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X-site 由「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的《未知的質域》獲得首獎,在歷經 6 週時雨時晴、時風時雨的施作下,4 月 25 日正式開幕。開幕那天,北美館前廣場颳著呼呼大風,像是大自然也趕上這場盛宴,前來創作了一般。因為陣陣風吹,反倒彰顯了柔軟紙張的張力和韌性;紙張除了捕捉到了風,也捕捉到了朦朧光影。
 
層層疊疊、高高低低的紙幕,圍塑出迷離又詩意的迷宮般地景裝置藝術,在其中移動的過程,空間尺度不斷變化,觸動了內在各種知覺,身體的空間,在此有了不同詮釋。一直以來總是令人們好奇又充滿想像的「未知」,撲朔又迷離的,就像是在《未知的質域》裡,手撥開那一道道紙幕之後,將會引起內心各種情緒感知,迴盪不已,久久不能自己⋯⋯
「我們一直認為《未知的質域》設計的滿度狀態是:建築只占 40 %、表演藝術進來 20 %,剩下 40% 的構成,其實是每一位參觀者在遊歷的過程中,將它建構出來。每一位參觀者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參觀遊歷經驗,而我們認為,這每一個獨特經驗的總和,就是這個設計在詮釋『會面點』的結果。」——邱裕文/《未知的質域》創作團隊代表人


一道道紙幕,最高 8 公尺,纜索也從 8 公尺一直降到 2.5 公尺,用高度的變化,隱喻數種不同空間層次:8 至 6 公尺為群山的意象。6 至4.5 公尺是城市的尺度,4.5 至 2.5 公尺則是對應到房間的尺度。紙幕不僅在尺度上有所設定,在紙張的過度方式和飄動方式也有所不同,上墨的邏輯也不同。(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知名導演侯孝賢曾說:「你建好了,他們就來了」,用以形容現實人生與戲劇如何在電影裡的相遇。而在《第二屆 X-site 計畫:未知的質域》作品中,我們也將會在這宛如迷宮般的地景藝術裝置裡,與各種意想不到的人相遇,和不可言喻的個人情感與記憶相遇!

在《未知的質域》裡,沒有垂直水平的實牆,不將人侷限在條條框框裡,而是由具有溫度、手感與柔軟的紙張,圍塑出開放自由的空間,在裡頭憑自己的意志行進穿梭、游移,做起空間的主人。掀起一片布幕之後,你無法預期映入眼前的將是什麼的風景,也無法預期會和什麼人擦肩而過,人與人之間的身體尺度與空間,有了許多的不明確,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曖昧不清,撥撩起人的各種想像和內心情感經驗。




(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作為北台灣最具文化和藝術等指標性地位的台北市立美術館,早在 2004 年,北美館 30 周年時,便啟動了利用北美館前方廣場為基地,期能展開一項結合建築(architecture)與創作活動(event)對話的實驗建築計畫,以重塑「廣場的公共性」。不過多年來,美術館前廣場活動都僅是配合展覽,並無自己的主題,直到 2014 年開始有了「X-site計畫」,以明確的設計主題,對外公開徵件和評審,正式宣告北美館作為領導藝術文化機構的一項決心。
 
第二屆 X-site 計畫以「會面點」(Meeting Point)為徵件設計主題,希望重新定義廣場使用方式,將美術館廣場型塑為一個以日常活動(activities)的「會面地點」,吸引人群聚集,並形成一個兼具容納其他活動(events)的地方。但獲獎的「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在短短 6 星期戶外施作,歷經氣候時晴時雨,氣溫時低時高,克服一道道關卡後,最終呈現於大眾面前的《未知的質域》,卻帶給觀者許多額外的驚喜!


