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後,MOT/TIMES來到有著暖陽的台南,拜訪了本屆新銳建築師方瑋,更在業主熱情歡迎下,有機會參觀這次入圍ADA新銳建築獎的作品「層之家」之中,層層穿越欣賞。
 
在台灣,一般透天厝房子普遍都有採光與通風不良的問題,而「層之家」還有先天因座落位置不佳的嚴重西曬問題,經由這次採訪,我們瞭解方瑋如何將這些缺點化做優勢,更重要的是,透過建築者的專業,與設身處地為居住者著想後的住宅設計,使得業主一家人在「層之家」有了居住的安全感,與全新的生活經驗。「層之家」呈現出來的意義,有了超越實質設計的價值,而那就是存在於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那份無形的信任與堅持。
南台灣冬日的午後陽光,照亮著「層之家」西側黑色的金屬立面,斜射的光影灑滿在陽台與屋內,伴隨著穿透籐蔓,徐徐吹進屋內的微風,緩緩地預備著溫暖的生活空間,迎接日落時即將歸來的家人。在方瑋所主持的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與屋主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入圍本屆ADA新銳建築獎的「層之家」,為城市中的居住形式與生活樣貌,探尋了不同常態的可能。


方瑋以「層之家」入圍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在這個作品裡,設計者企圖改變台灣典型的透天厝格局,讓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行為,產生不同樣貌的可能性。(Photo Credit: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
 
方瑋與都市山葵設計團隊所參與的「層之家」設計,成功地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滲入一股新鮮的活力。原先封閉的狹長街屋,在質樸材料的巧妙運用下,呈現出特有的空間感受。

幾個不同厚度的空間交互層疊,形態關係相互轉折,空氣與光線自然流動,上下左右前後,相互交替變化,各層空間與自然環境產生層次豐富的多向度接觸。更新後的空間組織與流暢的動線,為屋主一家人創造出超越過往想像與期待的生活面貌。
 
看見「層之家」隱身在何處了嗎?(Photo Credit: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

2011年,方瑋在台南設立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以建築與室內設計為核心,展開多元性的設計與藝術創作活動。MOT/TIMES實地探訪座落於台南的「層之家」,透過這次專訪,一同更進一步認識這位年輕建築師與都市山葵團隊的努力。

Q:談談您的建築養成背景。
 
A:我出生於台南,不過從小是在台北天母長大。對於城市生活與居住空間的探索,我總是抱著童心與熱情。記憶中,小時候在天母成長很開心。童年時期的鄰居有日本家庭,樓下居住的是印度家庭,小孩子們玩在一起,沒有意識到彼此的不同之處。

這種沒有防備,坦誠直率、理所當然相互分享的心態,讓人毫不思索地就跨越界線。這種自然建立關係的過程,成為我的一種美好經驗。這份無形中埋設的記憶,或許成為我在空間創作的過程裡,不斷渴望想要打破界線,探尋相互對話與未知疆域的原始起點。
 
我的父母親都是藝術家,成長過程,受到父親的潛移默化,認為在創作上應該擁有自己的觀點,作品理應持有批判性,於是我也逐漸對創意相關領域感興趣。大學時,我的第一志願是廣告系,後來進入文化景觀系。大二聽了龔書章老師的建築史,讓我自此對建築產生濃厚的興趣。

畢業後我進入東海的學士後建築碩士組,同學來自不同背景,跨領域的交流和學習過程,加上當時許多老師的激勵,4年的研究所時期,讓我產生許多衝擊,為我的建築設計養成提供了非常豐沛的能量和強度。2009年我選擇到東京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進一步加深我的建築專業生涯。

    
    
進入屋內之前,一方小庭院,讓生活與視覺都有了更多呼吸的空間。(Photo Credit: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

Q:為什麼選擇到日本工作?
 
A:在東海建築研究所時,大部分的老師屬於歐美的學術與專業系統,當時有個機會,讓我能到日本小嶋一浩建築師的事務所實習。在我接觸日本建築師的過程,我發現與歐美系統的建築師不同之處是,日本建築師擁有很強的個人性,我被他們獨到的建築觀點吸引。當時也有幾位日本建築師,先後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等國際獎項的肯定。
 
我看見日本建築師與日本的建築發展,即將前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他們正在把世界建築的領域推往一個新的方向,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啟動。於是畢業之後,我把握了機會,選擇到藤本壯介的事務所工作。在日本工作的經歷,讓我原本對建築的所有知識與觀念重新被炸開,這個過程給了我機會,能更清晰地坦誠面對自己對建築的觀點和看法。


由廚房望向餐廳、客廳,更能一路看到屋外小庭院,視覺有了開闊和延伸性。室內家具都是由業主與建築師討論溝通後而決定。(Photo Credit: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
 
Q:談談藤本壯介對您的影響。
 
A:我很喜歡藤本壯介的設計理念。他的空間想法一直與自然有關,擁有強烈的個人性。藤本壯介的個人偶像是愛因斯坦,支持他發展建築與空間的想法一直很吸引我。我所認識的藤本壯介,是充滿複雜、破碎、分離、反理論、無秩序、去菁英、反論述的思維調性,不斷地想擺脫既定的框架與模式,這種看待建築的觀點,對我而言一直相當迷人。
 
這是一種沒有界線,不知道範圍在哪裡,卻又不是茫然追尋,而是有意識、有感受力與細微論述的一種思維態度。藤本壯介在建築實踐上的思考路徑,恰好回應著我心裡想要在建築空間中尋找的一種野性。
 
Q:如何看待被認定為具有日本設計風格的標籤?
 
