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生活風格 Lifestyle

【生活變變變!文青清新週末篇】瓶蓋變身閃亮地圖,艾爾‧亞納崔訴說非洲歷史

〉〉將尋常的事物抽離原本的生活空間,也能帶來新創意!本月 MOT/TIMES 推出的「生活變變變!」特輯,要帶您一窺這些在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物品,如何透過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巧思,變成令人大為稱奇的藝術創作。〉〉
 
結束一週忙碌的工作後,週末的夜晚就該和朋友相聚,歡樂小酌一番,瓶蓋一開,也就開啟了 Happy Hour,瓶蓋就像安置在酒瓶頂端的王冠一般,總離不開大夥的歡聚時刻,但瓶蓋除了封住酒瓶口,還有可以拿來做什麼……
 
●   瓶蓋的普通用法
1.  椅腳套,光滑又閃亮。
2.  丟向許願池,雙手合十。
3.  鼻子頂瓶蓋,訓練雜耍技能。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說「沒人是一座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 ,週末夜正是與親友聯繫情感的好時機,來點特調,小酌怡情,酒瓶開了,話匧子也就開了,開瓶乾脆的聲響如同拉開 Happy Hour 的禮炮,在大伙笑語八卦中離開酒瓶短暫飛行的瓶蓋,不一會兒疊堆桌面,在燈光下像是亮晃晃的寶石,可惜除了拿來當「尪仔標」消遣外,拿去告白當訂情物是只有資源回收的阿桑肯點頭的。但你絶對想不到,居然有非洲的藝術家利用酒瓶蓋編織出了巨大的金屬織毯,只是這些瓶蓋掀開的卻是非洲殖民歷史與國際處境的事實。


 
艾爾‧亞納崔(El Anatui)早期的雕塑作品就著重於非洲的傳統,比如迦納的信仰,多半以木材及黏土雕塑製成,1990 年代末期,因意外在校園撿拾到一大袋廢棄酒瓶蓋,開始轉以這種人為的、象徵西方殖民歷史的閃亮金屬硬材質進行創作,成為他最著名的代表系列。他將廢棄的瓶蓋壓扁,以銅線用迦納傳統工法編織成巨幅壁毯,將銳利而堅硬的金屬,轉換成柔軟而流動的狀態,也透過費時費力的編織手法,把非洲複雜的歷史,現代與傳統文化的矛盾糾結呈現。


 
這些瓶蓋大多來自威士忌、蘭姆、杜松子和伏特加等白酒,艾爾‧亞納崔認為這些酒瓶蓋正可反映非洲殖民時期的歷史。酒是歐洲與非洲初次貿易時被引進的,蘭姆酒更成為大西洋奴隸貿易的主要象徵,蘭姆酒在加勒比海製造,在英國裝瓶,然後運送到非洲,殖民者不只掠奪了殖民地的物產資源,也用酒精麻痺了殖民地的人民。瓶蓋在此象徵西方世界在此遺留的垃圾,藝術家透過回收、捶打、編織等方法,將文明廢棄物轉化成新的美學形式。喝酒的學問原來不只在瓶中佳釀成份,背後的文化現象或許更值得關注。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