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沒有 20 號倉庫,或許就沒有洪易了。出身街頭,廣結三教九流的藝術家洪易,從生意人到藝術家的轉折點像是個天啟,拋擲出源源不絕的想法的同時,也有意識地用多重的身分與外界溝通與創作,以在地性的感性語言,捕捉了當代藝術與商業匯流的現象,描繪出另一種藝術實踐的可能。
留著絡腮鬍,綁著小馬尾,一身壯碩肌肉,身穿刺青圖紋 T 恤的洪易,實在不像個所謂的「藝術家」。
 
「我上輩子可能是個鐵路工人,這輩子才跟鐵路脫離不了關係。」中生代藝術家洪易在黃明川的紀錄片中,簡單地回顧自己過往的生命歷程時,嘴角揚起一抹笑開懷地說著。
 
有別於大眾對藝術家避世隱逸的看法,洪易混跡街頭,自民國 81 年在台中開了第一間泡沫紅茶店後,以極快的速度陸續開了九家特色餐飲店、PUB 等,最後散盡家財一無所有後,將自己歸零,30 多歲孤注一擲地進駐台中 20 號倉庫當起了藝術家。四年後,又在台中潭子一號倉庫待了七年,近年在桂林軍用倉庫設立了中國的據點。鐵路作為旅程的中繼,象徵著洪易人生階段性的過程。從生意人到藝術家,從 20 號倉庫開始;從藝術家到藝術企業家,從桂林軍用倉庫開始。洪易說:「以後在哪裡不知道,但這是我一定要去作的嘗試與冒險。」
 
洪易積極入世所提煉出的創作思維,使他的作品充滿鮮活且大膽的色彩與圖樣,透過各團隊的跨界合作,將藝術與商品結合,強調「創造小感動」讓此些藝術小尖兵如 7-11 與富邦合作的 OPEN 小將藝術公仔、新光三越的小虎迎春,與禮坊合作的 Happy 兔 U 瓷器月餅禮盒深入日常,讓藝術能夠被親近、被使用,使美感在生活中發酵,讓人們像藝術家一樣感性地思考,真正地將藝術落實在生活之中。
 
鑑於洪易近期於印象畫廊舉辦「生藝興龍」個展,展中大量的在地民俗圖騰與文創商品,讓觀者感受藝術貼近生活,與生活貼近藝術的雙重可能。因此,MOT/TIMES 希望能藉由與洪易的對談,掌握當代生活藝術化的嶄新世界。
 
Q:在色彩斑斕的創作中,您的作品帶有大量且生猛的在地性色彩,您如何思考「台灣元素」與「日常生活」這兩種主要元素在您作品中的呈現?
 
A:我認為藝術來自於生活,所以平常就有紀錄的習慣,但不是用寫的,而用畫的,這些都成為我創作的養分,比如這次《豬柿順心》的裝置,將作品結合水果的想法,除了源於我家庭的務農經驗外,也是回歸到台灣水果王國的想法。很多人說我是很本土的藝術家,但我想這土不是灰灰的土,而是很艷麗的土。我的作品中色彩鮮豔,造形識別度高,這些養分都是來自台灣這個環境,其實我一直在思考,台灣這片土地可以長出什麼樣的花朵,而不單只是日式的、美式的風格,應該要從最直接的在地感觸去發揮,台灣有很多精彩的元素可以再創造、需要被尊重,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
 
Q:您在從事藝術創作之前,有著豐富的人生歷練,此些過往的生命經驗,勢必豐富了您創作的能量。而面對日趨高度同質性的當代社會,請問您認為藝術創作該如何展現個性?
 
A:「藝術家」本身就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品牌,但這是要用時間來證明。藝術家只能把所有想做的,盡力去完成,比如台灣知名的素人藝術家洪通,別人說他是在創作,但他只是堅持地做他自己。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但這「不一樣」是要做功課的,我認為創作者對材料學、製程等方面應有所了解,與各團隊的溝通是創作出一個好作品的重要環節,且對某一材質的領域深入地鑽研,佔有與眾不同的先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的決心,當你累積了你的厚度,就會很多人會來幫助你的。
 
Q:藝術作為個人的創作表現,本質上與市場商品的大眾化有所違背。請問您對藝術家與商人兩種身分抱持何種看法?
 
A:在進入藝術圈之前,退伍後的十年間我經營了九家店,最後因為只有想法,卻不懂得經營管理而倒閉,一無所有後,就決定去畫畫了。這樣的生命經驗,或許也讓我對於藝術/商業的想法不是那樣的二分絕對,當代社會日趨多元,藝術家不再是藝術史裡那些死後成名的悲劇性角色,藝術實踐應該要有多種路徑與可能,不需要單一化地說這是「商業」,而是環境很自然地會趨向合適的藝術家,對的東西與對的對象必然能產生良性的火花。藝術家與企業其實可以雙向的學習,藝術家可學習企業的組織與架構,企業能沾染藝術家的感性思考,互相補充所缺乏的特質。
 
Q:您認為在文創品牌市場中,您創作的優勢為何?未來希望成就的目標為何?
 
A:台灣近年對「生活美學」、「文化創意」越趨重視,這幾年我做了幾件裝置藝術作品,也嘗試將作品與日常居家用品作結合,我認為,藝術應該要深入到環境之中,與人群、環境有所互動,人進入作品之中,所形成的具有時間感的痕跡才是最可貴的地方。
 
我也不確定我創作的優勢為何,但我想環境需要像我這樣的藝術家,善溝通、有冒險犯難的精神。當代社會日趨專業化,藝術家應該跟許多專業團隊一同合作,才能激發更強大的能量。但藝術家在整個藝術市場應該盡情地發揮原創性思考與發問的能力,我的作品製程複雜,因此,與各領域的團隊維持良好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或許因為過去做生意失敗過的經驗,讓我非常注重這個環節。另外,我認為中國是個大舞台,有很多的可能性,所以近年來我努力地與中國藝術家爭取相同的立足點,未來會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園區,讓自己的創意有足夠的空間得以發揮,我希望能成為一個拋磚引玉的角色,讓大眾能對美有更深切的感受,使台灣成為一個真正的美麗寶島。

採訪整理/張慧慧

洪易
1970 年生於台灣台中,1981年畢業於明道高中美工科,2000年參展「絕地逢生─20號倉庫第1屆駐站藝術家期初開幕聯展」開啟藝術家之路。其作品早期以結合速寫及漫畫式人物線的原子筆繪圖,表達出塵世生活的百態,其後以色彩繽紛造型搶眼的雕塑作品而引人注目,而與企業、公共藝術合作多有嘗試。

印象畫廊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