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光環境絕對不是單一的視覺層次,而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
—燈光照明大師 周鍊
 
光,從來不只是為了照明。甫獲得《2020 台灣光環境獎》的原碩照明設計,是繼大公、月河後,台灣長期關注照明設計的事務所!他們始終以周遭整體環境為思考,探索光的本質與可能。
 
今年獲獎的總統府古蹟照明設計限制眾多,但更難的,是如何回到光的本質,構築凝聚五感、使人駐留的氛圍。MOT TIMES 此次專訪原碩的設計總監陳宇晃,跟著他 20 餘年與「光」溫柔平衡共處的經驗,透過總統府、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計畫,談談光對於人與環境的影響!
日落前,站在凱道望向總統府,中央塔樓透著琥珀色,建築最具特色的拱廊、立體柱式......等細節表露無遺,在向晚魔幻時刻,燭火般溫暖的光色流露不同於白天莊嚴的氛圍。「總統府的燈光設計其實像在跟人們對話,是種精神的象徵。」操刀此次總統府照明改造的陳宇晃說。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畢業後,陳宇晃曾赴美國帕森設計學院研習燈光設計,當時燈光大師周鍊便是他的老師。2000 年,陳宇晃回到台灣與大學同學林志明共同執業,原碩創業之初便接下高鐵左營站、捷運美麗島站等大型照明設計,近年更為鐵道部、北門周邊、總統府等指標性建築重新設計照明。
 

(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Photography by 鄭錦銘)

「減光」是第一步!多方協調,以城市尺度看總統府的光環境
 
回到台灣,陳宇晃觀察到,相較於歐美、日本等照明通常注重光環境的整體性,甚至有用電密度、招牌規格的管制,台灣的法規不夠嚴謹,也普遍缺少考量建築體照明設計與周遭的關係,「如果以城市尺度來看的話,這樣的設計就會變得不協調」陳宇晃說。
 
因此去年原碩接下總統府的建築照明改造時,他們不急著設計主體,而是帶著輝度計會勘周遭的光環境,分析周遭環境後發現「從景福門往凱道看,總統府是個重要端景」,但不僅景福門的光比總統府亮,凱道的路燈眩光、照明面積不夠深入路中央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他們先是為博愛特區提出包含景福門、台北賓館、凱道路燈改善建議的整體規劃,以總統府為首,降低周遭建物亮度,建立彼此的主從關係;並透過統一建物色溫不高於 4,000k,使區域光環境具一致性;在路燈上也為改善燈型、光型提出建議。

原碩以法規道路輝度基準值推算,以人眼能辨識亮度差異的比例,設定出總統府、景福門、台北賓館建築的輝度配比。(亮度/輝度為被照物每單位面積在某一方向上所發出或反射的光強度,用以顯示被照物的明暗差異,單位為 Nit)(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

亮度比重以(1)總統府為首、(2)景福門次之、(3)台北賓館最低,提高國家首府的視覺層級。(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
 
總統府的案子僅有四個半月設計、四個月的施工監造時間,但設計團隊仍為了調整博愛特區的亮度比重,與總統府、文化部、都發局、公燈處,多次開會協調。在這件案子中,景福門、台北賓館已加上減光濾紙,而公燈處也開始採納原碩的建議,為凱道路燈加上截光罩測試效果,溝通各局處雖然繁瑣,但光環境便是需要考量到整體性,彼此配合才能營造區域氛圍。


(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Photography by 鄭錦銘)
 
透過如化妝般的「疊光」,呈現總統府的建築層次與細節
 
總統府照明其實早在 1999 年便由照明大師姚仁恭設計,但隨著時代推進,過去高瓦數的燈具已不符合節能需求,加上部分光色在多年替換下,也失去分最初設計的夜間意象。
 
此次改造的難度相當高,除了古蹟缺少詳盡的圖面,在前置作業就必須多次現場勘查比對,為了保護古蹟,更限制以既有電路管線裝設燈光。不過幸而照明科技進步,現在總統府全改用體積小、節電的 LED 燈,「以前姚仁恭先生設計時,HID 燈具一個上千瓦、體積很大,現在 LED 燈體積小,相對可以裝的數量比較多,電量也約只有原來的 1/3」。

運用這個優勢,原碩在設計中以大量「窄角光」從不同處投射、相互堆疊。且由於窄角光投出光線角度小,可以精準照射於建物細節。「就像女孩子化妝時一層層打底,不同角度多層次打法,會有比較柔和的漸層效果;從遠處打光,建築主體(中央塔樓)與周遭(裙樓)的主從關係,也會更細膩一點。」陳宇晃說。



