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李屏賓掌鏡、故宮特展,印象大師雷諾瓦抵台

5月台北很印象派,除了故宮即將展出「幸福大師─雷諾瓦與廿世紀繪畫」特展外,電影《印象雷諾瓦》也將在月底於北高同時上映,電影揭示了一代大師暮年的病痛與情感,展覽與電影隔空所產生的對話關係,格外引人入勝。

 
左:Pierre-Auguste Renoir, Girl in a Lace Hat, 1891, Oil on canvas, 55.1x46cm, Pola Museum of Art
右: Pierre-Auguste Renoir, After the Bath, 1915, Oil on canvas, 38.8x50.5cm, Pola Museum of Art


這是台灣第一次舉辦雷諾瓦的大型特展,展品主要來自日本箱根的POLA美術館,此展是POLA美術館首次大批出借53幅油畫館藏至海外,此外,還有從日本、美國與法國等10間美術館,遠渡重洋迎來雷諾瓦的12件代表作品。
 
國內讀者對這位擅長畫出女性嬌媚姿態與歡愉氣氛的「幸福畫家」應該毫不陌生,他的作品除了在美術館外,也散見於日常生活的廣告與各種文創商品中。生於1841年雙魚座的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是個天生浪漫派,他曾經揶揄同時期的塞尚只畫蘋果,但他要畫的是活生生的人,有美麗肌膚的女人,他說:「如果畫不能讓人想觸摸,就是徹底的失敗。不懂這個,就不懂藝術、也不懂生命!」

  
左:Pierre-Auguste Renoir, Young Woman Bathing, 1888, Oil on canvas, 81.3x65.4cm, Pola Museum of Art
右: Pierre-Auguste Renoir, Madame Henriot, ca.1876, Oil on canvas, 65.8x49.5c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Gift of the Adele R. Levy Fund Inc.


也因此,即便晚年遭逢妻子離世、老邁的身體受類風濕關節炎之苦(雷諾瓦晚年是將畫筆綁在手上作畫)、兒子又在戰場上負傷,他仍堅持描繪出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喜樂與光輝,他曾說:「畫是用來裝飾牆壁的,因此色調應該盡量豐富多彩。對我來說,一幅畫應該顯得可愛、歡樂並且美麗。生活中醜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我們不該再雪上加霜……」

 
Pierre-Auguste Renoir, Arabs on Donkeys, ca.1881/1882, Oil on canvas, 55.1x65.6cm, Pola Museum of Art

所以雷諾瓦畫春花、畫田園之樂、畫少女,特別是肌膚柔嫩似雪的少女,特展的6大主題就有3個主題與身體、女人相關,而電影《印象雷諾瓦》集中在他生命最後的4年在南法鄉間的生活,由台灣知名攝影師李屏賓擔任攝影,也精準地捕捉了印象畫派的光影與人體,讓整部電影閃耀著溫暖的黃金光澤,如同雷諾瓦對法國南方的看法:「在這令人驚嘆的鄉間裡,厄運彷彿永遠不會降臨;人們被這氣氛寵愛著。」順道一提,光點華山電影館穿廊也正展出光影大師李屏賓為本片拍攝的系列劇照「畫外」。

 
 

《印象雷諾瓦》在光彩耀人美景中敞開,背景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爭隱隱的威脅與飽受身體病痛之苦的雷諾瓦、他晚年最後的繆思女神安黛(Andree)、負傷返家的次子尚‧雷諾瓦三人間的角力,也讓鄉間風景充滿著張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除了畫家雷諾瓦外,也讓觀眾看見了此時尚未成為好萊塢名導的尚‧雷諾瓦(Jean Renoir)動心起念拍電影的開始,居然也是因為安黛(此刻應該高唱愛情的力量真偉大!)。

尚‧雷諾瓦有別其父捕捉生命的美好,而對社會現實有著深度的著墨,是法國詩意寫實電影的大師,曾獲頒奧斯卡金像獎的終生成就獎。最著名的作品是《遊戲規則》,有興趣的讀者可將大小雷諾瓦的作品兩相對照,或許也可讀出藝術史之外的趣味所在。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