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於其他國際性設計展,荷蘭設計週至今仍以荷蘭本地的設計師為主,少了其他國家設計師的參與,與其說是遺憾,不如說是主辦單位刻意的選擇。當其他設計展以展售為目的,荷蘭設計週堅持的是概念與實驗性的新設計理念,所以最有看頭的展覽其實是每年的恩荷芬設計學院畢業展(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Graduation Show)。
今年畢業展再次加碼擴大,囊括荷蘭與比利時荷語區其他設計學院的最佳作品,並首度加入時尚作品,驚人的創作能量與獨特的觀點,讓人驚嘆荷蘭真是人才濟濟。荷蘭頂尖時尚設計師的搖籃、孕育出 Viktor&Rolf、Alexander van Slobbe 的阿納姆設計學院(AbkvA)與阿納姆藝術學院時尚部門(ArtEZ),也在設計週的「時尚新秀」(Modebelofte)展區展出傑出畢業生的作品。


左圖:今年的設計週首度引進時尚設計,圖為以時尚設計聞名的阿納姆藝術高等學院學生 Esther Kryuer 作品《三重》(Triple)。
右圖:位於市政府廳展場外的「聰明設計」展區(Smart Design Pavilion)以貨櫃屋方式呈現,展出各種具巧思、強調永續性生產的設計作品。圖為 Kuitula 針織組合式燈罩,整個燈組組裝前不過是 1 張 A4 信封的大小。
在過去幾年間,荷蘭設計週已經快速成長為一個巨型的前衛設計殿堂。85 個場地散布艾恩多芬市區,1800 個設計師共襄盛舉,真的是如何也看不完。但看似分歧的萬般表述中,其實可以清楚地看出幾個重點關懷:手工取代大量製造、本地生產取代跨國製造、質重於量、多重感官的體驗,以及設計的社會責任。藉此筆者將介紹幾個最能代表這些精神的重點展覽,讓大家一同體驗由荷蘭設計打造的新天堂樂園。
日常生活的驚喜
曾經,設計被視為裝飾產品的附加價值,用來讓產品更「美觀」。如此人們只在乎設計是否「好看」,是不是「好用」已經不再是重點。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被等同於「奢侈品」的高檔設計飽受衝擊,喚起了新一波以功能和平實價格為主的設計潮流,受邀擔任本屆設計大使之一的荷蘭設計師 Robert Bronwasser 就是最好的代表,其個人工作室 SMOOL 的花器秉持著日常生活設計(Everyday Design)的精神,不論是花器或是以環保泡棉材質為主軸的系列家具,皆走低單價路線,為了慶祝荷蘭設計週,更特別推出功能性與設計感兼具的限量版可愛藍水桶。


左圖:本次設計週大使 Robert Bronwasser 的作品《春天》(Spring),售價不過 16 歐元。
右圖:Kiki &Joost 的作品色彩鮮豔充滿活力,圖為 2 人從失眠經驗中得到靈感創作的《拼貼》(Collage)。
同為本屆設計大使的 Kiki & Joost 二人組(Kiki van Eijk 與Joost van Bleiswijk),雖然產品單價比 SMOOL 貴上許多,但他們對於功能性的專注卻不亞於 Robert Bronwasser。Kiki & Joost 致力於在生活用品中尋找驚喜,採用傳統技法製造現代感十足、充滿強烈詩意感的家具作品。在設計週期間,Kiki & Joost 位於前飛利浦工廠(Strijp-T)的工作室開放民眾參觀,這絕對是設計週不容錯過的必訪景點之一。
關懷與批判共存
在這個危機的年代,荷蘭設計師關懷的不只是設計「好用」與否,他們更想探索如何讓設計「有用」。透過與不同產業、不同學派的合作,荷蘭設計師在各種新領域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從《智慧公路》(Smart Highway)(由荷蘭設計公司 Studio Roosegaarde 與建設公司Heijmans 合作研發,採用從行車摩擦生能的光感原料,提供無須用電的夜間照明),到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畢業生 Mickael Boulay 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特殊餐具《轉化》(Transitions)與血糖測量器《少量多感》(Measuring Less to Feel More),設計師不再只專注殿堂裡的美學,他們開始在生活中尋找美感。


左圖:恩荷芬設計學院畢業生 Mickael Boulay 的作品《少量多感》簡化糖尿病的血糖測驗,將設計應用到醫療。
右圖:Mickael Boulay 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特殊餐具《轉化》。

荷蘭設計大獎入圍者 Metahaven 以維基解密為靈感的絲巾設計《透明的保護色:維基解密》。

恩荷芬設計學院學生 Tomm Velthuis 的《玩食物》批判當代大量繁殖的農牧業。

向來最有批判精神的畢業生展,也出現許多反思現代工業化生產、導致人與土地越來越陌生的作品,如 Tomm Velthuis 的作品《玩食物》(Playing Food)木製玩具,呈現當代農牧業大量繁殖、大量砍伐的真實景觀,與兒童玩具裡理想化的農村景致形成強烈對比,誠實地令人嘆息。
編輯/洪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