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早餐店的油膩味,取而代之的,是清爽明亮的場域。「其實豆製所」實驗性地讓傳統豆漿店時髦轉身,以獨立咖啡店的環境與精神,重塑台灣依賴農產、且存在已久的日常滋味。化為農民、黃豆製造者與消費者的圓圈LOGO,不僅以形體帶出三顆黃豆,也象徵黃豆在「其實豆製所」串連的關係與情感,微妙連結出一種農業與產業鏈的生命共同體。

「其實豆製所」實驗性地讓傳統豆漿店時髦轉身,以獨立咖啡店的環境與精神,重塑台灣依賴農產、且存在已久的日常滋味。圖中為其實豆製所創辦人吳佳霖。(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余松翰)

乘著台灣第一波精品豆漿浪潮!吳佳霖:「如果我們只做商業性的考量,台灣黃豆一定會被拋棄!」
 
從充滿台灣日常記憶的豆漿到台灣黃豆的推行,「其實豆製所」的創立概念,體現了城市發展中的理性與感性,也將這條關乎台灣農業的隱存通道顯現;創辦人吳佳霖說:「其實豆製所的創立初心,不僅是關於台灣土地的歸屬感,更希望帶起台灣農業(黃豆)從產銷到創新的正向循環。」一如世界50大名廚江振誠曾在天下雜誌採訪時所說,從農作到產品(produce to product),台灣已經做得很好,但如何讓台灣出產的農作變成更好的產品(better product)、進而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成為標誌性的象徵,考驗的是從產品力躍升為品牌力的提升。


吳佳霖說:「其實豆製所的創立初心,不僅是關於台灣土地的歸屬感,更希望帶起台灣農業(黃豆)從產銷到創新的正向循環。」(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余松翰)

或許基於台灣人對於豆漿的特殊情誼,讓本來從墨爾本從事科技業的吳佳霖離開了熟悉領域,重新以台灣居住者的角色,陳述這片風土的飲食記憶。不同於大多傳統豆漿業者以毛利為考量,吳佳霖清新地以台灣本土黃豆作為切入,「我們一直在思考品牌的價值跟走向是什麼?其實豆製所的精神就是跟台灣土地連結。如果我們只做商業性的考量,台灣黃豆一定會被拋棄,這個品牌也就跟別人沒有什麼不同,台灣黃豆也沒有發聲的可能性。」
 
作為第一波以台灣黃豆初試啼聲的連鎖豆漿店,其實豆製所提出的鮮活創意,如同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般,以可溯源單一黃豆種,驚艷四座。他更在初期全台灣田野調查,逐一走訪耕種黃豆的農家,最後在高雄、雲林及花蓮等地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只是,相較其他進口黃豆,台灣黃豆所勾勒的細緻土地脈絡,也在台灣擲出非比尋常、緊密連結農作物的文化探討。


吳佳霖深入台灣黃豆產區,與農民進行互動。(Photo Credit:其實豆製所)

其實豆製所在創立初期在全台灣進行田野調查,逐一走訪耕種黃豆的農家,最後在高雄、雲林及花蓮等地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余松翰)

豆漿是不是能像咖啡一樣,成為一種Lifestyle?

「台灣黃豆最大的執行困難,就是成本;它幾乎以兩倍的價錢遠高於進口黃豆,品質也相對不穩定。長久以來,台灣黃豆的產業鏈其實是斷掉的。像是前幾年的栽種,幾乎都是人工手摘、收成,相對成本高、穩定度差,田間管理比較沒有規格化、系統化,這些都是我們站在使用者角度看到的危機。」吳佳霖這麼說道。

為了突破成本上的考驗,其實豆製所亦用「創意」,助長台灣黃豆原力,除了推出台灣單一豆種的豆漿外,更推廣所謂的「豆食哲思」,陸續發表豆花、豆腐和雙淇淋等豆製產品,未來更計畫推出豆漿優格,讓台灣黃豆的土地精神不斷在承襲中愈發博大,試圖讓產品力量更強大。目前,由於成本考量的現實層面,除了天母高島屋實驗性地挑戰全櫃點使用台灣黃豆產品之外,其他店鋪所販售的台灣黃豆比例,僅佔店裡銷售的20%上下,豆花、雙淇淋大多都還是用加拿大豆。吳佳霖說:「豆漿在日常的滲透力是強的,但它是不是能像咖啡一樣,成為一種Lifestyle?那正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事。」


「其實豆製所」是第一波以台灣黃豆初試啼聲的連鎖豆漿店。(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余松翰)

吳佳霖說:「豆漿在日常的滲透力是強的,但它是不是能像咖啡一樣,成為一種Lifestyle?那正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事。」(Photo Credit:其實豆製所)

「其實豆製所」推出單品黃豆漿。(Photo Credit:其實豆製所)
除了推出台灣單一豆種的豆漿外,其實豆製所陸續發表豆花、豆腐和雙淇淋等豆製產品,未來更計畫推出豆漿優格。(Photo Credit:其實豆製所)
 
從供需到夥伴關係,台灣未來農業進行式!

