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疫情的紛擾,2022 年新富町文化市場年度展覽終撥雲見日,迎來跨國台日合作,邀請策展團隊 Loftwork 聚集台灣、日本九組創作者,主題定調《來自未來市場的「舶來品」》——9 個推測未來的台日實驗,共同進行短期駐地,用在地與外地的新鮮視角,探索未來市場的各種可能。
 
在日本擁有豐富地方創生經驗,策展人堤大樹不急於定義「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而是希望帶進新的藝術家們,在短暫的駐地期間打開五感,突破傳統市場功能性的框架。對於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洪宜玲而言,更是一趟未知的旅程,因為從來沒有辦過如此瘋狂、不知道結果會是如何的展覽。
 
先是梳理剖析、組裝整合、再打破,不斷地一次次重新來過。市場就像是小城的縮影,他們談的是市場的可能性,同時思考新富町文化市場時限駐地的使命,也蘊含地方創生的 know how。

右為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洪宜玲,左為《來自未來市場的「舶來品」》策展人 Loftwork 創意總監堤大樹。(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Q:本次展覽的起源?聚焦於「未來」該如何成型?
 
洪宜玲(後簡稱玲)2017 年新富町文化市場開幕之後,每年都會有一檔年度大展,因為空間連接著三水市場,外面還有一百多攤持續營業的攤販,一直希望透過議題式的策展、活動企劃,發掘傳統市場的魅力,從市場的飲食教育、職人精神、藝術跨界等新富町都不設限地去嘗試。
 
2021 年度展《萬華世界》結束後,又遇到了疫情再次的衝擊。大家都知道,疫情之初對萬華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除了萬華獨有的茶室文化之外,傳統市場也明顯感受到式微,電商、超市對於傳統市場的擠壓越來越嚴重,而三水市場還有另一個這幾年浮出的問題,雖然是活絡性高的地方市場,但依然有二代接班的斷層,年輕人進到傳統市場的行為也越來越少了。

過去我們一直以策展的方式談傳統市場的價值,這次我們思索能不能在展覽中導入更實際的作為,帶來更實驗性的想法,不一定全然是策展藝術,也能從商業模式的角度重新梳理,讓創業的機會在這裡發生。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堤大樹(後簡稱樹)當我知道新富町希望我們來談市場未來的時候,腦子裡立刻浮現:「啊⋯⋯好難啊!」因為關於市場,宜玲跟她的團隊已經有五年的在地研究,他們一定比我更了解,同時也覺得這麼大的議題,不是我可以隨便去下定論的。但是後來我想,既然新富町特別找來一群外國人來思考這個題目,一定就是希望跳脫原本的框架。
 
雖然我不是傳統市場的專家,但是有過幾次地方創生的經驗,我認為這個時代,絕對不是因為某個地方很特別,所以才要特地去那裡做些什麼,通常是在這個場域,能做的事情已經不多了,才會逐漸凋零,所以我不想找一堆人進來背書說這邊有什麼魅力,而是真的有人進來,開始做些什麼。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從台灣傳統市場對比日本錢湯文化,以京都來說這十年收掉了一百間,而且速度到現在都沒有緩下來。老闆都是爺爺奶奶了,老闆、顧客、場所一起變老,沒有新意,年輕人不願意踏進去,文化的流動就停住了。
 
サウナの梅湯」是這幾年在京都非常有名的錢湯,一位年輕人接手了原本即將廢棄的湯屋,灌入全新的經營方針,首先將錢湯翻新,並不定期地在錢湯裡舉辦 live 演唱,甚至歡迎刺青的朋友入場,讓大家感受去湯屋不是一件只屬於老人的事情。另外,他也將錢湯連鎖化,向下培養對錢湯有興趣的青年成為經營者,於是泡湯文化在年輕人又再次流行了起來。
 
在這次的策展中,我不刻意去定義傳統市場或是萬華的魅力,我想創造一次的機會,把有趣的人帶進來,一起搞事,讓別人發現,在這裡發生的事情,好像滿好玩的。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Q:你們覺得台灣傳統市場有什麼樣的個性?
 
喜歡台灣文化的日本人都會同意台灣有一種「KAKI(活気)」,活力十足的生猛氛圍,夜市、路邊攤廚師就在你的面前料理,市場菜攤上的菜還帶有一點泥土,肉禽也還溫溫的,甚至歡迎你去摸。我覺得那是把東西掏出來的儀式,是一種毫無保留全然的信任,也像是台灣的社會氛圍,人們總是很坦率真誠,而這樣的「活気」傳統市場貢獻了很大的部分。

策展人講到生猛我很有感觸,我的市場記憶是從小時候跟著媽媽買菜開始的,那時候法令還沒規定不能在市場裡宰殺肉禽,飄著血腥氣味、直面解剖的衝擊,真實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中間外食了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媽媽後,為了幫孩子們準備餐食,我才又回到市場裡,到至今都維持一週一天的採購,市場除了生猛還有特殊的人際網絡,我有固定購買的攤商,他會教我怎麼煮,沒靈感的時候也會推薦當季食材,我們彼此有默契,他知道我需要的量,我偏好的菜種,他若沒出現我會有點不安。我跟攤販是種曖昧的關係,我們不必變成朋友關係,但是在彼此的生活裡。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Q:策展過程中有趣及印象深刻的事?

