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普立茲克建築獎由建築師 Anne Lacaton(安妮·拉卡頓)、Jean-Philippe Vassal(讓-菲利普·瓦薩爾)榮獲桂冠!
 
1987 年在法國巴黎共同成立建築事務所 Lacaton & Vassal 的他們,至今作品早已獲得世界各地多項受矚目的大獎,其中包括 2018 年全球永續建築大獎(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以及 2019 年改造法國波爾多大公園區集合住宅,榮獲當代建築歐洲聯盟獎-密斯·凡·德羅獎;2020年則更因他們長期以來的建築哲學:「永不拆除、移除或替換,總是以增建、改造與再利用作為前提(Never demolish, never remove or replace, always add, transform and reuse)」,獲得德國建築師聯合會大獎(BDA Grand Prize)。
 
對於他們「永不拆除」的實踐,改善法國當地多個社會住宅,評審團認為:「他們不僅定義了一種更新現代主義遺產的建築方法,而且還對建築專業定義提出了調整。他們的建築作品,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氣候、生態緊急狀況,以及社會窘困做出回應,尤其於城市居住領域。由此重新點燃了現代主義建築師改善大眾生活的希望與夢想。」
 
究竟 Lacaton & Vassal 的建築哲學是什麼?一起用三大關鍵字認識他們!
來自法國的 Anne Lacaton 與出生於摩洛哥的 Jean-Philippe Vassal,兩人在1970年代攻讀法國波爾多國立建築景觀設計學院時相識。畢業後,Lacaton 赴波爾多蒙田大學攻讀城市規劃碩士學位,而 Vassal 則前往西非尼日從事城市規劃,當時 Lacaton 便經常探望 Vassal 。
 
回憶起在尼日的經歷, Vassal 說:「尼日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人民卻如此令人難以置信、如此慷慨,幾乎赤手空拳地做各種事情;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資源,但總是保持樂觀,充滿詩意和創造力。那裡確實是我的第二個建築學校。」而兩人的第一個合作項目,便是在幾乎沒有任何建築資源的情況下,學習當地技法,在尼日河岸旁的沙丘上取用當地灌木枝建造草棚。而簡單的建材經歷風吹日曬,卻也仍屹立了兩年之久。當地環境至今仍深深影響他們對於建築的價值觀。
 

2021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Anne Lacaton(安妮·拉卡頓)、Jean-Philippe Vassal(讓-菲利普·瓦薩爾)。(Photo Credit:Laurent Chale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1987 年成立事務所至今,他們設計過私人與社會住宅、文化學術機構、公共空間以及城市發展策略等眾多類型建築。重要作品包含東京宮修復與擴建、南特國立高等建築學院、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以及波爾多大公園區集合住宅、聖納澤爾公寓、普雷特大樓公寓......等法國多處社會住宅修建。
 
30多年來,一如當初在尼日河建造草棚時對環境的敏銳度,兩人的建築作品總是選用經濟、友善生態材料,並強調對於周遭環境以及建築本身的「觀察力」,打造讓人能夠在空間中感覺舒適良好的「使用自由度(freedom of use )」。


南特國立高等建築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Nantes)(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FRAC Nord-Pas de Calais)。(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關鍵字 1:永不拆除、使用自由度(freedom of use)
約莫於 2004 年,法國政府曾計畫將1960-70年代戰後興建的大量社會住宅拆除,重建造價較高昂的住宅建築。當時 Lacaton、Vassal 便與建築師 Frédéric Druot 共同撰寫了《PLUS》研究,他們認為這些建築仍有空間潛力,提倡透過建築增建、改造的方式,取代拆除建物。
 
Lacaton:「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仔細研究,先前存在的東西肯定是有其價值的。實際上,這是一個觀察力的問題,要以嶄新的眼光看待一個建設地點,做到專注和精準、明白其中的價值和缺失,並知道如何在保留全部現有價值的情況下做出改變。」
 
《PLUS》提倡將建築自然採光增加至原先的兩倍,並提升室內與公共空間品質。如改造法國波爾多大公園區(Grand Parc, Bordeaux) 3 座建築共 530 戶的集合住宅,建築師並沒有更動原建築內部結構,而是拆除原本受風化侵蝕的混凝土立面,及其上方狹小的開窗,並向外增建3.8公尺的陽台,讓居民多了半戶外的生活空間,大面積使用透光的玻璃,則增加了空間明亮度,也讓住戶能享受波爾多美麗的市景。
 
除了在波爾多大公園區,位在巴黎街區、普雷特大樓等街區的住宅改造項目中,也皆為既有空間增設寬敞冬季花園和陽台的設計,尤其藉此保留原有公寓空間各種生活樣態,更是相當的迷人。
 

