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一波校園改造計畫「學美.美學4.0」亮相,本次共有 190 所學校提出申請,經過專業評審團三階段的評選及實地考察後,選出 20 所合作學校、18 組設計團隊共同完成學習環境的美感變身。
 
除了持續優化改造如理化、韻律、天文、家政、音樂等各類主題教室之外,也改造包含校犬校貓生命教育園地、桃花心木生態場域等「無牆教室」,鼓勵孩子實際走進學習現場進行探索;此外,今年有更多全校共用、各校共通的公共機能場域首度參與改造,如資源及垃圾集中場、體育器材室、戶外遊具等。本篇將介紹其中 10 組改造設計。

01. 漣、倚 餘音展演廳:國立宜蘭高商 國樂教室

設計團隊:共序工事

 

宜蘭高商國樂社成立即將屆滿 40 年,是歷屆社友的心靈故鄉。不過沒有系統化的空間規劃與收納,加上各區機能重疊,降低了空間的效能,侷限教學、分組練習、表演等不同情境的使用方式。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透過盤點各式樂器尺寸、數量及收納條件,建立一套專屬宜商國樂、兼具儲放、展示功能的收納系統,並且結合高機動性的活動櫃體,以輔助不同練習情境時的狀況與需求。此外,搭配團練與展演不同情境所設置的可調式燈光系統,可以創造出標準展演、小編制表演、分組練習等多元的使用情境模式。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整個空間重新規劃為梯廳、迎賓展示區、儲藏區及演奏區等四大功能區,並針對師生、外賓規劃相對應的動線,藉由不同空間氛圍,帶領賓客從見證宜商國樂團的榮耀,逐步走向學生們即將展現的國樂表演。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02. 山中好蒔光:基隆市中山國小 夜光天使班及食育教室 

設計團隊:樸山建築師事務所+趙志元建築師事務所
 
中山國小是位於山腰、全校僅約 100 位學生的小學校,其中弱勢身分即佔 40%。 全校有 30 多位學童因家長工作晚歸,而設置了「夜光天使班」作為課後銜接,提供放學後的陪伴照護與晚餐共享。原本的廚房兼師生餐廳鄰近校門口,然而空間配置、設備皆已不合時宜,本次將其改造為兼具簡易烹飪操作功能及課輔學習的空間,未來也將作為全校食農教育課程的教室。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進場後,首先將空間動線機能一分為二,左半部為站立使用的食育烹飪區,右半部則是讓孩子們入座用餐、上課自習的場域。特別的是,設計團隊特別將「基隆港口的藍天碧海」帶入色彩計畫,同時抬高牆面腰線,營造與白天課堂截然不同,有如舒緩暫泊的過渡船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模組化的桌椅注入了船體的弧面造型,並特別強化使用彈性,例如:烹飪區整合供電的中島,也增設 2 張可移動式桌面作為延長中島檯面之用;上課區配置的 4 張模組化桌子,亦可依照不同學習情境自由組合。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03. 光音共振場:新北市光仁中學 音樂及合唱團練教室

設計團隊: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這是一間被光仁中學師生暱稱為「小音教室」的空間,它肩負音樂課、合唱團分享練唱,未來還有表演藝術課在這裡發生。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要同時滿足相似中又帶有不同內容的各種課程,設計的切入點首先植入四面的環形地景階梯,大膽打破舊有空間格局,重新梳理教室機能。北向階梯為合唱團站台,南向設有教學講台,中央區塊在上課時以擺放學生分組桌椅為主,若有表演需求亦可整區淨空作為舞台,四周階梯便自然成為觀眾座位,讓空間具備多樣態的彈性。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內部以 2 組環窗布簾與對向幕簾,透過位置的變換,在空間上創造出舞台前幕、背景幕的靈活分界,同時它們也具備了吸音與遮光的效果。課桌各以10小塊的桌板單元組合而成,桌面特製採用木纖吸音板,桌腳亦可摺疊收合後形成薄板,便於吊掛於牆面收納櫃中,與椅子可整合成兩道平整的吸音牆板,在空間裡自然形成如旋律般跳動的色彩因子。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04 今天我想搬塊大積木!:新竹市陽光國小 活動空間

設計團隊:偶然設計有限公司
 
改造基地位在校園動線的節點,原名稱為「陽光PUB」,在這裡會發生大大小小的動靜態活動,須同時滿足「主題討論、表演藝術、親師互動」使用需求,然而空間使用效率受到過多閒置的系統櫃、花圃影響。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策略是先將空間分為「固定物件」及附加的「移動家具」,透過這兩者的靈活拆解、合體、變化,創造一個使用者能自行組合而產生不同機能的彈性空間。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然而,使用移動家具,維持空間的一致性也是一大課題。因此,空間以相同的數學邏輯來發展,各物件單元以 60×60 公分作為發展基礎,並讓移動家具進行數學布林,以 60 的因數或倍數削減、疊加等方式來創造量體,使用上因此更容易組合。

讓學童探索這些多元又具有數學關係的幾何美學,在堆疊這些量體的過程中,能夠延伸到與自己身體尺度、甚至空間組構的感知啟發。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05. 光棚計畫:彰化縣湖東國小 韻律教室

設計團隊:永哲制作室內裝修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跨時代設計有限公司
 
校方希望活動中心內緊鄰集會川堂旁的韻律教室,能夠同時滿足「動態」課程(韻律、舞蹈課程),以及「靜態」活動(閱讀課、展覽),但原本的空間結構及內裝限制了學校在空間上靈活運用的程度。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從線性照明、點狀照明、展示系統及投影系統等四大面向切入。拆除既有矮牆並改為落地玻璃,使教室與川堂內外連結,並置入金屬網天花板創造新的水平帶狀秩序,搭配線型與點狀的照明系統、展覽軌道及預留的投影布幕,引導各式動、靜態活動及行為的發生,創造出內外空間的「連續性」及「流暢感」。讓教室不被單一機能約束,而是能啟動多重事件的活動場域!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06. 焙室 Best:雲林縣西螺國中 專科教室(職探中心) 