堆疊窄角光線,除了讓光亮處產生柔和的漸層效果,也使建築的中央塔樓、拱廊、角隅塔樓的韻律與層次感更加細膩。(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Photography by 鄭錦銘)
 
▪︎ 「中央塔樓」燈光設計
 
以中央塔樓正面來說,為了強調塔樓托座上非常有特色的立體柱飾,分別在兩側衛樓設置了 8° 的窄角投光燈,並混合兩種光色,以 3,000k 加上接近月光色 4,000k,呈現溫暖而自然的色系。而塔體多邊形的外觀也相當有特色,原碩在下半部磚紅色牆面,除了打亮正立面,也特別投光多角處的凸出點,在凹陷處形成陰影。

中央塔樓總共有 8 個托座,每個托座上的立體柱飾都投以 3,000k 混合 4,000k 的光色;塔樓下方多邊形的建築語彙,也在夜間被燈光襯托出來。(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
 
而立體柱飾旁紅磚與灰白洗石子相間「橫帶裝飾」處,特別透過地面兩支 6 公尺高的高燈桿,個別以四顆 6° 窄角光精準而均勻的投光。

模擬圖上由總統府前方斜角打到中央塔樓「橫帶裝飾」的光,即是由 6 公尺高的高燈桿投放。為了不使高燈桿裝置過於突兀,原碩還特別將燈桿漆成墨綠色,藏在樹後方的呢!(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
 
▪︎ 「廊道」燈光設計
 
廊道的光色對總統府整體意象影響很大。過去府方使用 6,000k 的光,廊道偏冷白色,呈現權威感,且主要由壁燈由下往上打,形成天花板較亮的間接照明。但考量到一般大眾觀賞其實是觀賞建築的「垂直面」,原碩利用原本的電源線延伸至柱子後方高處,由上向下交叉佈光,在垂直面均勻洗牆佈光,並使用 3,000k 暖光,讓總統府建築透出溫暖的光線。


總統府佈光以 3,000k、4,000k 暖色系為主,中央塔樓內部燈光用色更使用 2,200k 如燭光般的琥珀色。(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Photography by 鄭錦銘)
 
設計也體現了許多過去未被強調的細節。如一樓柱列過去僅以前方多球造型的路燈,在柱子上暈開微光,此次則在每個柱前的草坪多設置了燈光,光線也剛好帶到建築古典的「線板」;三樓拱廊處白色的雙柱、上方拱心石(keystone),也都被光影加深描繪。
 

三樓拱廊白色的雙柱(立體柱飾),過去佈光於兩柱中間狹小的空隙,光幾乎貼著牆打,沒有辦法完整呈現柱體。原碩則在每個柱前面皆設置燈光,並利用建築線板與金屬擋板,巧妙隱藏燈具;另外在柱子的側邊也有向中央「拱心石(keystone)」的光,凸顯建築之美。
(Photo Credit:原碩照明設計、Photography by 鄭錦銘)
 
▪︎ 國際級的「智能調光系統」,創造隨著天色階段變化的建築場景
 
一般或許會想像,越暗的夜晚需要越強的光火照亮,但總統府使用與美國白宮同樣的 Lutron 智能調光系統,反而配合萬年曆日出日落時間,在日落前 30 分鐘便開始點起燈光,並隨著天色漸暗讓光線分為五個階段漸漸暗下。最終建築裙樓全熄燈,城市一片漆黑之時,中央塔樓保留微光,如同燈塔般陪著市民到天明。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在既有點位由下而上投光,讓古蹟浸潤於「上比下亮」、「內比外亮」的自然光感
 
總統府大致上也是依循著過去原碩設計鐵道部、淡水禮拜堂等古蹟「上比下亮」、「內比外亮」的原則,「因為歷史建物的光感比較適合自然光,太陽、月光都是由上而下,但是我們燈都是設計由下往上打,一般而言打光越近會越亮,還必須考量到在既有點位上設計,要計算各處幾度可以涵蓋所有範圍,工作量滿大的(笑)。」陳宇晃笑說。


陳宇晃分享,設計除了透過sketchup、偽色圖軟體模擬輝度與光感,也必須到現場反覆驗證圖面的正確性。(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計畫」每個地方都應該呈現區域的「自明性」
 
