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ADA新銳建築獎特展

是不是能有一個平台能讓建築師的創意思考躍上舞台,進而鼓勵新世代持續創作? ADA新銳建築獎即是如此,在首屆初試啼聲、累積能量, 第二屆展現出多元性 並向外產生漣漪,第三屆的誕生,更是在眾所矚目下熱鬧舉行,這個以新世代的建築獎,從社區 總體營造、老屋改造、居住作品、公共工程、展示性作品中,深化了建築視野的發展。 自 2014 年開始, MOT TIMES深度走訪,從建築師的作品中累積故事,清晰地展現其多元的可能性,更記錄著屬於新銳建築師的時代脈絡。每一位建築人,藉由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來尋找對社會、對文化、對環境與自我的不同答案,更重新定義了建築美學的思考。2016 年,MOT TIMES再度啟動,藉由深度專訪ADA新銳位建築師首獎與特別獎,帶你一探這世代的創意能量。

風之家
平原英樹

將建築碎化成35個小量體,使其彷彿被微風吹拂般的有些許錯位呼應環境。 隨著些微的錯位,將風、水共同引入住宅,並創造出使住戶免於日照的遮蔭空間。 因此所有的場所都能成為住戶舒適的佇足空間,創造出具現代感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浮光之間
沈庭增

2016 X-site「浮光之間」將風箏天棚與曲面島嶼作上下繫結,成為開敞的亭子, 概念來自基地上特殊之風與光的屬性,藉著風箏與自然相互作用,引導人們用新的方式去感覺空間, 讓廣場成為匯聚人的注目與駐足、柔軟而具公共性的場域。

溢遊建築—
城市浮洲計畫 | 特別獎
陳宣誠×王士豪×劉佳豪

《城市浮洲》對應身體與城市的演化,形成移動、聚集與擴延的漂移「建築」; 浮洲的樣態生長源於周遭環境因為歷史、事件等所積累的養分,並因其介入轉化 斷裂的環境成為聚落、劇場、學堂、戲院、市集、街道等。《城市浮洲》並試圖 返回原點,針刺著城市生活中逐漸失能與消失的身體感官與記憶,透過身體感官 的召喚轉化城市中連續性、承載生活強度的後巷「窗」、符號「頂」與痕跡「牆」, 形成城市中能量匯聚的「結點」,形成一種演出的建築與檔案,連結城市、生活與日常。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
曾柏庭

大部分的運動場館裡,人與人的互動或是運動與運動之間的連結甚是薄弱,因此, 為了打破這樣的空間屏障,將運動中心重新定義為一座力量及能量匯流的流動空間 ,從空間計畫做起(視覺的流動),結合結構設計(力學的流動)、外牆構造設計 (光影的流動)、並搭配縝密的整合設計(系統的流動),打造一座流動的建築。

Street Canvas
董育綸

座落台南市,位於巷弄轉角處,以「擷取、植入光線、隔層氣流」三個為本次設計策略, 第一,擷取,透過裁縫般的手法––將對向的建築溫度以直式、橫式細長矩形、以多孔圓 第二,植入光線,因應有趣的基地形狀,植入了北側、東側、南側的採光井,由東側引入 早晨光線,透過二樓到達一樓用餐空間。第三,隔層氣流,大部分的住宅以層將使用分離 ,同時也阻絕了空氣的流動,以兩層或三層連結,以簡易的熱氣上升原理,引入流動空氣同時達到跨層使用的連繫。

山野之間
廖炯昇×楊子賢

原建物即是一棟台灣位於山野間常見的鐵皮屋,透過設計滿足在價值意志上、基地環境及業 主需求間,最後在維持原本的結構系統框架下,對建築進行改建設計,進一步的重構空間的 關係質性。並嘗試這種台灣常見的鐵皮屋浪板在建築皮層上的可能,期望藉由設計及施工操 作使建築能與環境產生更深刻的連結。

青林書屋 | 首獎
簡志穎×楊紹凱×李仲仁

「 青林書屋 」佇立在知本山間,這項計畫集結了「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三位建築設計 者與 535 位志工的努力,以建築為出發,建立起土地與人、人與社會的自體循環,讓建築設計 超越了空間而有更多層次的意義。青林書屋的位置位於台東知本新舊省道台九線間的帶狀農業 區,基地是三角形,一邊是四線道的省道、另一側是中央山脈,為了避開道路將開口轉向,門 一打開就能看山與看海,內外界限延展,讓孩子能有寬廣的地方可以活動。而建築的中心是大 階梯,將一、二樓層的空間利用此中心串連起來,這樓梯結合了滑梯、座階與儲物功能,可依 需求改變場域。

景與井
魏子鈞

在面對既有模矩之下如何解決通風採光、與舊有結構施工、與不影響一樓工廠使用之下,以現代四合院的概念出發,重新思考家的中心為何?景與井的『回』字型的配置,『迴廊』可以推著娃娃車散步的廊;『光井』可以感受鳥叫聲與通風採光的井;『邊庭』在這邊聊天也吵不到家人的庭;『圍牆』在這裡可以穿著睡衣褲也不怕被打擾,擁有各自獨立卻緊緊相連、私密卻具開放。

合院之家
羅曜辰

位在台中,以院為名。希望保留傳統三合院的感受,但又不要傳統式樣的建築,在設計上有三個量體,一樓前半是半公共的交誼空間,後半是較為隱私的居家空間,二樓則是整層主臥可以遠眺台中夜景。三個量體所組成的ㄇ型建築與 L型的基地圍塑出一個中庭,並且讓室內動線不斷地動態轉折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場域。光線越是深入室內越是開闊明 亮,由於土地是特有的紅土,因此我們希望建築量體順應的土壤的顏色,期待這樣的建築可以帶給人們實現夢想的幸福感。

  •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主辦單位:台北市建築市代會
  • 協辦單位:忠泰集團
  • 執行單位: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 協力媒體:欣建築台灣建築 MOTTIMES明日誌
  • 場地協辦:空總創新基地
  • 特別感謝:國光客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