A:有許多人覺得我「很日本」,我的作品經常被描述為具有日本風格(笑)。其實對於這樣的標籤,我是具有意識的。現階段的我,並沒有刻意要去形塑一種特定的風格,反而更多的是想誠實地回應我所認為的「美好形式」。是不是「很日本」,對我而言並不重要。我比較在意的是,持續在這樣的狀態下發展,在面臨不同挑戰與需求時,自己的 identity能不能更清晰?有沒有新的可能性能夠被自己所突破?


 (左圖)上至 2 樓後的一處小露台,可作為戶外的起居空間或曬衣空間,也能成為小孩的遊戲場所。(右圖)樓梯下方其實有一個多功能的空間,可做儲藏或客房使用。(Photo Credits: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

Q:如何看待ADA新銳建築獎?談談入圍後的想法。
 
A:在這個網路的時代,我們一直很關心各種競圖與獎項的訊息。我們很認同ADA新銳建築獎設立的主旨,為了鼓勵年輕建築師展現原創思維,看重作品的前瞻性和專業視野。這是我們在台灣參加的第一個競賽,能夠從107件作品參賽作品裡,成為11件入圍作品之一,我們非常興奮,受到評審的肯定讓我們得到激勵。
 
我們深刻感受到這個獎項設置的用心與評審的努力,入圍作品的廣度和多樣性,可以看出這個獎項的設立和堅持的精神,這對每一個堅守在台灣盡心盡力的建築人與工作團隊,相信不僅具有相當強大的激勵作用,同時又足以作為我們這些台灣建築人繼續向前努力的目標。
 
Q:「層之家」的設計與施工過程,如何處理與業主溝通的挑戰?
 
A:一般業主對於空間的可能性和設計發展的想像是有限的,往往需要透過設計專業者的溝通,逐步引導。「層之家」是以居住者的需求為設計思考的起點,以我們的專業,耐心地與業主進行溝通。

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團隊與使用者之間,不斷地在各自的想像和堅持裡,相互提出期待與立場,逐漸討論出共同的目標,接著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

我認為這份信任的建立過程格外珍貴,這份努力,是實現設計師為了滿足居住者期待和需求的承諾,是貫徹設計師對居住空間的構想與意志。「層之家」呈現的即是這份努力的價值。
 
增建的西面刻意保留開口不設鐵窗,用具有親和力的面貌,與城市環境建立起友善的對話。「層之家」將既有框架的拆解汰換、更新擴增,舊有陳腔濫調的建築語言,經過巧妙地詮釋,我們試圖以居住者的生活為思考核心,同時以滿足使用者心理對環境的安全感與舒適度為目標,嘗試在既有的空間元素與有限的整體資源裡,在這份共同探索的設計和施作過程中,能夠一定程度的打破人們對於居住空間形式的既定思維。


3 樓女孩房與露台空間,露台的深度是經過陽光照射角度的考量。(Photo Credits: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


由父母房的浴室可以看到女孩房的露台,視覺上有了連通感。原先視為問題的西曬,則是透過設計,讓浴室空間一直能保持乾爽和通風。(Photo Credit: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



 1~4層平面圖

Q:喜歡旅行的您,在這些不同都市的經驗,各讓您有什麼樣的感受與體驗?
 
A:對我而言,東京的城市經驗像是體驗一道分子料理般,無法預期卻又充滿期待。在分子料理中,廚師用各種奇異的技術,透過物理與化學的轉化,將食材的樣貌、味道、口感完全打散,再重新組合,成為一道道新奇的菜餚。在東京,傳統和現代同時以各種樣貌被打散又重組,不斷超越現在的形式,即刻消失卻又看似存在。這種無法被可描述的框架限制的城市經驗,成為讓我著迷的一種養分和能量。
 
我也喜歡無目的地在台南街巷中漫步,對我而言,相較於東京,台南擁有一種強烈的生活感,人的尺度與生活感受格外強烈。台南是一座還未被條理化、反差強烈的城市。我認為台南不應被既有的刻板印象限制。
 
某種程度,台南這種不被限制的狀態,提供我和都市山葵一個新的切入點與想像空間,使我們更加專注於打破既有的保守框架,在既有的尺度感、距離感、空間形態,與既定的介面形式上,渴望嘗試去創造更多新的機會與可能性。特別是在居住的空間關係裡,我嘗試在其中能更深入地再現心中所感受到的多樣性,試著以新世代的觀點,詮釋新時代的城市生活經驗。


上到「層之家」最頂層,是個小閣樓空間,方瑋說這是要給業主的禮物!閣樓也成為業主最喜愛邀請朋友來到的空間。(Photo Credit: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
 
Q:在大學時期,景觀系的養成對現在建築工作的影響為何?
 
