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命脈。隨著2025年捷運萬大線第一期預計通車,萬華地區也即將邁入新的階段。若要在經濟發展和地方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是可能的嗎?地方起飛的同時,又如何守護在地原本弱勢的一群?過去曾與臺大城鄉所同學一起長期觀察南萬華聚落的康旻杰老師,與我們一同思考,在經濟發展與保留街區文化兩難中,未來南萬華的明日光景。
文:Chenjou   |   攝影:楊雅淳、林政億 Terry   |  圖片提供:高傳棋
 
捷運萬大線第一期預計2025年底通車,將從「中正紀念堂站」一路穿過萬華地區,連接到中永和。過去板南線只經過北萬華的「西門站」,以及中萬華的「龍山寺站」,萬大線是捷運首次抵達南萬華地段。根據NOWnews 2019年的報導,未來位在中、南萬華的「廈安站」及「加蚋站」,周邊房價近年已上漲5%。等實際通車後,勢必帶來更多轉變。
 
然而,比起量化的房價漲幅,無法化約、真實又複雜的當地生活,或許更值得關注。「我們期待的是,不管你是什麼樣的階級,都有接近城市的權利。」早年曾參與剝皮寮保存行動,近年又深入南萬華進行田野調查的臺大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如此說道。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Photo Credit:AAA 城市藝術生活誌、Photography by 林政億 Terry Lin)
 
以農起家,曾經繁榮的南萬華
 
康旻杰正式深入南萬華,是在2013年。當時臺大城鄉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進行課程合作,以兩個正面臨都市更新與在發展的困境的區域,進行田調並交流,而臺大城鄉所選中的,就是之後將迎來萬大線的萬華。
 
在密集的田調下,當地輪廓逐漸被勾勒出來,特別是過去較少人知的南萬華「加蚋仔」地區。康旻杰表示,1950、60年代「加蚋仔」龍蛇混雜,如果要重新再談,必須找回最初的根基──農業文化。「加蚋仔」原本就是凱達格蘭族語的「沼澤」之意,是豐沃而可耕作的土壤,過去以出產豆芽菜、麻竹筍和茉莉花聞名。豆芽產業最盛期,這裡曾養育出總量佔全台北高達1/3的豆芽菜。

1990年代加蚋仔堀仔頭傳統三合院聚落。(Photo Credit:高傳棋 提供
 
然而,昔日興旺的豆芽菜產業如今衰萎了,一如整個南萬華在城市生活中逐漸退位。其中一位城鄉所學生吳翊威的田調影像《老米舖》,記錄了一位在東園街開米店的黃阿嬤。位於「加蚋仔」中心的東園街,曾經是地方生活和經濟的重心,直到1972年的「萬大計劃」新闢萬大路,原作為主要交通幹道的東園街被萬大路取代,因而逐漸沒落。90多歲的黃阿嬤,在這條街上開米店已逾70年,當鄰居紛紛出租一樓店面,黃阿嬤的兒子卻堅持留下米店。因為他認為,每天下樓賣米,是媽媽生活的動力,和路過騎樓的鄰居抬槓,是她唯一的社交管道。把一樓拱手讓人,等於奪去高齡母親較有尊嚴和品質的晚年生活,因此寧願守住素樸並且幾乎不賺錢的米店。
 
保留古井還是蓋新大樓?都更的兩難
 
這個故事凸顯了萬大線所衍伸的城市議題:高齡、弱勢族群、人口外移,是萬華目前的課題。捷運開通後,在地弱勢的居民,能否過得更好?大型交通開發案的好處,究竟將被誰享有?如同對黃阿嬤的兒子來說,生活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萬大線的未來不只是拚經濟,還必須有與大家共好生活文化。
 
當初因為田調,曾發現「加蚋仔」其中一個聚落「堀仔頭」,其實還保有從清領時代遺留至今的水圳,而且是活水,康旻杰因緣際會認識活水源頭所在的楊家古厝,及其後代楊忠穎。兩人都希望能留下這座百年古厝和活水古井,因為那不僅是家族記憶,也是台北珍貴的文化地景;但另一方面,建商和地主則期待盡速都更,及未來可能帶來的地價成長。最後古厝被文資審議認定僅留立面,而古井則將異地保存,也就完全與活水斷絕,淪為裝飾。這件事反映了房地產、和其所能帶來的熱錢效益,在地方發展扮演的重要角色。