當然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有趣之處,最意外的收穫是這次給了創作者一台即可拍相機,讓他們在創作的時間採集影像,畢竟在這裡生活久了,景物都是理所當然,但在他們的提煉之下,我才發現原來有不同的視角,重新欣賞日常的景色。
 
所謂創作者是一群很會玩的人,不管他們到哪裡,他們都有辦法在那裡做出、玩出自己的路。創作的過程就是看著一群天才,如何天馬行空的玩出新花樣。
 
像是日本創作者大野宏把蒸籠重新組構變成時尚的桌椅與燈飾、台灣藝術家金蓓雯製作出一件可以變成帆布包的圍裙,或是暇瑕寫字工作室的蔡佩玲創作出結合農民曆的印章,上面亦刻有市場的公休日,這三件作品確確實實結合傳統市場與未來,而且有著共享的趣味。

印象最深的還有,第一階段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太辛苦了,甚至半夜還會壓力大到胃痛,人總是會記得最痛苦的事啊⋯⋯。

 
大野宏《蒸籠的製作材料和職人的工藝-繼承傳統的「人」和「物」》(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大野宏《蒸籠的製作材料和職人的工藝-繼承傳統的「人」和「物」》(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台灣創作者金蓓雯展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暇瑕寫字工作室(蔡佩玲)展區(圖片來源:Behind the brushes, on the paper
 
大家都是看見策展的結果,但於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是過程。
 
過往的年度展覽,會花非常多的時間採集、討論,展前內容都已大致確定。然而這次分成三階段,每三週就會來一批創作者,他們要在三週內去認識這座城市、了解傳統市場,吸收消化後,做具體的實驗創作。這種模式是我們第一次嘗試,過程中不能預期的狀態,讓我們焦慮同時也很興奮。
 
Loftwork 初期也會一直問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展覽?我們想從展覽中觸及哪些議題?我常回問自己。很多次的提問、回答,再去重新思考,我很喜歡這個去蕪存菁的過程。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我是主辦方,有時候會過於緊張,加上駐地剩兩年多,對市場的傳承有著莫名的使命感,初期那個使命感在跟 Loftwork 討論時有些拉扯。但是我告訴自己與團隊,這些背在身上的包袱可能會限縮能做的,慢慢拋開既定框架,讓 Loftwork 提出更多大膽的方案,就算有時創作者的提案不是那麼成熟,但我們決定不干涉,只給執行的建議,後來也的確發酵出很不錯的激盪。
 
這檔展覽很特別,印象深刻的不是單一一件事,是在過程中看見大家匯聚了一股強大的能量,為主辦方濃縮了很純粹的想法,讓我們多了很多的篤定與自信。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Q:透過展覽對於「未來」的市場是否有了新的想法或概念雛形呢?
 
要改變一個文化習慣,除了有新的挑戰者,更重要的是持續不斷地去做,而不是像放煙火一樣,展覽結束就沒了。讓一種舊有的文化注入活水變成嶄新的習慣,中間會有混沌找尋平衡的時期,改變體質至少要五年到十年,如何繼續我想是下個階段的重要課題。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堤大樹策展人說的沒錯,五年前我們進來,攤商大多是觀望,那年年度展是做職人精神,透過藝術的方式,讓他們重新回看自己。以往市場工作者常自認是勞動階級,多少對自己沒自信,透過展覽才發現,自己的專業是備受尊重的。
 
包括製冰室的阿姨,原本要退休了,我們說服她繼續在這裡當鄰居,從舞蹈、錄像的方式不斷談市場的藝術風景,談到後來孫子的小學老師還從雜誌上認出她,讓她非常開心。她感慨也很深,因為我們跟她互相為鄰,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攤商現在看待我們,更像是一起陪伴、追求共好的關係。
 
萬華世界下午酒場」的經營人李政道是我們上一檔的策展人,本身對萬華也有很深的研究,今年 MOT CAFÉ 不敵疫情要撤出時,他願意進來接手餐飲空間,委託關係的結束後,不是句點,變成一起駐點的夥伴。我想發生關係就是喜歡這裡的人可以留下來生活、創業,今年的創意變成明年的日常,明年的日常變成後年的習慣,那改變就會自然而然地在這裡發生。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來自未來市場的「舶來品」》——9個推測未來的台日實驗
Vessel of Future Commune
展期|2022.9.3 (六) - 11.20 (日) 10:00 - 18:00
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臺北市萬華區三水街 70 號,近捷運龍山寺站 3 號出口)
介紹|
https://umkt.org/um02GA6Uy

展覽製作團隊
策展人|堤大樹
創作者|大野宏、徐瑞謙、江蕎勤、村上大陸、宗大筠、劉淇、蕭學謙、桜木彩佳、小野裕之、獅子田康平、金蓓雯、洪御、洪郡崎、村田美沙、蔡佩玲
插畫|前田麦
平面設計|www.ddd.pizza
 
展覽工作團隊
展覽整合|李彥良、洪宜玲、黃駿賢
展覽統籌|余明蓉、謝佳穎、許孟慈
行銷統籌|楊紋昌
行銷推廣|林俐瑄、林惠慈
行政協調|李佳晏、尤恆、謝致先、楊宜奇
影像紀錄|有家攝影
平面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攝影協力|根田陽生
設計協力|築內國際
翻譯|楊雅筑
 
策展單位 Loftwork
Loftwork 是一家全球創意公司,在東京、京都和台灣設有分部。深信任何人內心都具備創造力,並以創造人人皆能發揮各自創造力的社會樣貌為願景。Loftwork 以創建一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人被看見的作品集網站為起點。至今擁有遍及全世界 10 個據點的創意社群 FabCafe,並廣泛地與公部門、大型製造商、中小企業和教育機構等跨界攜手合作。以不拘泥於通則的想像力,解決多樣與不同格局的課題。隨著日本新成員 Daiki Tsutsumi 的加入,台灣團隊現以新結構啟動中。

編輯/張譯云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