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生活風格 Lifestyle

【宜蘭散策】跟著金馬去旅行——宜蘭舊城散步

連續兩個週末,MOT/TIMES 都將跟著金馬團隊到宜蘭旅行去嚕!美食、舊城、農田、文學,都是認識宜蘭的好方法,走在宜蘭的街道上,微涼的風迎面拂來,大口呼吸,原來這就是宜蘭的味道啊!在此,讓 MOT/TIMES 為各讀者獻上這趟宜蘭舊城散步現場紀實。
 
宜蘭的11月天,濛濛帶著微雨,這天,大家隨著台大城鄉基金會陳育貞老師與金馬團隊,搭乘了時光機,從宜蘭市區走向日據時代的宜蘭支廳、走向清朝治理的噶瑪蘭廳城,與身懷絕技的匠師們交手,品嚐流傳數代的好手藝。在那個微雨的週日,我們走在舊城曲曲折折的巷弄裡,巧遇了宜蘭老靈魂。
走入宜蘭舊城之前,讓我們先來瞧瞧一則跟宜蘭有關的歷史傳說吧!宜蘭,舊稱「噶瑪蘭」,意指平原的人類,相傳,海龍王最疼愛的女兒,人稱「噶瑪蘭公主」,與龍宮裡神勇的「龜山將軍」相戀,可惜受到海龍王的阻撓,硬生生將公主與將軍拆散,公主被監禁,而將軍被驅逐於外海,因為相戀與思念,公主不再說話變成蘭陽平原,苦守著將軍的歸來;而化為龜山島的將軍,則總是遙望著位在東南方的公主。直到現在,站在龜山島邊,若仔細聽著拍打岸邊的浪聲,彷彿還能聽到龜山將軍那悲傷的「噶瑪蘭」呼喊聲……
 
美麗的蘭陽平原,深情的龜山島,宜蘭人就是由這塊背山面海的土地滋養孕育而生,並以宜蘭市作為主要發展中心;宜蘭市是重要的政經文教區,歷經清代治理、日本統治,內部存有許多百年歷史建築物,是宜蘭舊城的所在地。深入認識宜蘭舊城的樣貌前,先讓我們看看右邊這張圖,以昭應宮為圓心,舊城東、西、南、北路為圓的外廓,這就是宜蘭舊城區。這段舊城巡禮以宜蘭火車站作為走入舊城老歲月的入口,陳育貞老師首先帶領大家走過中山公園、宜蘭演藝廳、東嶽廟,來到新月廣場,這是一條半圓外圍的弧線,從地圖查證,原來我們正沿著新月的半弦走入了宜蘭舊城的悠悠歲月裡。
 
然而,曾經保護著這座宜蘭城的護城溝(因為寬度不到一公尺,實在不好意思稱之為河),如今已被深埋在地底之下,許多舊時遺跡,如化龍一村,曾經是軍營的所在地,而今內部都已成半廢墟狀態,雜草野蛇叢聚,因此即將在明年就化為烏有,日據時代的官舍也因為都市規劃改建成紀念館,舊城中心也成為觀光景點。「當一個城市面臨革新的當口,如何保有老故事,如何讓文化歷史不成為人民生活的絆腳石,如何整頓曾經人文薈萃的宜蘭舊城,使之成為一座以步行為主、人民生活就是文化所在、健康而有深度的城市,這是宜蘭舊城接下來20年該努力的方向」,已經為宜蘭這塊土地深耕規劃20年的陳育貞老師這樣期許著。

    
這 2 張圖拍攝到的是「化龍一村」的外觀,曾經是軍用宿舍的化龍一村,現在內部已呈現半廢墟狀態,但在宜蘭市都市規畫中,已將化龍一村列入舊城再生重點地區,打算整修活用老眷舍,優先設置一條環繞眷村的步行廊道。因此明年過後造訪宜蘭的民眾們,將再也看不到現在的荒廢雜亂,而是沿著老樹遮蔭、舒敞漫遊。
 
在宜蘭演藝廳看見常民生活
——> 散步地點:宜蘭演藝廳、中山公園
 
今年金馬宜蘭影展特選在宜蘭演藝廳(右下圖,宜蘭文化局提供)放映,走進演藝廳前,會先穿過外圍的中山公園,但是,走在中山公園時請務必記得眼觀四方,千萬不要一個不小心,就從正在唱歌或是踩著舞步的爺爺奶奶中穿越而過;沒到過宜蘭的人,一定對這樣的舞步姿勢感到陌生,其實,這些爺爺奶奶們正在跳著的是歌仔戲的前身——落地掃的表演,落地掃是最屬於宜蘭民間的傳統休閒活動,無論在廣場或是廟口,人人都可不時站起,就地唱起一段落地掃,是真正屬於生活的藝術。
 
而宜蘭演藝廳的建造就是因應這類型的當地傳統文化而建,三面式的舞台設計與眾多的入口,強調的便是與觀眾的互動性。陳育貞老師提到,關於現代社會興建優質公共空間時,初步規劃總是想把老人、遊民趕走,但是難道因為他們身分、經濟能力的不同,就不能使用這些良善的公共空間嗎?宜蘭演藝廳與中山公園的空間連結,就是希望為這些想要唱戲、想要下棋,還有找不到伴的老人們,塑造一個最舒適自在的活動環境,並在這個空間中看見最活絡的常民生活。
 
空有外殼,老建築的廢與存
——> 散步地點:九芎埕藝術廣場、設置紀念館、宜蘭文學館

    
 