從清代康熙年間保留至今的「堀仔頭水圳」是目前台北除了瑠公圳外僅存的水圳。此地活泉純淨的水質,也使之發展出加蚋仔三寶中的「豆芽菜」。然而長達近兩公里的水圳多被私人鐵皮、水泥覆蓋,近年來台大城鄉所學生、文史工作者為了讓大家正視這個珍貴的文化資產,開始清理水道、維護環境,期望能使水圳恢復生機。(Photo Credit:AAA 城市藝術生活誌、Photography by 林政億 Terry Lin)
捷運萬大線施工。(Photo Credit:AAA 城市藝術生活誌、Photography by 林政億 Terry Lin)

用設計來找尋「雙贏」的方法
 
在古厝與古井保存議題中,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同時滿足雙方需求?康旻杰認為不無可能。比方說,如果採取共構呢?一樓依舊是古厝和古井,二樓以上則是都更的新建大樓,這其實只是設計手法的問題。「我們不可能阻擋地主和開發商談好的容積配比,所以才想到共構,公共開放空間有一座古井,不好嗎?反正旁邊兩棵(受保護的)老樹也不能移啊。」此提案雖未被接受,卻也點出都更不是只有「拆」或「不拆」兩種極端選擇。
 
他進一步指出,都更後所建的大樓,很多都是「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y)。如同許多知名豪宅,「圍籬」完全封閉居住環境的住宅,斷開了與當地人的連結;和萬華普及的街屋和步登公寓不同,門禁社區完全沒有騎樓,自然難以形成當地居民彼此「相遇」的空間,充滿人情味的巷弄文化也將消失殆盡。目前「加蚋站」旁邊的萬年青大樓,建築由兩座14層樓的量體組成,一樓則保有沿街店面,是康旻杰認為比較理想的形式。用這樣既存的建築案例去說服開發商,或許比較容易。


捷運萬大線加蚋站一旁的「萬年青大樓」。(Photo Credit:AAA 城市藝術生活誌、Photography by 林政億 Terry Lin)
 
「有更多的錢,不見得能提供一個好的公共生活,不見得能讓高齡社會擁有非正式的知識網絡,最後老人都要送到療養機構。東園街有它的機會,城市治理者不該忽視,好的生活品質對一個街區來說很重要,而不只是(著重)在房地產的炒作。」
 
這不是鄉愁式的情感投射,而是切實思考。捷運帶來房地產的熱錢,可能也會帶來經濟實力更好的移居者,而原先弱勢的居民,該如何不被排除在這個蛻變的區域之外?有沒有可能分區慢慢改建,讓新住宅有高有低,產生城市的層次,而不要一下子抹除所有步登公寓,像整形一樣統統變成相同樣貌的30樓大廈?
 
而就人口少子化衍生出的萬大國小和東園國小是否合併的議題上,他也拋出更多想像,例如假若併校之後,釋放出的公有地能否興建青年社宅?或是作為北科大宿舍?相較於過去街區常見的文青店家入駐模式,興建宿舍,將學生拉入街區生活體中,學生們帶來的日常生活消費,對在地經濟豈不更有助益?這樣的在地經濟模式,是真正融入在地生活,而非僅依靠外來觀光客。


加蚋仔新舊交替的市景。(Photo Credit:AAA 城市藝術生活誌、Photography by 林政億 Terry Lin)
 
年輕世代的行動,創造更多可能
 
當然,這些想法,要和居民、政府、以及建商溝通,並不容易。但從2013年的田調蹲點,到努力守護「堀仔頭」以及古井等一連串活動,「加蚋仔」重新被台灣社會看見,也替當地孕育了更多可能。
 
