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藝術作品圖片不宜18歲以下之兒童和少年瀏覽,請家長陪同或限制閱讀】 
  
 
蘇匯宇曾以個展「槍下非亡魂」入圍2007年台新藝術獎,其創作多為反體制的觀念性影像作品,圍繞著與媒體相關的內容,延伸探討消費文化、國家機器、恐怖主義、慾望投射、幻覺與真實等議題。在這個深度對談空間裡,蘇匯宇自陳是個電視兒童,藉由觀看,他思考媒體的特性。2011年的作品《使蒂諾斯之夢遊美術館》引來「媒體副作用」,讓他自覺無法置身於媒體之外,更是其中的參與者:在這個Youtube與Facebook的年代,當代媒體就是一個媒體機構與使用者共同構築的訊息網絡。
 

朝聖:匯宇,我又要開始寫專欄了,重操舊業,但這次不一樣。老實說,我挺恐懼寫專欄的時間壓力,鎮日的工作量似乎與水龍頭達成默契,它就是有本事源源不絕,再加上永無止盡的大小會議,因此與其被專欄文章追著跑,倒不如多與藝術圈的好友說說話,把我思考的、喜好的、痛恨的、沒想到的,透過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以口語對話的方式傳達出來。一來可以對於藝術有著持續的觀察,二來可以介紹更多的藝文工作者。
 
想了心中的對話名單,第一個人選就是你,原因是雖然我們認識了六年,也一起做過不少展覽,默契足夠,但總不太常深入討論你的作品,這是我失責,所以想藉由這個機會談談你的創作。
 
匯宇:我真是太受寵若驚了!我很高興能有這個榮幸。能和你談談藝術是件好事,畢竟我們平常私下好像不常這麼嚴肅地談論它 (笑)。
 
朝聖:的確,這也是這個專欄重要的地方,我希望以態度輕鬆但精神嚴肅的方式,將當代藝術介紹給更多的讀者,畢竟藝術面對的是人的問題,而人生可一點都不能馬虎!
 
回到你的作品。這些年來你的錄像作品,一直環繞著媒體相關的內容做討論及延伸,從消費文化、廣告資訊、國家機器、恐怖主義、自我與他者身體、慾望投射、幻覺與真實等議題,不斷深化你對這個媒體無限擴張下的世界觀察以及自我面對的反覆辯證,你怎麼看待媒體?它在你在生活中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
 
匯宇:當我們說「媒體」時,對我來說它有兩個不同的意思。第一,它是一種中性的載體,例如,錄像就是一種媒體;但它的另一個意思,當然就是指「大眾媒體」了,它代表著一種相對大型的訊息通路,擁有資本與技術來維持這個通路。同時,這個大型的訊息通路,其資本、市場、技術與社會文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它所傳播的內容,也因此衍生很多關於它的擔憂或批判。
 
如你所說,我過去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在處理好萊塢電影與電視節目這類大眾媒體所潛藏的一些議題。在那個階段 (我在2004-2009年的創作),電影電視比較像是一個被我排除於生活經驗之外的東西,它潛藏著主流媒體的一些思想,一些荒謬的企圖與詭計。然而,當我在2010年完成「使蒂諾斯家庭實境秀」系列時,我進一步體會,媒體並不是外於我們的一個螢幕,單向傳送訊息給我們,我們與媒體其實是一體的。那個螢幕,其實是我們思想與慾望的投射。
 
朝聖:也就是說,我即媒體,媒體即我,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另一種樣貌、外表與內在。那你如何定義當代媒體?
 
匯宇: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當代媒體?它與過去有所不同嗎?(例如1980年代的電視)。我想從另外一件作品談談我的感想。
 
2011年,我做了一個名為使蒂諾斯之夢遊美術館 的作品,這件利用「媒體」(錄像、網路影片與部落格) 作為一部分創作手法的作品,其誇張的宣傳影片及略帶話題性的現場行動,陰錯陽差地吸引了「大眾媒體」(電視台與報紙) 的密集報導。於是,某些人因為這些報導起了很大的反彈與批判,司法單位也因為媒體報導而展開調查,一些藝術評論也依據媒體報導作為其評論基礎,我自己也因為這些報導而困擾不已。此時我們便看到了「媒體」的關鍵地位,一個事件之所能夠成為事件,是因為有媒體引燃其事件性。對我來說,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媒體副作用」。
 
於是,我更加地確定,其實媒體就是我們自己。某一面,媒體的生產、播送、高收視率以及成為熱門話題與事件等現象,並不是一些外於我們的過程。我們參與其中,受其刺激,依其訊息而行事,有時身陷其中的情節而無法自拔。在Youtube與Facebook的年代,自製影片、轉貼、轉載、私家爆料等技術,更讓每一個我們都進入這個訊息的產銷系統。「夢遊美術館」因為我自製的網路影片而引來媒體的轉載,便是一個實例。
 
我想這就是當代媒體的定義:一個媒體機構與使用者共同構築的訊息網絡。新一代的人類將活在一個螢幕形影不離的世界裡,我們比以前更加依賴媒體,而且它是一個與我們合而為一的產銷系統。在這裡面,訊息看似變得更加快速、透明與民主,以訛傳訛與民粹的問題也將更加嚴重。(待續)

編輯/龍傑娣

蘇匯宇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碩士班,長期從事以錄像、多媒體與跨領域藝術為主的創作,另從事展覽策劃與藝術相關評論,2007年個展「槍下非亡魂」曾入圍台新藝術獎2007年五大視覺藝術。2004年以後的核心創作概念以「電視兒童」(TV Kid) 為主,並持續公開其最新作品。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