位在舊城南區中有3棟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官邸宿舍,而今皆已改建為他用,分別是九芎埕藝術廣場、設置紀念館(上圖)、宜蘭文學館;九芎埕曾作為主秘公館與校長宿舍之用,而今改建為美食館與音樂館,當時為了規畫美食館內部動線,將這棟近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內部全部拆掉,僅剩外殼,此舉引起宜蘭人極大反彈,因為商業行為而將古蹟拆除,不僅顯示當時政府單位對於古蹟保存的消極態度,也暴露了其對於古蹟修復能力的缺乏。
 
不過,這也讓宜蘭人開始思考與尋找維護、保存古蹟建築的方法,因而有了宜蘭文學館(下圖)的成立,若仔細貼近文學館牆面,將會看到每一處都是新舊木料雜陳,這是為了保留下原始建築材料的維修新法;另外,宜蘭是一座非常潮濕的城市,因此古蹟的防潮便是極重要的工程,而在文學館中,初次嘗試了在建築下方使用大量木炭,以因應宜蘭的氣候特色。
 
      

老師傅的技藝讓人拍案叫絕
——> 散步地點:武營街上曾永裕佛雕
 
除了見得到形貌的建築可以被定義為古蹟,那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呢?這趟舊城巡禮,陳育貞老師帶領大家造訪了位在舊城西區的永裕師住家,永裕師是一位畫佛帽的匠師,但其真正的技藝是彩繪神廟的雕龍畫棟,但因現代廟宇已不如過去注重彩繪技法,因此他們也因應此改變,而發展出新的技術用以彩繪佛帽與修復佛像。
 
走進永裕師的住家,各種彩繪用具、顏料、佛像散佈其間,讓人徹底感受其工作環境本身就是一間彩繪技法展示博物館。參觀其間,有人問道:「彩繪佛身需要幾層顏色才會飽滿?」永裕師回答:「沒有說必須幾層,我覺得滿意漂亮就好。」從永裕師的言談中,徹底感受到他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技藝感到自豪驕傲,從顏料自行調配、佛像紋路刻痕製作,都是模仿不來的手法與功力,在工業化大量製造的現代社會裡,他們用心滿足每一個顧客的要求,在他們手下完成的每件作品都堪稱藝術,並將這樣的技術與精神代代傳延,這樣的行為是「憨」嗎?其實這是令人極為敬佩的「頂真(台語)精神」。

        
      
 
鄂王社區裡行行出狀元
——> 散步地點:鄂王社區、潘宅聚落、宜蘭河畔
 
認得出來下面這些雕刻作品描繪的是哪些行業嗎?知道「大木」(上排圖中)、「小木」是什麼嗎?答案揭曉,其實大木、小木指的都是工匠,大木製作的主要是屋樑結構,而小木則是家具、建築裝飾等,另外還有一種行業別稱作「大厝」,指的則是做棺材的木工。

      
          
從舊城西北區外圍到宜蘭河這一帶,是舊時傳統工匠集聚之地,因為舊城裡公共空間不多,也多已作為政商之用,因此許多懷有技術的人民工匠,就選擇在舊城外圍生活與工作,許多傳統工藝如紙花技術、木雕、石雕,曾經在這兒繁榮發展。另外,也因為鄰近宜蘭河之故,適合養殖豬隻,因此這區在以前也是豬寮集中地,而今日的社福大樓就是由早年的「豬灶」(屠宰場)改建而成。
 
漫步宜蘭,城市觀察
 
漫步在舊城街廓中,看著許多建築老去,但也有建築新生中,有些傳統技藝已然消逝,但也有些味道被傳承下來,在這邊走邊聆聽的學習中,不時被許多映入眼中的宜蘭城景象分了心,
 
        「沿途好像看見很多被藤蔓包裹的大樹,這也是宜蘭市特有景觀嗎?」
        「宜蘭市裡好像很少看到高樓?」

 
關於宜蘭市的過去與現在,對於這座城市的許多細節,大家內心充滿無限好奇,陳育貞老師也盡其所能回答大家的提問。「關於大家注意到的大樹,這確實是個好問題,宜蘭舊城面臨改造時,總有些不得不與商業妥協之處,如新月廣場的興建,但是老樹始終是這些規劃項目中,最被堅持指定保留下來的部分。這些大樹都生長了上百年,而藤蔓的附生也是歲月的累積,因而形成了宜蘭市最重要的歷史資產之一。」另外,「宜蘭市少有高樓,也是宜蘭都市規劃中重要的堅持,早在民國86年,宜蘭便已通過法規,一般建物的興建不能超過4層樓,因此才能有大家現在看到的遼闊視野。」

        

在這次的舊城漫遊中,約有一半的「同學」都是宜蘭人,與他們小聊過後,多能感受到他們對於宜蘭的認同感,也樂於身為「宜蘭人」,而在過程中,他們踴躍地問出許多對於宜蘭現況的疑問,從他們的眼中,真的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於自己生長土地的關心,無論是商業的進駐、工業區的存廢、舊城街區的復興、傳統文化的推廣,他們多有一番自己的想法與期待;一座城市的存在與維護,除了專業人士的努力外,市井小民的參與也絕對是力量來源,這趟旅程或許並不輕鬆簡單,但是卻讓人知識滿滿,也明白都市計劃對一個城市的重要性,並希望這類型的努力,得以擴散發展到更多台灣城鎮中。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