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樓板的自動電扶梯,從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的視角重新看待劇場的空間美學!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非典型表演場域,做為城市裡的劇場,不只是有精彩的表演、也能做為社交場域,並以設計創造出全新的劇場想像力。
座落台北士林,以「劇場魔術方塊」創意構成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OMA團隊所設計,採用「3+1」劇場設計為主軸,從1500席的大劇場、500-800席的多形式中劇場,到世界唯一圓球造型觀眾席的鏡框式500-800席的中劇場,以及多形式中劇場與大劇場連通的2300席超級大劇場。這是Rem Koolhaas打破常規的設計構想,也是最讓人引頸期待的全新空間。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造型獨特,由兩個正方體連結一個圓形球體堆疊組成,足見Rem Koolhaas的大膽創新。(Photo Credit: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未來將開箱劇場後台環狀公共參觀動線
 
在等待多時,北藝中心終於宣布將於今年6月竣工(再經場館驗收),預計今年年底會完成劇場測試,並在2022年1月開始試營運、7月開幕。劇場測試期也將邀請國內不同表演藝術領域團隊,進行三個空間的實際演出測試,從投影、飛人設備、升降舞台、音場、舞台硬度,到拆卸式木頭地板等。

試營運期間也將規劃多個免費或售票節目,在不同劇場分別演出,並規劃各式活動。比如透過一條貫穿劇場後台的環狀公共參觀動線,讓參與者一窺舞台設備、後台運作和排演場景,突破框架,重新界定觀看的認知。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融於城市地景的嶄新空間場域,未來也將提供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表演內容。(Photo Credit: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看劇也是一種社交娛樂的生活方式
 
表演藝術領域在2020年因疫情帶來深刻的影響,也促使臺灣及各國表演藝術領域展開不同形式的回應或轉型。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北藝中心是一個為人而設計、非傳統的建築,會使入館的民眾因建築而開始思考,內部的劇場結構將使藝術家有更大的開放性,創作更多元的作品。
 
執行長王孟超則表示,北藝中心以全民劇場、藝術人才的創意基地、國際商演首選舞台、亞洲表演藝術共製中心為目標,未來也會透過舉辦各式活動,包含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亞當計畫、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等,將藝術帶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他也透露,「鏡框式中劇場未來也將提供包廂空間,讓三代同堂的一家人也能身處一室看戲,而且視覺效果就像坐在國家戲劇院第四排一樣。」

左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右為董事長劉若瑀,兩人皆為資深劇場人。(Photo Credit: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臺北藝術節7月登場!策展主題為「Take Care, My Dear」
 
即將於7月26日至9月12日登場,今年邁入第23屆的臺北藝術節,則因應疫情,將策展主題定為「Take Care, My Dear」為,以內省、平衡、療育、關懷為關鍵詞,帶來各式跨域合作、跨國共製的節目。
 
至於臺北兒童藝術節今年則以「藝起同行」為題,於7月3日至8月8日間舉行,專門提供年輕創作者發揮的臺北藝穗節,則將在8月14日至9月5日間讓藝術走進巿民日常的生活場域。
 
因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充滿創意和想像的空間,不只是啟發人們認識藝術、愛上表演的當代劇場,更是讓所有人都能樂在其中的日常場域。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