波爾多大公園區集合住宅(Transformation of G, H, I Buildings, Grand Parc, 530 Units, Social Housing)。相較於重建,改造僅需要1/3的經費,而透過事先預鑄的材料,甚至讓每棟建築的工程在短短 12-16 天內即可完成,若從社區的角度看來,也維繫著既存的鄰里網絡。(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法國波爾多大公園區集合住宅改造,立面由波紋狀的透明聚碳酸酯面板與鋁框及玻璃構成,考量到日曬問題,Lacaton & Vassal 也設計了遮光的拉簾。(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普雷特大樓(100 Units, Tour Bois le Prêtre, Social Housing)拆除原有的混凝土外牆、擴大住宅的室內面積,曾經局促的客廳如今可一直延展到陽台,城市美景盡收眼底,重塑社會住宅的藝術美感。(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Lacaton 認為「改造是一次機會,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做得更多、更好;拆除則是簡便卻短視的決定,它浪費了很多東西,浪費了能源、浪費了材料,更浪費了歷史。而且,它會產生非常大的負面社會影響。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種暴力行為。」
 
因此對於著手的每個案子,無論是新建或改建,Lacaton & Vassal 都十分尊重對原有建築物與周遭景物。在充分了解建築狀況後,以審慎的態度擴充空間,促進使用者在空間中能有更好的流動性、使用、選擇權,堅決「永不拆除」的建築方法,即是團隊一直強調的「使用自由」,如此也體現了他們對於最初建築設計的尊重。



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關鍵字 2:永續性的建築方式與選材
從 Lacaton & Vassal 的作品中也能發現,他們的建築並沒有華麗藻飾,反而在材料選用與建築工法上,更注人與自然永續的關係。
 
比方位於法國索恩河畔沙隆,Lacaton & Vassal 在 2016 年打造的 96 戶公寓住宅(96 dwellings, Chalon-sur-Saône, Prés-Saint-Jean),他們為了預防洪水問題,刻意將房屋底部挑高,挑高至 4.5 公尺,遠高於洪水線 1.3 公尺。不但形成一個自由流動的空間,也同時降低建築對環境的干擾,讓底部的植物得以自然生長,延伸周遭的公園景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建築中使用的建材都相當單純,以鋼材、混凝土、聚碳酸酯面板為主,並且不加以修飾,降低成本,亦展露原始材料的特質。
 


1998 年他們在法國費雷角阿卡雄灣(Arcachon Bay)上一塊未開發土地設計私人住宅,對於較為敏感的環境,Lacaton & Vassal 在整地時選擇保留現場原有的 46 棵樹、培育原生植被,建築也透過鑽入12個微型樁柱抬高房屋地基,減少土木工程對土地的影響,讓居住者可以擁有更好的視野、生活在植物環繞環境之中。(Photo Credit:Lacaton & Vassal;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關鍵字 3:把農作「溫室」概念搬入建築設計,打造人工調節的理想微氣候環境
更特別的是,傳統用於農業控制作物氣溫、水分的溫室,也使 Lacaton & Vassal 深深著迷,Lacaton 說「從很早開始,我們就在研究植物園的溫室,裡面脆弱植物、優美的光照和通透度,以及它輕而易舉改變室外氣候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種氣氛和一種感覺,我們想把這種美好引入建築中。」

波爾多住宅(House in Bordeaux)(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於是 1993 年,在他們為小家庭打造的住宅「Latapie House」中,首次嘗試將「溫室」應用在設計之中。透過不同的建材、工法,創造了可以人工調節自然光線、自然通風、遮陽、隔熱功能的理想「微氣候」。其中透明、耐熱阻燃的「聚碳酸酯面板」,彷如籠罩溫室塑膠布/玻璃的角色,不僅讓陽光透入室內、減少照明耗能,材料成本也相對較低,經常可看到他們運用溫室概念,將此材料應用於立面不同的設計上。

住宅以金屬作為結構,中間是個長方形的木造量體,外層則在東側使用透明的聚碳酸酯板(polycarbonate)、西側使用纖維水泥牆板(fiber-cement)蓋住量體,構成一個方盒般的「溫室」空間。(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選用木材作為住屋牆板,具有隔熱、保溫效果;兩側的頂部則設計可開闔的通風裝置,讓屋主能依照通風、採光需求隨時調整成不同開口大小,宛如一座透過物理原理掌控住宅周遭微環境的「溫室」。
(Photo Credit:Philippe Ruault;圖片提供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今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感知到自己是整個人類的一份子。無論是出於健康、政治還是社會原因,都需要建立一種集體意識。就像在任何相互連通的系統一樣,對環境公平,對人類公平,也就是對下一代公平。」本屆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委會主席,同時也是 2016 年普立茲克獎得主 Alejandro Aravena(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說道。
 
Anne Lacaton、Jean-Philippe Vassal 長期關注社會住宅,強調改造既有空間、尊重建築與環境周遭本身紋理的設計,重視「永續性」的建築哲學,使其成為當代建築指標之一。
 
更多訊息,可參考普立茲克建築獎官方網站:https://www.pritzkerprize.com/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