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媒體把數年來 FIAC 的穩定成長歸功於總監珍妮佛‧芙雷(Jennifer Flay),讓巴黎漸漸找回世界藝術市場中的重要位置,國際重要畫廊如白立方、茲沃納(David Zwirner)、Metro picture 的回歸可做為見證。這次FIAC開幕的另一個重要新聞,無非是 2010 年才在香榭麗舍大道附近開設全球第 9 個據點的高古軒(Larry Gagosian)畫廊,和源自奧地利的羅帕克(Thaddaeus Ropac)畫廊,雙雙在巴黎郊區開設面積上千平方公尺的廣大空間,也巧合的同時展出德國藝術家安瑟姆‧基弗(Anselm Kiefer)個展,顯然都對法國藝術市場抱有信心。
這次的博覽會集中在巴黎大皇宮舉行,共有來自 24 個國家的 182 家畫廊參與,其中法國畫廊占 1/3,其他主要是來自美國和歐洲,以及少數來自亞、非地區的畫廊。如同以往,1 樓為重要國際級畫廊展區,另外特別開放修復完成的 2 樓「榮譽沙龍」,取代了位於羅浮宮的第 2 展場,展出具有實驗性的年輕畫廊作品,讓大皇宮展出空間更大更舒適,觀眾也不用在不同展場間奔波。
現場受矚作品
從 2 年前取消設計藝廊的攤位後,FIAC 更明確定位視覺藝術的取向,在現代大師作品、1960 年代前衛藝術和當代藝術的比例上走向均衡。
但這屆的展出,畫廊大多採取較保守策略,在作品質量上慎選,以推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藝術家做為保證。如娜塔利‧瑟如希(Natalie Seroussi)畫廊推出博物館級的經典作品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雷捷(Fernand Leger)、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達利,凡德衛(Van de Weghe)畫廊推出的畢卡索、卡爾德、巴斯奇亞(Basquiat)等。

FIAC當然少不了當紅藝術家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不過卻選了他非常溫和討喜的一件作品。
前衛藝術熱潮也沒有退燒,極簡藝術的代表賈德(Donald Judd)、丹.佛拉明(Dan Flavin),或是拼貼餐桌的史波利(Daniel Spoerri)、波依斯(Joseph Beuys)的神祕物件,皆是許多畫廊的王牌。至於活躍於當代藝壇的重要藝術家當然少不了他們: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凍結的動物系列、卡普爾(Anish Kapoor)血紅的圓形凹面鏡、村上隆的動漫娃娃等。
另外,配合巴黎現下展覽,不少藝術家也得以趁勢提高知名度,像現正於龐畢度中心展出的拉維爾(Bertrand Lavier)、在國立網球美術館結束個展的年輕藝術家洛朗‧葛拉索(Laurent Grasso)、在凡爾賽宮展出的葡萄牙女藝術家喬安娜‧凡斯康切珞(Joana Vasconcelos),或是將要在卡地亞基金會舉辦巴黎首展的中國藝術家岳敏君,都在這次的 FIAC 中十分醒目。
顛覆出奇的布展方式
在眾多藝廊中如何脫穎而出,吸引收藏家注意,靠的是藝廊挖空心思出奇招,如華洛瓦(Gorges-Philippe & Nathalie Vallois)畫廊,除了有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改造的機械冰箱,在每次開門時發出極大聲響,也有妮基(Niki de Saint Phalle)的大型拼貼作品,色彩奔放,還有巴爾比耶(Gilles Barbier)搞怪的蘇維埃侏儒博君一笑,吸引不少目光。
瑞士的普雷森胡伯(Eva Presenhuber)畫廊則用視覺上的空,對比其他藝廊的滿,把整個展覽空間給藝術家弘迪農(Ugo Rondinone)儀式般的在地上擺了幾排松果、西洋梨和3尊小雕像,可說是一場極大賭注。而年輕畫廊尤斯公司(Jousse Entreprise)則讓藝術家達比希爾(Matthew Darbyshire)的小件雕塑擺滿門面,如百貨公司陳列的櫥窗。

尤斯畫廊如百貨公司陳列達比希爾的小件雕塑。
但整體來說,挑釁意味、怪誕的作品只偶爾一見(如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呈現小布希和豬性交的棕色雕塑),實驗性的錄像、攝影作品與價格高昂的大型裝置比例也減少許多,畫廊保守地選擇以知名藝術家的繪畫、雕塑為主打,更多的是探索不同媒材的精巧平面作品,討喜又無傷大雅。今年對觀眾來說,也許沒什麼太大的驚喜,但對於收藏家來說,也許是個穩紮穩打的選擇。
場內重點交易直擊
交易結果令多數畫廊感到滿意,英國的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就以50萬英鎊賣出安尼旭.卡普爾(Anish Kapoor)的半圓形雕塑;丹妮絲‧賀內(Denise René)畫廊將阿麗絲‧克列斯平(Elias Crespin)的機動雕塑以 12 萬 5 千歐元的價格售出 2 套,東彭隆(Daniel Templon)畫廊則把美國藝術家凱欣德‧威利(Kehinde Wiley)的寫實畫作以 15 萬美元出讓。
攝影作品雖然價位低一些,卻也不遑多讓,卡里爾/哲包爾(Carlier/Gebauer)畫廊裡保羅‧葛拉翰(Paul Grahamn)的大型雙幅攝影以 6 萬 5 千歐元成交;庫伯(Paula Cooper)畫廊則以4萬美元賣出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攝影作品;另外 Metro Pictures 畫廊掛滿整面牆顯眼的羅柏‧隆戈(Robert Longo)美國國旗系列素描,也快速賣出 10 多幅,每幅定價 3 萬 5 千美元。

比利時畫廊胡夫肯斯在第一天就已成功賣出全數作品,此為傑克‧皮爾森(Jack Pierson)的作品。
畫廊整體方面,Le Minotaure 畫廊以音樂為主題推出 20 世紀初期的未來主義、立體派等經典作品,賣出半數的好成績。對賣出 17 件作品的年輕畫廊歐巴第亞(Nathalie Obadia)來說,本次是參加 FIAC 以來成績最好的一次,而比利時畫廊胡夫肯斯(Xavier Hufkens)更是賣出全數作品。畫廊委員會主席華洛瓦(Georges-Philippe Vallois)對這樣的成果表示滿意,他認為法國藏家們在藝術品不課稅的決議後大大鬆了口氣,所以這次藝博能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杜象獎由祕魯藝術家獲得
而隨著 FIAC 選出的杜象獎(Prix Marcel Duchamp),今年則是獎落丹尼爾‧德瓦和格雷戈里‧基凱這藝術組合,他們參展的雕塑作品,是受一位收藏家所托製作的未來墓碑石,一反忠實呈現死者肖像的傳統,這尊黑色砂岩刻出潛水者模樣,還穿著蛙鞋與潛水鏡,收藏家本人卻完全沒碰過潛水!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在植物園裡的作品大多著重與環境對話,歐蒂‧黛克(Odile Decq)建造給候鳥棲息的巢,影射跨境遊民不見得有同等待遇,而奧塔夫婦(Lucy & Jorge Orta)頒發「世界護照」提供所有人自由遷徙的權利;日本藝術家河源溫(On Kawara)的作品《100萬年》做出漫長的公開閱讀表演,對比人的渺小和宇宙歷史的浩瀚。這系列探索人與自然、科學關係的主題,也配合舉辦了環保議題講座,也許是 FIAC 中少數與現實社會接軌的批判意識。
編輯/洪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