原碩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照明設計,其實已不是第一次!細數過去作品,淡水禮拜堂、奇美博物館,以及得到首屆《台灣光環境獎》的鐵道部廳舍,都是以周圍光環境做整體性思考。2017年,更為台北市都發局的西區門戶計畫中「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計畫」提出上位原則。

「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計畫」包含三個區域:第一期的北門廣場周邊景觀;第二期的台北車站、忠孝西路一帶;帶三期為總統府周遭的首都核心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計畫」(註1)可說是大家對於光環境認知的開始,「這上位計劃等於是為每個區域的『自明性』提出原則」,近年台北賓館、監察院、...等代表性建築都已發包重新設計照明,原碩也完成了北門周遭三個歷史建築照明,過去大家通常都是單純路過北門廣場,現在開始有人會坐下來,感受老台北的氛圍。「停留,就跟環境有互動,未來可能也有機會影響到周圍店家對光環境的看法。」陳宇晃說。

不過整個計劃雖有逐步實行,但缺少法律強制約束、公部門介入的深度也還不夠。比如針對北門周遭的招牌規劃,第一次開協調會時商家反彈很大,「但其實這裡的環境需要減光,當時都發局甚至也做了招牌參考樣本,可是現在卻沒有繼續深化。」相較於如京都推動《屋外廣告物條例》保留古都意象的成功案例,都曾多次開協調會與民眾溝通,未來如要延續計畫,更應維持溝通管道。而不只是西區門戶計畫,台灣各地夜間照明,都需要以更整體的思維規劃。「如果落入法規來執行,大家才能在一致的原則下設計,不會說市容都看起來不太一樣。」陳宇晃說。
 
下一步,運用「光」重現龍山寺信仰的平靜氛圍
 
路易斯康曾說:「建築本身是不存在空間的,除非有了光的存在」,妥善運用的光,回歸空間本質,對陳宇晃來說格外重要。一如萬華的信仰中心「龍山寺」找上了周鍊老師與原碩時,他也是以廟宇的本質思考:「龍山寺的起源,是因為一個掛在樹上微微發光的香火袋,而讓人們起心在這裡蓋了廟宇。但現在晚上,龍山寺與周邊的光環境很混亂,我們想要重現龍山寺信仰『光』的平靜氛圍。」

龍山寺過去找水電師傅簡單配置夜間照明,但不僅牆內投光燈直接往人眼照射,前殿、後殿日光燈裸露在外,建築側邊屋頂與上方的交趾陶工藝都未被呈現。加上外圍街燈高度,擋住廟宇建築,此次改造也是個必須多方協調的大工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一如過去以周遭街區整體思考,原碩也一並提出對四周街燈的改善計畫,有趣的是,設計過程中就連一旁的捷運局,也來請教該如何改善艋舺公園的照明。(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陳宇晃:「光是做給人觀賞、停留、互動的」,透過光,帶人回到空間的本質
 
「做燈光不只是打亮空間,而是自問『光』可不可以透過我們的手法,烘托出背後的社會意義。」陳宇晃很專注地說那些在帕森設計學院時,周鍊老師不斷傳達的概念。對他而言,「光」像是連結空間背後的故事與人的媒介,尺度大到城市、景觀,小至建築、室內、藝術,每完成一個案子,陳宇晃總習慣有空時,在夜晚回到那待一會兒,觀察人們都在做些什麼。
 
說起每次走到總統府時,建築在日落 magic hour 亮起暖光,或是在說著老台北故事的北門廣場,看見路過的人放慢腳步,甚至坐下來沈浸一段時間,他的語氣柔和,流露出溫暖而滿足的眼神。「光其實是做給人觀賞、停留、互動的,我們做燈光的用意,是希望大家可以透過光去感受建築、地方精神性的內涵,所以周老師才會說『光是文化的沈澱』。『光』很抽象,卻加強了人對事物的感受。」陳宇晃說。

下次經過總統府,不妨停下腳步,你會發現城市的夜晚正漸漸開始轉變。


原碩照明設計總監陳宇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註 1: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計畫
《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計畫》以過去、現在、未來為概念,第一期定調「用光書寫歷史」在北門周邊拆掉忠孝橋引道後,鐵道部、台北郵局、北門廣場三個主要的古蹟景觀,彼此燈光相互呼應;第二期「用光描繪現代」則希望整頓台北車站附近光環境,透過管制忠孝西路段人/車行、建築照明...等管制,營造「新國門」意象;第三期「用光書寫未來」範圍則涵蓋一、二期,並延伸至總統府首都核心區、大稻埕,做全面性人行道、招牌、建築照明管制。


編輯/林沛伶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