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簡單卻悲傷的故事。
 
畫家小冬 (劉小東飾) 與妻子小春 (喻紅飾) 青梅竹馬認識,然後一般的交往,一般的戀愛,一般的百無聊賴,一般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頓,一般的走進死胡同。就像那一輩,一般的年輕人。這是中國導演王小帥,集結藝術界眾大咖某種程度上在電影裡「演自己」的作品──《冬春的日子》。本片於第 14 屆的台北電影節上映。
於每位電影導演而言,首部影像作品,往往含藏著其後創作路途上的強烈特質。今夏堂堂邁入第 14 屆的台北電影節,別出心裁規劃了「名導初體驗」單元,引領眾影迷親炙大導們生猛有力的螢幕處女作。在一系列包含法國新浪潮路易馬盧 (Louis Malle)、德國多莉絲朵莉 (Doris Dörrie) 等重量級名單中,中國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的作品《冬春的日子》(The Days, 1993),格外引人注目。


出生在文化大革命動盪時代的開端,彷彿預示著王小帥未來充滿喧囂磨難的電影道路。首部作品問世後,王小帥旋即遭中國電影局盯上,成為長年盤據在黑名單上的麻煩人物,往後《極度寒冷》、《扁擔姑娘》,乃至奪得第51屆柏林影展銀熊獎的《十七歲的單車》,皆難逃禁播命運。然而王小帥透過鏡頭,描繪人在不同地域間的移動流離,從鄉村到城市、自中國到西方,顯現出他對中國社會變遷改貌的厚實觀察。這條貫串故事、反覆出現的創作脈絡,可向上追溯到王小帥最初的黑白影像作品。
 
《冬春的日子》述說 20 世紀末,蝸居北京窄小房舍的平凡生活。小冬與小春雖同樣自藝術學院畢業,結婚後的平淡日子,卻圍繞在不時故障的洗衣機、晨起承接熱水,用擱在地上的小火爐下麵條吃。唯一盼望,是期許畫作賣到西方賺取大筆美金,但一再的挫折落空,反而在小春懷孕後,為兩人關係帶來無可轉變的崩壞。王小帥租用老舊且充滿雜音的攝像機,夥同一幫好友利用周末假日拍拍停停,極其克難地完成作品。那樣奢侈且不計營收的浪擲青春,召喚了如今亦是重要電影導演的張元與婁燁,一擔任攝影師、一在影片中過場客串,還有彼時仍默默無名的畫家劉小東與女友喻紅擔綱男女主角,饒富意味地演出自己。


令人難以想像的,這部僅花費人民幣 1 萬元低廉成本、技術粗糙、缺乏明顯劇情起伏,連拍攝膠捲都仰賴他人慷慨贊助的電影,卻引發極大迴響。忠實刻劃90年代中國轉型下的年輕人,在看似充滿希望卻漫無邊際、無可掌握的社會氛圍中,內心充塞沸騰的惶惑焦慮。但極為諷刺的是,即便電影一舉拿下 1994 年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金亞歷山大獎,獲得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 館藏,更被英國廣播公司 (BBC) 選為自電影誕生百年以來的百部佳片之一,大部分中國人卻依舊無緣得見。最終僅在歐洲少量發行,為東歐電視台買下,在遙遠異鄉寂寞放送。
 
時移事往,而今中國面貌幾番更迭、步調飛馳,早先一代的年輕人也已步入中年,不知心中尚留存多少往昔記憶。或許一如影片裡,小冬與小春相偕回返東北故鄉,卻在一大片相似的新蓋房舍中,惘惘然,不知該往何處尋覓老家。
 
20 年後的今日,劉小東已成為中國藝術界炙手可熱的畫家,孜孜矻矻地走南闖北,探訪三峽大壩、四川古都,用他手上畫筆,將光陰凍結成一幅幅靜穩美好的時代見證。在紀錄片《金城小子》(Hometown Boy, 2011) 中,劉小東再一次依循《冬春的日子》裡的路途返鄉,曾經那在黑白畫面裡慢慢駛過的硬座火車、按部就班營運的造紙廠已不復可見,只有劉小東的父母在悠悠歲月逝去後,對比影片中的黑白身影,又更加老去了一些。


東北遼寧,那個每天只有一趟慢車停靠 3 分鐘,為世人遺忘的偏鄉小鎮,恍如預言般,伴隨整片蘆葦蕩隨風淡去,正式走入現代化進程。《冬春的日子》透過一格格黑白膠捲,層層包裹時間軌跡,成為劉小東和一代年輕人難以忘懷的青春印記。
 
編輯/張慧慧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