A:回想起來,景觀系的課程,在創意與設計思考上的訓練比較少,較多是對植物和學術層面的學習。當時我對設計課一直最感興趣,對我來說,那是可以形塑和闡述自己獨立思考與論述的練習。在文化大學校園的生活經驗,讓我對氣候的差異與環境的變化培養出敏感度,這在我日後,試圖在建築環境中創造自然,對於微氣候的營造,在水和風等等元素的運用上,景觀系的學習背景與經驗,對我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我認為綠建築的手法不該侷限在技術層面和效能的計算上,應該更加在意環境感受的成分,不能僅限於讓環境因子數量化。建築如果沒有重視空間的感受,就只會停留在水泥容器的狀態。

在日本工作的時期,我理解了日本人為何如此著迷於賞櫻這項活動,也更加深刻體驗到四季的氣候變化,在處理植物和建築的關係等設計細節上,讓我有機會領悟到更多微妙、精細的環節和手法。
 
在成立事務所後,我開始有多一些的機會,發揮自己的設計理念,特別是在戶外自然環境與建築空間的連結上,我開始意識到景觀系的學習背景,是我在操作空間設計時格外重要的基礎。這些養成的歷程,在此時開始與我目前的專業工作巧妙地結合了起來,這讓我在看待建築和空間環境的觀點,可以不侷限在單純的建築領域,還能夠保有另一種更寬廣的視野。
 
Q:工作室為何取名為「都市山葵」?
 
A:都市山葵(urbanwasabi)建築設計工作室,嘗試用具有張力與奇異性的連結,試圖創造出一種讓人感覺到不尋常,卻又不是嚴肅的,而是具有某種趣味的概念。對我而言,「都市」是建築的聯集,是人造的,「山葵」是一種持續在產生變化的植物,是自然的;無論是具象的表述或是心理的感受,這種對比性或是其間可發生的模糊狀態,呈現出都市山葵致力在自然與人造環境中,建立各種相互對話的可能性。
 
在已知的世界中探尋未知的無限,我總是抱持著一份獨特的熱情。山葵是日本料亭中重要的食材之一,一點點分量就足以撼動整道料理的味覺感受。

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設立初期,就用了許多具有批判性與原創性的小型作品,試圖在都市環境中拋出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我們也期待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能透過都市山葵的設計實踐,在我們身處的環境裡,產生更具意義與價值的能量,能不斷回應我們對生活與空間的探索和思考。
 
Q:對於都市山葵設計團隊的建立與期許?
 
A:在都市山葵還只有我一個人的時候,我就很看重團隊的建立,我相信建築這個領域,無法單打獨鬥,靠個人獨立完成。回歸本質的思考,一直是我很重視的一環。無論是在空間的創作上,或是團隊的建置上,我很在意團隊成員的個人特質能被看重。我不期望團隊的夥伴只依循我一個人的想法行事。我在團隊的角色,比較像是一個領航員,負責整體的狀態,引領團隊適合前進的方向。

    
「都市山葵建築設計工作室」全體同仁。(Photograph by 伍庭禾)

我期待每一個成員能在個人特質的探索中,一同呈現出團隊多樣性的面貌。在台灣,建築執業的環境有許多限制,這是一個綜合性複雜的議題。在這樣的環境裡,我不敢設想都市山葵的發展,能夠以堅守理念的方式往前推進多長多遠,但我相信,我們一點一滴所努力的,必然具有某種價值。我們也期盼都市山葵的工作理念與團隊組成,能不受限於台灣,而有一種開放性,與全世界更多的城市、設計專業者建立起更多對話的可能性。


編輯 / 黃毓瑩

▌延伸閱讀
-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專注探索建築「白色」之處——王喆專訪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以建築,創造生活的想像——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專訪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設計是從「感覺自然」開始——曾志偉專訪
讓夢想引領,並熱情實踐的建築新銳!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得獎公布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從大自然裡,探尋設計的厚度——王柏仁專訪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以結構為出發,逐步落實建築之路的企圖心——曾柏庭專訪
-【第二屆ADA 新銳建築獎】困難環境反而造就建築的生命力——林祺錦專訪
【第二屆ADA 新銳建築獎】做建築前,先投入實際的在地生活吧!———劉崇聖+吳龍傑+辜達齊專訪
未來建築新星二班,2014 ADA新銳建築獎入圍作品揭曉!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游擊式的建築宣言—首屆「ADA 新銳建築獎」作品分析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關懷」勝出!「ADA新銳建築獎」首獎及特別獎分別頒給楓川秀雅與趙元鴻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空心磚計畫》手感的空間構築──楊秀川專訪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關注台灣環境紋理的六年級建築師—趙元鴻專訪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朱弘楠:「建築是與現實共舞的鋼索平衡藝術」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探究環境本質的旅者──王柏仁專訪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青澀男孩的實驗性建築革命—陳志昇專訪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突破困境,找尋新路徑!專訪決選評審邱文傑和阮慶岳(下)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突破困境,找尋新路徑!專訪決選評審邱文傑和阮慶岳(上)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