 
《未知的質域》內涵的這些驚喜,是超越了原先對於會面點的定義,而成為「具象與抽象」的會面點,「古與今」的會面點,「藝術與建築」的會面點,「手工與科技」的會面點,甚至是「各項元素材質與多層次」的會面點。


就像我們行走在熙來攘往的台北城市裡,我們都無法預期下一秒將與誰不期而遇;也像是行走在人生路徑裡的各種人生體驗。(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一個廣含各項會面點意義的《未知的質域》,邱裕文卻說:「我們是從前人的智慧學習,並沒有發明什麼東西,但是從去年 11 月宣布得獎到現在,對得獎團隊而言,是個十分辛苦,也相對應該有很多收穫的實驗歷程。」

因為這個案子的部分理念精神,是在實驗過程,不只得獎團隊在實驗,評審團、北美館也都在實驗,因為要在天候最不容易掌握、承重有限的廣場,掛上大量的紙材質創作,展出為期 2 個月的展覽,若說每一次的實驗,就像是一場很大的冒險,可一點都不為過。
 
在台灣,文化生產的過程沒有一條順遂的路,評審之一的張芳薇就說到:「在要求穩定、緩慢成長的公務體系裡,實現實驗性的計畫,是十分為難和困難的。」尤其是一開始就得面對充滿問題、亟待解決的實驗建築與藝術裝置計畫。

      
「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兩位負責人:邱裕文與許偉倫。邱裕文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碩士,研究建築構法,再到美國康乃爾取得建築碩士,研究建築理論,技術與理論雙修,同時是美國與台灣註冊建築師。許瑋倫同為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同時於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取得劇場藝術學士,更多次參加劇場藝術節和獲得裝置藝術類之獎項。從兩位的背景便能發現其多樣性,也可以想見為何會有這次《未知的質域》這般多層次意涵的作品呈現。(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未知.冒險.實驗」
 
由於基地位在北美館入口前方,創作團隊一開始曾思考,是要放一件非常個人式詮釋的作品,亦或應該回應普羅大眾對於美術館的想像。這基地是個介於真實世界與台北最具代表的美術展覽的中間介面,因此最後訴諸「台北是一個集體的意識」為核心理念,並從建築藝術家陳其寬先生的畫作得到靈感。


面向中山北路的這一側,使用帶有半透明特性的日本紡紗布,稍有延伸,就像是對路過的民眾發出邀請,前來這裡。讓觀者看見似乎隱隱約約有些事情正在發生,並且在風的吹拂下,有飄動的視覺感受,與北美館管狀、穩定的量體,形成顯著對比。(Photo Credit:MOT/TIMES)
 

(Photo Credits:MOT/TIMES)

作品由紡紗布與 240 張上了墨的複合紙,圍塑出四周宛如被群山包圍的古城遺址,隨著紙牆高低尺度和密度的變化,運用紙牆和纜索創造出視線焦點和步行的動線。紙張上墨的邏輯,從具象模擬的山林光影景色,到越來越抽象甚至沒有上墨的狀態,意在慢慢引導人從具象的世界進入抽象的世界,讓人能更加隨心所欲和恣意地遊走。大眾也從看畫的經驗,慢慢變成走進畫裡穿遊的經驗。步伐慢慢可來到最中央的小廣場,像是藏身於城市的小舞台。




《未知的質域》就像是一座台北市的縮影,因此當市民走進到這個空間裡,能夠輕易感受到整個空間的布局,同時在裡面探索自己感到有意思的事情。就如 4 月 25 日開幕當天,來到這裡的民眾拿著相機與手機,找尋自己最滿意的景象拍照,也有人找尋自己感到舒適的角落,或坐或站,或談天或嬉笑,各式各樣的活動,形成另一層內部地景。邱裕文建築師便說:「我們希望可以搭起一個有意思的橋樑,變成一個有意思的會面點。」(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從評選到施作階段,整個過程可說是一場探向未知境界的冒險與實驗,不儘需要各方有容納更大膽的提議和想像的態度,如何將夢想付諸實現,並且不打折扣,構成方式就必須提出能讓人耳目一新的材料和技術。由於廣場有氣候和地板承重的限制,一般紙材勢必無法落實此項設計概念,邱裕文提道:「北美館與評審委員非常有耐心的,且願意提供年輕人機會和舞台,讓我們在這段有限的時間當中,與台北市幾個最好的材料開發商有合作的提案。這些台灣中小企業的老闆們,一聽到這個展覽是在北美館前展出,都不吝惜地提供自己最好的核心技術來與我們分享!」
 
