以容納許多人的「睡眠之屋」。 

而這些尺度像比家具大、比建築小的建築單元,包含睡眠之屋、工作之屋、應酬之屋、鍊金術之屋、愉悅之屋、糞便之屋、學習之屋、外觀聖堂、人間樂園,屆時將在威尼斯的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構成一個微小的室內城市。

作品日前完成組裝,並於台中發表 1:1 建築模型,一棟棟像大型玩具的建築裝置,色彩鮮豔,試圖透過輕鬆的表現方式傳達嚴肅的建築理論,讓進到空間內的任何人都可以欣賞、感受裡頭所要傳達的觀點。


辦桌是台灣特有的文化,賓客圍繞著圓桌象徵團聚,賴彥吉認為這是社會與人文的展現,與西方社會相當不同。

 
左圖:鍊金術之屋(也就是灶腳=廚房)。右圖:人間樂園(類似空中花園的概念)。 

12 歲即離台、赴加拿大求學的賴彥吉,過去對台灣的印象停留在 1990 年代,而時間的斷層也讓他近幾年返台,每每感受到台灣的轉變,他認為建築有功能也有角色,在這些表面的功能背後,更代表著人們的生理行為、生活交際或心靈信仰等,就像台灣社會裡辦桌用的大圓桌,也都傳達出與西方社會不同的飲食文化,而台灣最常見的集合住宅,其室內布置就像是展現人文的舞台,透過這些家庭空間的平面切片,也都能發現台灣文化。


「家中的小城市」凝聚家屋內的各個機能到每一個獨立的超級家具上,此為「愉悅之屋」,就像是家中客廳常見的大沙發。

 
左圖:工作之屋。右圖:糞便之屋。 

除了裝置之外,目前賴彥吉也正著手製作紀錄片,補述他對台灣建築界和城市人文等的觀察。建築雙年展 6 月於威尼斯開跑,屆時夏天的水都又將忙碌不已,對展覽有興趣的讀者請持續鎖定 MOT/TIMES 的相關報導。策展人賴彥吉的專訪也即將於近日上線,敬請期待。

編輯/洪佩君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