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因為疫情而延宕一年,終於在 5 月 22 號正式登場啦!或許大家這次無法親自共襄盛舉,不過我們也從今年61個參與策展的國家館,精選出我們特別喜歡的特色展館,一起線上遊逛!
 
本屆雙年展由黎巴嫩著名建築師 Hashim Sarkis 擔任策展人,相較於上一屆主題「自由空間」強調人文關懷與分享精神,隨著當今社會衝突不斷、地球面臨環境危機之時,今年雙年展向世界建築提問:「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在疫情席捲全球之下這個問題更顯重要,Hashim Sarkis 也鼓勵各展館透過互動性裝置來傳達,究竟我們如何與自己、社會、環境「共同生活」?
上週介紹以「水」喚起人們彼此連結的丹麥館,這次我們來到了「日本館」!他們從日本隨處可見即將拆除的戰後老屋發想,將一整座老宅搬到威尼斯來!
 
《Co-ownership of Action: Trajectories of Elements》 (行動的共有權:元素的軌跡)由建築師門脇耕三(Kozo Kadowaki)策劃,他梳理了這座老房子從建造、擴建到拆除、運送、重組的過程,為未來將逐漸增加的廢棄老屋提出再利用的方式;同時,這些構建所經歷的軌跡彷彿一處平台,參與其中的每個人所下的每個決定都穿越時間、空間,相互交織影響彼此,回應著「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Co-ownership of Action: Trajectories of Elements》。 (Photo Credit:Alberto Strada)
 
不只是做一場展覽,日本館用行動參與戰後老建築的生命循環
 
策展人門脇耕三(Kozo Kadowaki)是日本知名建築師, 2012 獨立年創立 Associates 建築事務所,他不只專注於建築設計,也深入研究施工方法。此次他找來長坂常、岩瀬諒子、木内俊克、砂山太一、元木大輔等五位建築師共同參與日本館的設計,最初他們設想的,其實是在現代資訊網絡發達的過程,將模型、圖紙等展品透過運輸遠行「移動」到展館的意義為何?過程中所形成的廢棄建材又該如何是好?

(左)策展人門脇耕三(Kozo Kadowaki)(右)展覽將「高見澤住宅(Takamizawa House)」構建拆解、運輸、組裝展出,最後用於新建築建構示意圖。(Photo Credit:左/SHINTO TAKESHI;右/DDAA + village)
 
於是他靈機一動,從日本幾乎四處可見廢棄的戰後木造房屋下手。日本近年生育率降低、人口銳減,導致國內衍生出許多荒廢老宅,若將這些建築直接拆除,將會帶來大量的垃圾與環境問題。

正好在 2019 年,住在門脇家對面的鄰居,正打算拆遷最初建於 1954 年的「高見澤住宅(Takamizawa House)」,於是他們便以此為藍本,細細拆解這座老屋的構建、梳理從建造至今的故事,並且在預計最終展覽結束後,將所有材料送往挪威奧斯陸,建造當地居民的社區空間。希望藉由這場策展行動,為老屋賦予新生命,也作為未來人們面對老屋議題時的提案省思。
 
「高見澤住宅」其實就是策展人門脇耕三的鄰居,在建造「門脇邸」(曾獲2020日本建築學會獎)時他就覺得這間住宅相當可愛,從正面看來雖是完整的現代建築,但往側面一看卻可以發現這就是個改建住宅,旁邊還有個斜屋頂連著!恰好老屋在 2019 年即將拆遷,門脇耕三便藉此將它帶到威尼斯來。(Photo Credit:Jan Vranovský)
在日本建築團隊將所有拆卸下來的材料經過 3D 掃瞄建檔,幫助了解如何重新運用這些建材、賦予新生。(Photo Credit:Jan Vranovský)
 
「物件」如同連結著過去與未來載體,每一層決定都會穿越時空影響著彼此
 
門脇耕三:「你的行為並不只屬於你自己。任何一個行為,無論多麼微不足道,都積累在你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無數行為之上,所以永遠不能說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屬於自己的。」
 
在日本館,策展團隊並沒有組成與原建築一模一樣的「高見澤住宅」,除了在拆解、運送的過程中有許多構建遺失,他們也希望能將物件以更適合威尼斯的方式展出。在戶外展場,建築師們則將「高見澤住宅」的建材重新組裝成不同的裝置作品,像是原本建築的屋頂,在這裡則變成威尼斯路上常見的長椅。

「高見澤住宅」的屋頂結構仍清晰可見,但功能在此被建築師元木大輔改造成威尼斯常見的長椅。(Photo Credit:左/Alberto Strada;右/La Biennale di Venezia、Photography by Francesco Galli)
建築師岩瀬諒子設計的裝置是不是很像「高見澤住宅」那面增建翠綠色牆面?在昭和年代許多將住家一樓改建為商店,並在立面上設計各種吸睛的創意巧思,高見澤住宅就是這樣的「看板建築」。這次展中雖沒能把翠綠的牆帶到現場,但重現的樣貌映照著周邊的綠色植物,也別有一番趣味。(Photo Credit:Alberto Strada)
 
而走進館內,沒有被用於戶外的物件,則按照年代搭配著當年的照片整齊排列,從中可以發現建築元素由手工製作,被大量工業化生產的產品取代,而所有住宅擴建或改裝,也都隨著日本的社會環境變化。
 
「高見澤住宅」改建大致可分做五階段。從戰後物質稀缺,房屋多以手工製造的單層木製住宅;到經歷韓戰後,日本經濟復甦,開始出現大量生產的工業化產品;1959年經歷薇拉強颱,損毀了當地約高達15萬戶住宅,為了將來洪水氾濫時仍有躲避之處,他們增建了二樓空間。(Photo Credit:La Biennale di Venezia、Photography by Francesco Galli)

1960-70 年代,隨著東京首次舉辦奧運,加強了當地的公共建設,天然氣與地下水道都在此時延伸到了此處;而經歷了大地震後,1981年日本修改了建築耐震基準,高見澤在一旁新建造鋼構建築,並加強木構造結構,這也是老宅最後一次改建,此後日本經濟泡沫化、人口也開始逐漸減少。(Photo Credit:La Biennale di Venezia、Photography by Francesco Galli)

(Photo Credit:La Biennale di Venezia、Photography by Francesco Galli)

(Photo Credit:La Biennale di Venezia、Photography by Francesco Galli)

(Photo Credit:La Biennale di Venezia、Photography by Francesco Galli)
(Photo Credit:La Biennale di Venezia、Photography by Francesco Galli)

在一座隨處可見的房子的背後,其實每個物件都烙印著錯綜復雜的政治與經濟因素,層層疊加之下影響了今日建築的構成,「這裡證明了我們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植根於過去,並與未來聯繫在一起。」門脇耕三說。
 
對日本團隊來說,《Co-ownership of Action: Trajectories of Elements》不只是在威尼斯的展覽,這座老屋從最初建造、拆除、重新建構過程,都是他們希望呈現給觀者的內容(詳細過程紀錄都可以在日本館官網在找到喔!)。「高見澤住宅」就如同一組反覆經歷聚合與分解循環的元素,若將每座建築、城市都看作如此,我們的每個決定都影響著未來的自己與他人,也決定著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

■ 2021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Co-ownership of Action: Trajectories of Elements
展期:2021 年 5 月 22 日 - 11 月 21 日
網站:https://www.vba2020.jp

■ 延伸閱讀
【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我們如何一起生活」為題,探索建築與城市的未來!一分鐘認識策展人 Hashim Sarkis 是誰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