創作團隊「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最後串聯不同產業的核心知識,例如透過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的製紙經驗,志堅工業提供精密鋼構與膜構造的技術;因為紙材要與布模做黏合,恆儀發展實業具有製作面膜的技術,因此在複合材質黏合上,有其核心技術。


為了在基地上搭建一具有東方意象的建築裝置,因此選用上了水墨的紙材。透過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的製紙經驗,在紙的厚度、上彩、抗風與防火,都花費一段時間進行實驗。創作團隊很有信心地表示,最後呈現的紙材,可以在戶外展出約半年的時間,且墨色不會脫落,紙張也具有一定的強度,結果讓他們很滿意。(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地景.藝術.公共」
 
除了構築方法與材料強調具備實驗與跨界精神,最後一項跨領域,是在展期內邀請了目前最受矚目的中生代藝術表演團體,規劃一系列包含音樂、影像、戲劇、舞蹈的表演活動。這些團體同樣以這個裝置理念為出發,因應場地量身訂做,重新打造接下來的演出。期待這些形式的表演,能展現出作品更多樣的未知面貌。5 月 9 日還將舉辦「X-site 2015座談會」,屆時邀請評審與第一屆團隊一同座談。


4月25日開幕當天舉辦了一場開幕音樂派對,運用影像投影至半透明的紡紗布上,結合帶有魔幻感的音樂,將在場的民眾帶往更加未知的領域!當天「基因池」的表演是柯志豪(音樂)與邱智群(視覺)兩位藝術家的創作作品。(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在紡紗布的另一側,則有現場民眾隨著音樂翩然起舞,活動就是這樣自由發生的!
(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未知的質域》是項具有實驗精神、結合各領域的跨界裝置藝術,它也是屬於大眾的地景空間。來到這裡,北美館廣場不再只是人們想快速穿越的通道,因為吸引人的好奇心,它成為讓人想停駐聚集、會面的場所,是各種活動可能發生的地方。人們在此有了看與被看的視線與行為交會;而藝術不再是創作者內心的獨語,僅單向的向觀者訴說。在這裡,因為有你的參與,讓空間和藝術呈現更加完整,就像那缺失一角的圓,找到失落的那一部分,讓創作更加完整與美好。
 


(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Photo Credit:MOT/TIMES)

 

編輯撰文 / 黃毓瑩

展覽資訊
X-site!ng =Architecture,表演藝術+建築裝置,週六夜特別活動

[ X-site 2015座談會]
5 月 9 日  14:30~17:30 (地點:北美館B2視聽室)
主持人:張芳薇
與談人:龔書章 × 吳光庭 × 王俊傑
               蘇富源 × 陳宣誠 × 任大賢(第一屆首獎)
               邱裕文 × 許偉倫(第二屆 首獎)
 
[ 音樂派對]
5 月 16 日  18:30~19:20  fish.the 黃凱宇(音樂)、邱智群(視覺)
5 月 16 日  19:30~20:20  Sonic Deadhorse 鄭各均(音樂)、邱智群〈視覺)
 
[ 都市的野餐]
6 月 13 日  17:30~18:30  沙丁龐客劇團(導演:馬照琪;表演:方意如、黃志勇、高聖芸、劉思佑、劉大瑋)
 
[ Slow Dancing in the Fast Lane ]
6 月 27 日 + 7 月 4 日  18:30~19:30  驫舞劇場(編舞/表演:周書毅、劉冠詳、簡晶瀅、Shai Tamir、葉名樺、方妤婷、黃懷德;概念編舞:陳武康;燈光:陳昭郡;聲音設計:Yannick Dauby)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