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估計,到了 2050 年時,全球將會有 5 億多人住在城市裡!就連位在日本的主要大城──東京,早在 18 世紀時便擁有百萬人口,現在計算,單位數更是要從千萬起跳了!所以,要如何在這些的「人口未爆彈」土地上,建造出品質與空間兼顧的居住環境,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犬吠工作室的建築表現,更讓他們日前受丹麥哥本哈根的建築中心(Danish Architecture Centre)之邀,展出一系列名為「City Housing of the Future」的居家建築作品,顛覆一般民眾對小坪數的刻板印象,並讓我們洞悉未來城市住宅上的發展和趨勢。

出乎意料的舒適小空間──寵物建築(Pet Architecture)
由於東京土地資源有限,許多新興住家只能在夾縫裡求生存,即使是犬吠工作室自家的辦公室兼住宅《House & Atelier Bow-Wow》(下圖)同樣如此。
而犬吠工作室為個人住宅設計的案例,大多也為先天不佳的環境,但經過他們的精心設計後,皆轉變為舒適、沒有壓迫感的居住空間;其成功的秘密,就是將平常橫向發展的居家空間轉換為直立式,並大量設置玻璃窗,以增加採光與視野。
諸如此類形式的建築,犬吠工作室更幫它們套上一個特別的專有名詞:「寵物建築」。將日本人對寵物的愛與熱情,以「以物擬物」的思維,把住宅形容成小巧、可愛且迷人的,如此一來,房子宛若陪伴我們的寵物一樣,帶給我們一種溫暖、靜謐的感覺。





促進城市人之間的互動 ── 行為研究學(Behaviorology)
建築師們「由無生有」的能力讓人深感欽佩,而這需要相當的觀察力。就如同犬吠工作室所擅長的行為研究學一般,人在居住空間裡的行為模式,還有與大環境、建築之間的關係,在規劃時都需要被考量進去,才能建造出一個舒適、具有永續性的空間。最特別的,莫過於他們為一間「町屋」(Machiya)重新修復的案例(下圖)。

此外,坐落在新宿區的《Split Machiya》(下圖)可以說是町屋研究結果的落實,它由兩棟相同結構的房屋所組成,兩屋間以中庭相連結,為居住空間帶來自然的風景及良好的通風功能。也許是經過特別研究的關係,這些夾縫裡的寵物建築,在視覺上也可和周圍建築融和地共存著,達到有別以往的「內外兼顧」。



向日本建築學習
筆者認為,此次犬吠工作室的主題展:「City Housing of the Future」,是個相當具前瞻性的展覽,雖然丹麥及多數地廣人稀的地區,尚未面臨像東京這般都市擁擠的現象,不過也如同開頭所提到,這種情形「只會多,不會少」。所以丹麥建築中心藉由此次展覽,讓民眾亦能更進一步瞭解直立特色建築,可在不失生活品質及舒適感的條件下,成為現代住宅棲身於都市中的新趨勢。
當然,對於同樣位在地狹人稠的台灣來說,將犬吠工作室所提出的寵物建築與行為研究學理論作為借鏡,相信亦不失為一個無價的寶貴經驗呢。
編輯/黃心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