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game, you have to play the game.
 
10 年能改變多少事?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歲月中,回顧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過去的每個當下,都未曾虛度,現正在忠泰美術館展出的《十年,我們的城市想像與冒險》特展,無疑是最好的見證。從「明日博物館」、「都市果核計畫」、「忠泰建築學院」到去年甫落成的「忠泰美術館」等,基金會這些年持續創造美好願景的形象令人難以忽略,在台北城留下的遊牧足跡也早已不計其數。
 
如今,基金會早已從原來的建築本業,擴及到文化、藝術的範疇,在無數展覽計畫,研究與實驗的背後中,當然也曾面臨過許多挑戰和拉扯,無論是機構本身的定位,或不可預知的未來議題。此次特別請到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彭俊亨,來探討企業社會責任更多元的可能性。究竟基金會該如何在理想和現實間取得巧妙平衡,持續創造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一定要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彭俊亨(後稱彭):在這十年來,基金會創造了許多開創性的計畫,從游移式的明日博物館,到經營空間的都市果核計畫,甚至到迎接第十年時,成立了忠泰美術館。同時,另一方面也經營古蹟空間新富町文化市場,你似乎一直持續地挑戰和改變現況?如何讓母企業忠泰建設持續支持?


在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歡慶 10 周年之際,特別請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彭俊亨(左)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右)來對談,探討社會企業責任和未來的多元可能。(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彥良(後稱李):基金會前十年都是以短期計畫型為主,主要是希望能保有彈性,因為我也不確定母企業的資源能投入多少多久,寧可做比較少的計畫,但都能夠做到位,所以前十年都是以計畫來推動,量力而為。但在過程中,我們一直不斷檢視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從經營城中藝術街區、再到中山創意基地,過程中累積與不同團體的互動關係和經驗等,等一切條件資源水到渠成後,才敢去經營一個美術館。
 
跟過往短期計畫型就不同,忠泰美術館是一個長期的承諾。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也經營新富町文化市場,兩者對基金會來說,都是新形態的挑戰。但不管任何一種計畫,我最在意的是有沒有做到內容的生產,我認為唯有生產出不同角度、好的內容,才能夠創造價值。




每一頁都是一個故事!10 來在許多學者、設計師、藝術師、建築師、策展人、行政官員、社會大眾和忠泰集團等人的全力支持下,基金會共同在建築、文化、藝術領域上建立了一座座鮮明的里程碑。(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彭:這一路上,基金會身為一個企業型基金會,從一開始依賴母企業資源的挹注,到在基金會逐步走出一條具有開創性的道路後,基金會和母企業之間的關係為何?未來基金會有可能朝向自籌經費獨立營運的方向嗎?
 
李:基金會的成立不是為了節稅和形象美化的考量,而是希望將基金會設定為企業的大腦,或者說像是走在企業之前、更前端,類似一個研究型組織的智庫角色。這十年,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我們的目標並不是為了要解決財務的問題就讓基金會成為自負盈虧獲利的單位,而是希望能夠在營利和非營利之間,找到一個好模式。未來也有可能透過基金會的經驗,成立一個更具社會意識的新創企業,也或許有可能這個社會企業就是忠泰建設這個母企業本身。
 
我認為基金會一定要從公益性出發,具有前瞻性和價值性,它將理想與理論研究出來後,便期待企業能夠實踐。但從研究到實踐,甚至企業改變的過程,坦白說很不容易,需要長期的相互影響。
 
然而,我不認為未來基金會為了自主獨立而需要轉型為自負盈虧型態的組織,我對於基金會的設定是,希望讓它做的事情,產生影響力,讓母企業產生質變,進而成為具有社會價值的企業,像是社會型企業,而回饋至社會。例如,基金會透過在新富町文化市場的營運,能夠培養具有商業營運潛能的人才,未來有機會在企業組織中,成立新創的企業。這裡應該清楚切分營利和非營利的部分,把非營利的工作切給基金會,讓基金會只需要專注在具有公益性、前瞻價值的非營利事務,它本身並不需要商業化。


此次展覽除了特別展出日本藝術大師新宮晉的動力雕塑作品「時光之翼 Wings of Time」 (左)還有關於10 年來城市不斷耕耘的文化藝術軌跡。(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彭:這是一個很有機的循環過程,打破了一般外界對基金會營收之道,但你提到的是,透過基金會探討新觀念,影響母企業具有社會責任,或新創社會型企業。你在推動基金會的事務,或者是透過基金會觀點影響母企業在策略規劃時,公司內部是否曾經有過不同意見的爭論?
 
李:過程中多少有一些討論,但來回討論交鋒是好的,是良性的意見交換,我希望能接納各方意見,更全面思考每種方案的優缺點,在大方向裡面去解決各種可能的問題,並化解疑慮。我還是持開放的態度,希望聽取不同的聲音。真實的生活並不是非黑即白,我相信站在不同的立場,多方溝通,或許可以找出更佳的方案。如忠泰企業總部和周邊園區的規劃,並不是企業本身的計畫,而是受到基金會這些年接觸廣泛的藝術文化後的影響,才規劃為現在看到的開放性區域。

一開始,企業內部當然有討論,但我們能夠不只站在居住者的角度,還能更高的站在都市發展的角度,或者是整個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區域就不會是矗立著高牆封閉型的規劃,而是充滿藝術人文且開放的空間。
 
彭:我想一個領導者的領導風格和個人特質,影響了一個企業的發展和組織文化,你的開放性,也反映在企業經營和基金會的行動。迎接下一個十年,你是否有特別關注的議題嗎?或者是在面對許多的邀請和提案,你如何判斷合作的方向?
 
李:我依然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和有機的彈性,並沒有設定百分百的議題範圍,但我一直認為能夠累積的計畫,也就是持續生產新的內容,讓經驗和知識可以累積,補足過去不足的部分,是我非常重視的。另一個則是,可以讓我害怕的議題,不斷去挑戰和嘗試新的領域。一直保持著讓自己害怕的感覺,離開舒適圈,就像是肌肉要受傷才會長大,唯有如此才能夠成長,才能更強大、更強壯,我也如此鼓勵基金會的同仁。

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前進。基金會想改變的不只是看的見的建築物,我們想要探索的,更多的是那看不見的生活,是人與空間的關係,也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關係。我們必須要和大眾一起探討生活中,有哪些是想改變的,哪些是想保留的。


更美好的明天後,仍存在更美好的明天!李彥良對於未來抱持正向的期待,希望能持續和大眾一起創造更多人與空間、社會和環境的美好關係。(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彭:沒錯,許多的都市發展理論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人,回到自己本身如何看待所處的環境,並達到人、事與環境調和和諧的狀態。看待未來,你如何定義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李:我想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就是,永遠有另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因為要走到那裡,才能看那個未來,永遠都有期待,永遠都有更多的可能性。
▍十年,我們的城市想像與冒險特展
時間:2017 年 10 月 21 日 至 2018 年 2 月 25 日
地點:
主展區-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衛星展區-新富町文化市場(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