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建築師的職業生涯不大相同,1995 年開始,身為公司總裁的 Rod Sheard 開始領導團隊專注聚焦於運動和娛樂場館設計;在建築世界中,他決定只為一個最重要的真愛付出。說真愛聽起來也許太過浪漫不切實際,但說穿了不就是自己最適合、最瞭解、最想要一路走下去的那個。生長於體育活動盛行的澳洲,Rod 認為一個運動員的生命中起碼有十幾二十年都專注在一項運動上,因此,這些人置身的建築物當然也要用同等的專注力去打造。「世界上有很多辦公建案,但案子結束總覺得與它們不再有任何關聯。然而如果是一座體育場館,10 年後若再次走進這個建物裡觀賞運動賽事,總是還會想到過去在這裡的那些回憶。」Rod 選擇運動場館的原因很實際,也很浪漫。
2012 倫敦奧運主場館「倫敦碗」總是被外界拿來和 4 年前震撼世人的北京鳥巢做比較,Rod Sheard 對此處之泰然。他覺得每一個主辦國家和主場館都有當時需要面對的課題,無法相比較。2008 中國北京努力用鳥巢向世界宣告「我們在這裡!」,2012 英國則把奧林匹克還給運動本身,將倫敦奧運定位為「綠奧運」,也因此造就了過程中使用回收材料、能夠分層拆解、賽事結束後將原本的 80000 席次縮減到 25000 席次的永續輕量場館。
倫敦奧運主場館建造過程縮時攝影。
今年 5 月,Rod Sheard 受文化部之邀來台舉辦講座,藉著這個千載難逢、不必買機票飛倫敦就能近距離接觸奧運首席建築師的好機會,MOT/IMES 當然也練好了臂力頻頻舉手發問。有關專業的建築設計題,Sean Lo 的這篇文章已完整呈現,那我們就聊聊你可能還不知道的那些。Q:倫敦奧運就要到了,在這個時間點上,看著你所打造的場館,此刻心情如何呢?
A:對我們公司來說,這是個很棒的案子,我們從最初幫助倫敦標下奧運的主辦權,一路走到賽事開始後自己的員工實際進入場館工作。對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有機會參與主場館的設計,就算比賽還沒開始,每次我在建築物裡面巡走,只要想到 7 月27 日這裡將會受到全球矚目,就非常興奮。我們竭盡所能地嘗試讓倫敦奧運與眾不同,以一種獨特、創新的方式迎接所有挑戰。當賽事真的到來的時候,可想而知心情將交雜著鬆一口氣的解脫和無與倫比喜悅吧。
Q:1975年,你曾在開始於倫敦工作之前,用了整整一年在歐洲流浪,可以分享當年的你都做些什麼呢?
A:我在澳洲長大,一個與世界相隔甚遠的國家,也因此澳洲青年結束他們的學業之後到世界晃蕩一圈總是個傳統,而當時的我也就這麼做。旅行能夠拓廣你的經驗,讓自己找到更多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也許是偶然吧,離開布里斯本之後我第一個落腳的地方是羅馬,當時我坐在機場巴士裡,隔著一層霧氣向外望,第一棟出現在我眼前的建築物,正是羅馬競技場。這一幕時時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Q:你曾在其他訪談中提過喜歡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羅) 和 Piet Cornelies Mondrian (蒙德里安),他們一大部分的作品都圍繞著水平與垂直,然而體育館往往著重曲線的概念,可以聊聊這個部份嗎?
A:Mies Van Der Rohe 和蒙德里安是兩個我非常喜歡的藝術家,但並不全然因為他們的直線或結構,而是他們作品形式上的明確清晰。視覺和空間的簡潔俐落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技巧與苦工方能達成,比起繁複的雕琢,要做到優雅又不失簡單其實是大大不易。好的運動場館必須符合現代運動設施的各種複合需求,在清晰明瞭的建築結構中塑造能夠讓人留下回憶的氛圍。

倫敦奧運主場館外部示意圖。(Photo credit:Populous)
Q:你個人對於「運動」的詮釋或定義是甚麼?A:身為人類,我們天生喜歡競爭,內心深處都有種與他人一較高下的慾望,運動就一種外顯的行為活動。奧林匹克的初衷非常簡單:看誰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因此運動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某種能力上的比較。這麼說來,如果某 A 把紙團投到廢紙簍的命中率比某 B 高,我也覺得是一種運動,只是不在奧林匹克的項目中罷了。
Q:各類運動項目中往往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贏」。對你來說,贏的定義是什麼呢?建築中是否有所謂的「贏」的概念?而你所擅長建造體育場館的過程裡,什麼境界才代表「贏」?
A:我常常覺得人們太過於看重「贏」這件事情。雖然大家的確會記得輸贏,但奧林匹亞運動最初所創設的本質是「競賽」而非輸贏,「贏」是一時的,仰賴當下時空中各項變數的某個特定組合而生成,永遠無法重複,但競賽的概念卻是恆久的。建築的本質乃是追求長時間中穩固、恆久的表現,而非完成後即終止的完美成果,所以概念上會更像無盡的「競賽」,過程往往比最終結果更重要。

Rod Sheard 設計的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Photo credit:AELTC)
Q:目前看來你所設計的幾個著名案子都具可觀的規模,當你思考自己的居住環境,設計你自己的家,會如何思考呢?A: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問我老婆(大笑)。設計總是要符合客戶的需求,而設計自己家的時候,多數人想到的是如何表達自己。當你獨自作畫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會去碰你眼前的畫布,但建築就不是這麼回事。雖然作主的「主要」是你自己,但總是有很多人事物影響著你的想法,現實世界中建築設計是一個合作過程,如果忽略的當中的交互連結,將會是一條險路。因此在我所做過的案子裡,有時候還是會常常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的涉入其中,整合永遠是建築的大挑戰,當你站在空白畫布面前,恐怕不是真的那麼能夠自由自在地表現你自己的想法。
採訪整理/林宛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