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 2008 年北京奧運水立方以嚴密紮實的泡泡結構來詮釋這包容萬物的水,薩哈‧哈蒂為倫敦奧運所設計的水上運動中心則呈現了水的力量,外觀像極了魟魚在海裡漂游時,那一瞬間的動感與速度感,成功地呼應著游泳項目所呈現的力與美。確實,哈蒂的設計理念也是來自於流水的動態力學,應用雙曲線幾何學來勾勒出水上運動中心流暢起伏的線條,並與周邊重新整治的河畔綠地聚落匯成一片和諧新興的水岸空間。
凝結流體的巨型雕塑
水上運動中心位在奧林匹克園區東南側,為此次奧運進出園區的主要通道之一,與毗鄰的臨時性水上馬球場及對岸的倫敦奧運主館場成為園區中最密集的競賽活動區。水上運動中心與連結自來水廠河(Waterworks River)兩岸的史特拉福橋相垂直,場館則自橋下升起,一片長 160 公尺、寬 90 公尺的巨型波浪屋頂就沿著水平面一躍而起,重達 2800 噸的屋頂由 3 座實心混凝土柱子搭配桁樑結構牢固地支撐起。鋼結構建造過程中所附帶產生的礦渣則盡可能地回收再利用,也因此減少了約 50%的混凝土用量。

場館內共有 3 座泳池,全都坐落於這條垂直的軸線上,長 50 公尺的暖身訓練池位於史特拉福橋下; 50 公尺的競賽池及長 25 公尺、深度達 3 公尺的潛水池則位在這大片搶眼造型的屋頂之下。跳脫以往競賽泳池的跳水台設計,薩哈‧哈蒂大膽地以混凝土打造線條簡潔的巨大量體,更完整了館內一致性的空間語彙。泳池的大小與跳水池的深度也有著可彈性調整的貼心設計,讓泳池空間未來的使用方式能更多元。

因應本次倫敦奧運以綠能和永續做為整個奧林匹克園區規劃的主軸,水上運動中心的設計,一開始就是以做為社區居民游泳中心為永續經營的方向,所以場館內的座位便以當地居民的需求量為基礎設定值,並在兩側搭建臨時性的座位區,讓奧運會期間可容納多達1萬7千5百位觀眾,等賽事結束後,場館規模即會縮小至只能容納2千5百名觀眾,因應大型活動還能再增加1千個座位,合宜的空間大小更能確實貫徹節能之道。而自座位區拆卸下來的鋼樑結構皆會再被回收做利用。另外,用來清洗游泳池過濾器的水,也將會被回收做為廁所用水。

回歸於民的城市遠見
本次是倫敦第 3 度被遴選為奧運主辦城市,整體的奧運規劃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倫敦不大聲宣揚國力,以求揚名立萬,反而以主辦奧運做為城市更新再造的契機,在籌備奧運的經費中,有 75%是被使用在東倫敦奧運園區的基礎建設,像是重新整治河川、大量清洗當地被工業污染的土壤,以及在園區大量種植原生種樹木,讓多樣性生物有新的棲息之所等。賽事之後,所有的建設都將反饋於民,大型場館成了社區居民運動中心、選手村亦將部份轉型成社會住宅,而整個奧運園區將搖身一變成為歐洲最大的都會公園之一。

編輯/洪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