由當地年輕人發起的「六庄」行動團隊,便致力保護「加蚋仔」的文化,其中成員不但創辦《東園誌》書寫地方生活,還舉辦街區策展和體驗行程,同時串聯其它地方團體,包括水谷藝術、白舍藝術,一起邀請外來民眾和當地居民,認識這個老地方的古今。其中一位本身是美術老師的「六庄」成員,甚至帶著國小學生替「加蚋仔」寫詩,還讓他們自己在白舍藝術策了一檔展覽。
 
這種由下而上,因凝聚共識而產生的社會行動,也許還能有更多影響力。未來捷運的公共藝術,附近正要啟動的社宅青年二期公共藝術,可否也由居民們自己來主導呢?勇於討論真正的「共好」究竟為何,跳脫既有的框架,未來的南萬華發展還有很多可能。


(Photo Credit:AAA 城市藝術生活誌、Photography by 林政億 Terry Lin)

如果西城是一首歌 ON AIR!
相揪來聽你不熟悉的萬華故事和那首歌
時間|2021/5/9 (日) 15:00-17:00
地點|誠品信義店 3F 音樂館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AAAonair

【此次專題完整內容收錄於熱騰騰出刊的《AAA城市藝術生活誌─如果西城是一首歌》一書,歡迎與我們一起進入這場紙上策展,走入萬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購買連結│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GdVZaA

【想看更多此次網站專題的內容嗎?請到「如果西城是一首歌」專題頁面,與我們一起探索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老萬華】

文/Chenjou

《AAA城市藝術生活誌》是?
 
文│MOT TIMES明日誌 總編輯 彭永翔 Josh Peng
 
《AAA城市藝術生活誌》自2016年創刊,三個A代表的分別是Art、Architecture、A better tomorrow,每年與讀者一期一會。
 
今年1月出刊的《AAA》第五期回應「如果西城是一首歌」的主題,這次MOT TIMES編輯團隊想來點新嘗試,特別以專輯概念來企劃!
 
 
廖小子裝幀設計x拍謝少年踅萬華推薦歌單x新生代亮眼攝影師鄭弘敬攝影集,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邀請曾拿下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獎,以華麗台式美學顛覆平面設計圈的廖小子操刀封面及裝幀,「以台北來說,最有資格講拼貼的就是萬華。」小子走遍萬華採集字型,最後將各種不同字體轉化為19張貼紙,拼貼出「如果西城是一首歌」的主題,回應萬華多元的文化面向。

這次由小子操刀的封面設計,是由19張貼紙拼貼而成,每張貼紙都取自小子走遍萬華所拍下的字,再由裝訂廠阿姨們手工親貼完成。感謝經緯印藝陳老闆以及每一位阿姨們!(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總是看見台北那些被忽視風景的新生代亮眼攝影師鄭弘敬,則為我們拍下有如專輯內頁的攝影別冊,留下鏡頭中西城正在轉變的風景,同時感謝仙女藝術家倪瑞宏友情演出,星光熠熠啊!超熱血超在地的「拍謝少年」則為封面故事文章撰寫音樂歌單,每張專輯,都是他們閱讀文章後量身推薦,強烈建議大家可以邊聽音樂邊閱讀這些在萬華的故事!

我們與弘敬合作的攝影別冊,在討論之後,弘敬選擇了一般攝影師不太會用、但在生活中常做為房地產廣告宣傳傳單的色紙,藉此回應目前正在進行多項大型工程的萬華,以及正在轉變中的風景。對於大部分攝影師而言,紙質是否能精準呈色始終是首要考量,但我們刻意選擇會吃色的色紙,正是因為那些有點吃色的照片,反而稍稍帶我們跳脫現實,帶來一種奇幻感,同時也呈現著萬華的常民生活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這次除了平裝版外,更推出「收藏版」,限量1,000份!小子在「收藏版」的裝幀,特別以小吃中常見的油紙袋為靈感做為外包裝,呈現萬華日常生猛的庶民文化,給你一本好看營養又好聽的《AAA》。
 

此次限量1,000份的收藏版,以小吃中常見的油紙袋為靈感做為外包裝。考量到一般油紙袋材質在運送時,其實易破,因此我們選用近似質感的單光白牛皮紙做為紙袋材質。封裝貼紙是彩蛋,歡迎撕下貼在你的筆電上,新的一年用大笑來開始吧!(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GdVZaA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