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是風格!北歐侘寂「Japandi」揉合日本禪意與現代簡約設計,形塑安定的生活風景
在快速且紛亂的日常裡,越來越多人渴望一種內外安穩的生活節奏。揉合日式美學與北歐簡約精神的「Japandi」,以自然材質、適度留白等設計,營造出兼具機能的舒適空間,讓人們得以重新思考生活應有的模樣。
在資訊爆炸、節奏緊湊的日常中,越來越多人將「家」視為情緒與感官的庇護所,以溫潤質感與內在安定為設計取向,簡約而不失層次、清冷中蘊含溫度的空間語彙,正反映出當代人對生活質地的渴望。而「Japandi」,這個融合東西元素、揉合日本與北歐美學的設計風格,近年來便逐漸受到全球設計圈與居家愛好者的關注。

結合「Japanese」與「Scandinavian(Scandi)」而生的「Japandi」,是一種混合的設計風格,不過,它並不是表面的直觀拼貼,而是對「安靜」、「節制」、「自然」這些核心價值的共同詮釋,是兩種文化長年在審美與生活方式上的交會結果。例如,無印良品所主張的簡淨收納哲學,以及 HAY、FRAMA等北歐品牌所展現的天然材質與溫潤線條,共同構築了人們對生活美感的基礎想像,Japandi在這樣的脈絡下浮現,對日常空間提出了一種讓靜謐與舒適共存的生活哲學。
北歐式侘寂?
有些人會將Japandi稱為「北歐侘寂」,這樣的形容雖略帶簡化,卻也道出其核心特徵:自然質地、低飽和的柔和色彩、極簡線條、機能與情感兼具,以及對空間留白的開放布局。Japandi通常使用原木、陶器、石材等帶有自然紋理的材質,配合上低飽和的中性色系軟裝,透過強調機能與舒適度的裝飾和家具,在空間中勾勒出內斂而細膩的感知體驗。
Japandi風格中的一大特色是大量木材等天然材料的使用。(Photo Credit:Yohei Sasakura)



由於其強調自然、簡約與不完美,Japandi常會被認為是日本侘寂美學(Wabi-Sabi)的延伸,但兩者之間仍有些本質差異。源於日本古典美學的侘寂,強調的是時間痕跡與不完美之美,例如釉裂的茶碗、風化的土牆,是對時間痕跡的凝視與包容;而Japandi則更貼近當代對生活平衡的追求,加入了北歐式的現代感與實用主義,不過度強調「缺陷之美」,而是在簡靜之中尋求溫度與安定感。
哥本哈根跨領域設計工作室OEO Studio的設計總監暨創始合夥人Thomas Lykke曾表示,Japandi不只是個融合美學,它是一種溫柔的空間節奏,讓人可以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呼吸的縫隙。這樣的觀點也點出了Japandi背後更深層的文化共鳴,與其說它是風格的混合,不如說是在設計中一種精神的相近。
(Photo Credit:Michinori Aoki)

以靜謐與實用為本的空間實踐
近年來,有許多旅店或私人住宿空間,都採用了Japandi風格,像是由瑞典建築事務所 Claesson Koivisto Rune操刀的東京旅宿「Hotel K5」,其建築前身為1920年代的銀行,設計團隊透過藍染漸層窗簾、日本榻榻米式的座位尺度與北歐中世紀的木質隔間等設計,將日本傳統工藝與北歐現代設計元素,在「曖昧(aimai)」的概念中自然融合,展現出Japandi風格溫潤細膩的一面。
由瑞典建築事務所 Claesson Koivisto Rune操刀的東京旅宿「Hotel K5」。(Photo Credit:Yikin Hyo)


藍染漸層窗簾、訂製紙燈、特殊的瓷磚地板等元素交織出飯店的獨特氛圍。(Photo Credit:Yikin Hyo)




同樣位於東京的高級住宅「Opus Arisugawa Terrace & Residence」,則由丹麥OEO Studio改造完成。設計團隊採用大量原木、無光澤金屬與石材,搭配間接照明與日式格柵窗景等細節,營造出低調而不冷峻、光影流動的空間質感。這座住宅不僅在材質上融合兩地特色,更在空間結構中延續北歐「hygge」與日本「ma」(間)的生活哲學與美學。
OEO Studio所改造的「Opus Arisugawa Terrace & Residence」。(Photo Credit:Michinori Aoki)
設計團隊從日本與北歐兩種文化中汲取設計靈感,並以全新方式進行詮釋。(Photo Credit:Michinori Aoki)


超越風格,Japandi作為一種生活提案
儘管Japandi在媒體與社群中頻繁出現,但它有時也被簡化為一種「日式+北歐」的視覺拼貼,甚至與侘寂直接畫上等號。但實際上,Japandi並不是侘寂的延伸,更不是兩種文化的疊加,而是一種源自於對生活節奏調整與精神空間追求的回應。
(Photo Credit:Nick Glimenakis)
(Photo Credit:Karimoku Case Study)


在充滿紛擾與選擇的日常中,Japandi提供了一種有機、寧靜且節制的空間可能。它不強求極簡,也不排斥傳統美學中的細節,而是鼓勵人們透過質感、空氣感與光影的引導,重新連結自我與自然的關係。這種溫潤且有秩序的空間,不只是風格的選擇,而是一種我們重新面對「生活本身」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