其實六零年代之前,台灣的黃豆是自給自足的;後來開放大量黃豆進口之後,黃豆產業也隨之停擺。近幾年,政府開始推廣所謂的雜糧耕種,終於把黃豆帶進來,也重啟台灣黃豆耕作的齒輪。由於這樣契機,其實豆製所的成立,緩慢地滋養與台灣農業共生的循環機制,「我們雖然不是農業背景出生,無法參與耕種過程,但是透過這樣的供需關係,我們也向農民提出問題點,希望用這樣真實反餽的聲音,讓台灣黃豆的品質更上一層樓,也打開產銷機會。」


「其實豆製所」除了天母高島屋實驗性地挑戰全櫃點使用台灣黃豆產品之外,其他店鋪所販售的台灣黃豆比例,佔店裡銷售的20%上下。(Photo Credit:其實豆製所)
近幾年,政府開始推廣所謂的雜糧耕種,終於把黃豆帶進來,也重啟台灣黃豆耕作的齒輪。「其實豆製所」的成立,緩慢地滋養與台灣農業共生的循環機制。(Photo Credit:其實豆製所)

台灣作為一個生態多元及豐富的島嶼,也將其優勢反應在農業上。從雲林出產的「金珠」到高雄的「茶豆」,其實豆製所選擇的不同豆種,分別呈現出以往傳統豆漿所缺乏的在地區域風味;前者瀰漫老一輩喜愛的青草香氣,而後者則以獨特芋香,挑起豆漿飲者的注目。

「今年其實豆製所開店即將邁入第四年,一路走來,我們看到台灣黃豆在栽種上是有進步的;投入的人變得比較多、產業鏈慢慢在擴大,也開始出現『代耕業者』、農機具和選豆設備的採購。這些雖然都在建置中,可是距離一個完全商業化的能力,還是有一小段距離。」這幾年即使黃豆種植面積增加,但在供需仍不平衡的情況下,也導致農民沒有多餘經費添購後端設備,僅能向農會借機具,整個狀態還是反映出產業後端串連整合的問題。

未來30年的理想樣貌?吳佳霖:「城市能慢下來,鄉村能被活化,而農業能永續經營!」
 
另外,除了進口農產品增加,加重所謂的產業競爭壓力之外,吳佳霖也觀察到農村人口普遍老化的現象。對吳佳霖而言,選擇台灣黃豆除了銷售面的差異性之外,溫潤浪漫的那面土地情懷,也醞釀一種滾動台灣年輕人對農業嚮往的號召力。就像他在採訪最後所說的,「未來30年後,台灣理想城市與鄉村的樣貌,我希望是平均而充滿活力的;城市能慢下來,鄉村能被活化,而農業能永續經營。」


對吳佳霖而言,選擇台灣黃豆除了銷售面的差異性之外,溫潤浪漫的那面土地情懷,也醞釀一種滾動台灣年輕人對農業嚮往的號召力。(Photo Credit:其實豆製所)
 
一顆黃豆,盡訴出台灣農業的千言萬語,一種既是危機也是轉機的農業現況。當台灣面臨人口結構改變及貿易自由化的衝擊,城市與鄉村是否會因為政府推動的新時代農業,有了變動?而在其實豆製所選用台灣黃豆的心意交揉中,它又是不是那個推動台灣農業改變的夢幻配方?我們無法一眼望穿台灣農業未來的光華,但是在現階段的每一步,至少我們能坦誠向前,「用那個來自土地的歸屬感,讓台灣農業正向循環。」


「其實豆製所」串連的關係與情感,微妙連結出一種農業與產業鏈的生命共同體。(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余松翰)

MOT TIMES此次年度專題《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特別以《從地方創生,助攻城市未來》為題,與學學XUE XUE共同主辦「設計師交流之夜:PechaKucha Night」!並邀請「其實豆製所」創辦人吳佳霖,與我們一起分享在台灣農業的耕耘經驗,以及未來對地方創生的展望。看完專訪,如果覺得還不過癮的話,歡迎到 PechaKucha 現場一起玩,聽他的親身精采分享!
 
設計師交流之夜PechaKucha Night Vol.41
《從地方創生,助攻城市未來》
時間:2019/11/30 (六)19:40-22:00(19:00開放入場)
地點:學學舞台XUE XUE STAGE
票價:網路購一般票 NT330,當日現場票 NT400
(每張票價均包含NT30回饋至 PechaKucha Global Fund)
更多活動資訊請至官網 連結點此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