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這些對坂茂來說,都不是他對於「建築」一詞欲表達的想法。他認為,房子即是要幫助有需求的人而建;建築,更是要用貼近人性和趨向自然的精神來打造。所以在他的一系列作品當中,我們能經常地看到以「紙」、「木」、「泥磚」等自然材質進行房屋搭建,這也成了坂茂個人的最鮮明特色。
以下我們將精選出坂茂發揮建築自然與關懷精神的經典設計作品,從他的作品中,除了注重及善用傳統工藝與技巧,還能感受到建築的溫暖,散發著返樸歸真的味道。
法國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
這座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是法國首座大型國家博物館的地區分館,裡頭收藏大量 20 世紀以來珍貴的現代藝術作品。
坂茂設計時,運用精密且精準的技術,將原木施以彎曲,使每個規律線條木材,參照中國傳統竹編斗笠設計穿插交織而成主體;另外,內部再使用模組化的鋼筋結構打造樑柱與連結空間,最後覆上玻璃纖維製成的頂蓋,方便透光、增加室內亮度。這間分館駐紮在歐洲,彷彿還能嗅出些東方意味呢。


瑞士Tamedia 傳媒集團新總部大樓(Tamedia New Office Building)
串連住瑞士大型傳媒集團 Tamedia 公司既有總部的新大樓,完全以實心原木為材,並透過日式傳統木楯工法、不費一釘一鉚情形下搭建而成,表面與外窗再使用輕量化玻璃呈現高採光的透視輕盈感,亦符合當地環保、注重自然的精神。
不只是經典,更是瑞士十分有特色的新地標。


南韓 Nine Bridges 高爾夫俱樂部(Haesley Nine Bridges Golf Club House)
這是坂茂知名的商業建案之一,一樣的木網架構,但又稍不同於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的呈現技巧,這座鄉村俱樂部是坂茂以韓國傳統、夏季常見的「竹夫人」空心枕為靈感,將木條柱及木網頂蓋先個別打造完成後再行組裝。
上頭網狀的用意不僅透光還兼具通風,此外,室內也隨處可見坂茂拿手的紙管設計裝置。


2000 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日本館
由於 1992 年地球高峰會上發表之里約熱內盧宣言,呼籲及強調地球的永續發展性,坂茂與德國知名、擅長結構工程的建築大師弗雷‧奧托(Frei Otto)合作,利用紙管製造出 3D 曲線的隧道狀框架。
這棟建築建造的難處,在於有別於坂茂以往的方正紙管建築,要使紙管呈現有弧度彎曲,必須先串接再搭起。最後,當局政府與設計團隊考量到堅固性,在紙管框架交叉處另繫上纜繩固定,並再以木拱為輔。這座日本國家館,也是當年世博最受矚目的展館。



看過坂茂以上所設計的大型建物後,可別以為坂茂只會在工法上「特立獨行」!下篇我們將繼續帶領讀者們,透過這位自然派建築師的作品,看見他在人道精神上,付出比建築經歷更多熱忱、關懷的一面。千萬別錯過令人「感動」的下篇哦!
編輯撰文/黃心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