設計團隊:野之建築
 
西螺國中是雲林縣唯一一所設有餐服教室的學校,每年平均有1,000人次以上的使用頻率,然而整體空間未設置教學示範區、實作區與試餐區混用、不符實際及專業的收納區,缺乏餐服教育的情境。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將靠走廊的牆面置換成整面的落地玻璃,將自然光帶入教學現場,增加空間通透感。依教學需求規劃開放式教學廚房與情境體驗區。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此外,為了讓學生都能看見教學示範,特別在示範桌上方設置教學鏡面,讓更多的學生能從不同視角看到老師的示範;開放式情境體驗區則是讓學生們能在有著輕鬆舒適氛圍的空間裡,品嚐自己親手製作的餐點,既有成就感,也能和同學們一起互相交流,增進情感。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07. 植物.物值:高雄市光武國小 資源及垃圾集中場

設計團隊:暁房子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光武國小是「學美.美學」改造的第一個資源及垃圾集中場。以往提到資源回收場,聯想到的通常是不潔及髒亂,原空間為舊式磚造鐵皮臨時建物,內部環境昏暗老舊,缺乏通風與收納,且為了方便垃圾車進出清運而設置於校門口,造成學校門面觀感不佳。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大膽打破傳統制式的封閉隔間,將原先老舊昏暗、封閉的磚造隔間打開,改用霧面小圓浪板及金屬圍籬網等構成輕巧、通透的波浪牆序列,林立在多樣化植栽點綴的地景緩坡上,透過地面及牆面的變化,同時編排出完善、清楚的機能分區及使用動線。

不僅將垃圾場刻板的陰暗與囤積印象,轉化成明亮、清新的軟性質地,更重新定義內外邊界的對話關係,開放垃圾處理流程的觀摩路徑,為生活教育現場增添展示互動的全新層次。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08. 體育實驗室:高雄市文府國小 體育器材室

設計團隊:有禮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體育器材室其實是學生經常使用、需要系統性收納整理,卻最容易被忽視的校園空間。文府國小校內唯一的體育器材室每周供全校 120 節體育課使用,平均每天有高達 24 班次的借用頻率,然其空間卻缺乏整體規劃,造成器材借還、取用的不便。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團隊在牆面的收納上,運用沖孔板的通透特性,方便快速識別已被分門別類的各種球類;預留未來空間配置的彈性也是校園改造的一大重點,因此針對大型球類的收納特別設計了移動式矮櫃,讓各年級學童都能輕鬆取放,櫃體也可依照室內課程需求機動調整位置。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解決機能性問題之外,設計團隊也賦予器材室新的氛圍定位,透過高明度的色彩線條與大量自然光的流動,創造出如運動賽道的視覺意象,打造一個實用與美感兼具的「體育實驗場」。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09. 微笑廣場:澎湖縣中正國小 戶外場域

設計團隊:多龍工務設計所
 
近年來,許多學校的早期遊具面臨未能符合現行法規、卻又受限於經費或腹地環境不足等條件限制而無法進行改善,只能選擇拉起警示線,成為校園裡禁止進入的角落。

澎湖縣的中正國小「微笑廣場」上 4 座長長的水泥溜滑梯,曾是下課時全校最熱鬧、笑聲最歡快的所在,更是每位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階段的離校必「滑」之路。4 年前因部分檢驗未合格而被迫封鎖,校方不想拆除這個充滿記憶與歡笑的地方,卻又苦無對策。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團隊進場後,利用原本滑梯結構改造成兩道攀爬坡,更活用滑梯間的階梯地形,重新創造出一座既符合各項安全標準且更大面積的溜滑梯!讓承載情感與回憶的微笑廣場重生,也延續全校師生及校友的笑聲與記憶。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10. 小動物學院:台北市復興高中 生命教育課程場域(校貓犬舍)

設計團隊:日衍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復興高中多年來積極推動校園生命教育學習,並透過收容領養流浪犬貓以實踐動物保護教育,迄今已有共 5 隻毛小孩,是全校師生日常的學伴。但飼養空間是在學務處外的走廊上,不僅不利於動物長期生活,更缺乏一個讓動保社與師生分享照護心得的教學互動場域。


【改造前】(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由鼓勵全校師生與動物們共生、共好概念出發,設計團隊活用圖書館與學務處 2 棟建築物間的半戶外下凹閒置空間,並向外擴延至扇形平台,規劃校犬校貓生活、互動及教學等三個區域。除營造出滿足動物本能需求、可遮風蔽雨的安全居所,也提供動保社推廣生命教育學習經驗的入口教學區域,以及整合水電設備與洗澡空間的噴砂磨石磚平台。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此外,考量犬貓習性各異,面對新環境需適應期,因此屋舍家具皆設計成可移動式,針對動物行為及未來增加收養動物的可能預留彈性。作為課程與課餘時間師生與動物親近、建立關係的開放式空間,期待藉此打造一個尊重生命、關懷陪伴、相互學習的生命教學園地。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本次計劃除了帶來更舒適合宜的校園空間,也將在松菸展出「OPEN SCHOOL 走進.學美」展覽,將分別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切入,透過計畫 3.0 與 4.0 的學校改造案例,看見教育與設計結合的可能,發現學習的更多樣貌!
 
■ 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期:2023.04.18 (二) - 2023.06.18 (日) 免費參觀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1 & 02 展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30-17:30(週一休館)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