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丹麥現代家具之父」稱號的卡爾‧克林特,不單具有建築師身分,還是一位知名的設計師;他更是哥本哈根皇家美術學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中、家具設計學校的催生者。對於本身並未受過正式教育的克林特,是從學徒時期的過程中,練就自己往後在藝術與建築上的專業,這也促使了他興起開辦學校的念頭。


有趣的是,展覽更巧妙以丹麥俗語「練習成師傅」(Øvelse Gør Mester),也就是英文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 perfect)為題,來凸顯這位二戰之後深具影響力的名師,如何打造往後經典丹麥家具設計的教育。


有別於一般學院派揚棄傳統、注重不同流派的學系,卡爾‧克林特更專注於分析所有建築與家具的基礎,深入探究物件形式,經不斷嘗試以追尋自然和實用。
而克林特的學校也以測量傳統家具,並對功能、材料、結構的單純研究著稱,完全體現「做中學」的教育。此後 30 年,他更孕育出二戰結束後「丹麥黃金時代」中的許多丹麥設計大師。


1914 年,36 歲的卡爾‧克林特與建築師 Carl Petersen 合作設計 Faaborg 博物館,也因此誕生了他的第一件家具作品──《Faaborg Chair》。受父親早年作品啟發的緣故,克林特將這把椅子設計得輕巧鏤空,椅面結合半圓和矩形,前椅腿分佈於矩形的外側兩點,後腿則在半圓的 45 度角處,4 隻椅腳還正好落在馬賽克磚面而非溝縫上,是一張優雅又符合人體工學的舒適座椅。


若是說到卡爾‧克林特的獨特之處,就不得不提他那不急於追求自己獨創,而強調群體耕耘的性格;他常常和相同一批工匠、建築師、視覺藝術師工作,因此他的手稿多為合作下的心血。
克林特的家具學習歷程也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因為他認為,要先徹底瞭解每件家具的用途、工藝和設計,才能創造出自己的作品。好比他曾設計過椅背是法式洛可可風格,底盤卻帶有英式氣息的椅子;又或者是試圖改良既存的椅子──最知名的莫過於俗稱「DIY 旅行椅」的《Safari Chair》與《甲板椅Deck Chair》了。
雖然克林特試著將所有學習都作為累積,但金錢卻並未因此累積,所以他一生的財務情況都不太理想,展場介紹也點出克林特在事業剛起步時、曾寫給友人一說:「我只是個普通人,更糟的是,我還很窮!」




當這位老師 1919 年開始在科技工會學校(Technical Society’s School)教育工匠時,課程介紹則提到:「我們不會教你畫許多不同藝術風格,但會嘗試讓你看見完美設計和實用性內的美麗。」
不摒棄傳統的他,反倒讓學生針對材質、結構、比例、用途去深刻研究,精密的測量更是他後來辦學極強調的基本功。展覽中介紹克林特會在製圖室或工作坊授課,然後以最普遍的家具來認識、並讓學生學會合作。


此外,作為這次展覽場地的丹麥設計博物館,可以說是卡爾‧克林特的「專屬博物館」呢!
從最初的老舊醫院,變身為 1920 年代的裝飾藝術博物館,克林特偕同 2 位建築師打造了今日的丹麥設計博物館。而他畫的樓層設計圖,還成為了丹麥另一間知名現代美術館「路易斯安那」(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典範。


「熟能生巧」特展其實佔地不大,設計博物館內也正同步展出卡爾‧克林特得意門生──莫根森的紀念展,不過特展現場涵蓋克林特豐富且珍貴的作品、圖稿及文字介紹,所以想一窺這位深遠影響丹麥設計界的重量級人物,展期直到明年 2 月前,都還有機會親自前往細細品味哦!
編輯/黃心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