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花蓮遇上義大利卡拉拉(Carrara)?兩個乍聽毫不相干的地方,若有天結為姊妹市會如何呢?這可不是義大利設計 Moreno Ratti 的突發奇想,兩個城市其實有許多共通點,例如大理石!Moreno Ratti 的故鄉卡拉拉早已以宛如光滑肌膚的白色大理石遠近聞名,連米開朗基羅都為之瘋狂,然而,你不知道的是,擁有好山好水的花蓮,出產一種特有人稱綠色大理石的「蛇紋岩」,同樣是世界上少見稀世珍寶,可惜知道的人不多,藉由「研石造物」計畫,設計師 Moreno Ratti 和曾熙凱難得跨國聯手,就是要將花蓮打造成「東方大理石之都」!
大理石,這自古流傳已久的材料或許大家皆不陌生,可惜多數人對大理石還停留在建材的用途印象,這未免太小看大理石了!今年由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簡稱:石資中心)所舉辦的「研石造物 Hualien International Stone Workshop」工作坊甫剛落幕,不只邀集眾多相關石材廠商、設計師、工廠等相關專業人士共同聚首花蓮,開鑿花蓮大理石的無限可能,更邀請到義大利設計師 Moreno Ratti 一同進入大理石製造場域,與在地業者和設計師一起腦力激盪,此次 MOT TIMES 特別邀請到對石材設計皆擁有經驗豐富和深入研究的設計師 Moreno Ratti(以下簡稱:M)與曾熙凱(以下簡稱:S)來與我們分享他們對於台灣石材產業的觀察與想像,或許大理石絕非你所想像得那麼簡單!
 

台灣設計師曾熙凱(左)與義大利設計師 Moreno Ratti(右)與我們分享他們對花蓮及卡拉拉的大理石產業觀察。(Photo Credit:研石造物)
 
Q:這是你們兩個第一次合作,請分享對彼此的印象?
 
M :我很愛熙凱啊!
 
S:我在照片上應該看起來比較瘦吧?(笑) 
 
Q:請分享你們對石材有什麼樣的情感? 請分享推廣花蓮石材產業的背景動機?
 
M:首先非常高興第二次來到台灣參與「研石造物」,並很開心與熙凱合作,但不同大理石具備不同特性和特色,因此我對它們的情感連結也不同,很難一概而論。


「研石造物」如今已經邁入第二屆,來自各領域的石材相關業者和設計師,以大理石出發,為花蓮石材產業探索新可能。(Photo Credit:研石造物)
 
S:我就不講客套話了!(玩笑)所有台灣人小時候在家裡一定都有看過綠色蛇紋岩 (綠色大理石) 製成的沙發、茶几等家具,石材其實一直都存在台灣共同的記憶中,我也是透過今年的工作坊,包含前期研究和不斷與石資中心的學習和交流,才知道早在 50、60 年代,國民政府就安排了一批人民到花蓮去開採,當時即發現花蓮是顏色包含白、灰、黑等的大理石和蛇紋岩的原產地。
 
我從以前就很喜歡去嘗試各種不同材料,並找出個別獨有的利用方式,此外,透過此次「研石造物」不只能和參與品牌學到很多,這次也和 Ratti 聊了很多策略面的事,像是花蓮石材產業如何能不輸給卡拉拉。
 

小看花蓮的大理石這裡可是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蛇紋岩,值得好好來發揚光大!(Photo Credit:研石造物)
 
Q:為什麼會特別選擇從在花蓮出發? 有什麼特別之處?
 
M:花蓮和卡拉拉在天然環境上幾乎一樣,來到花蓮就很像來到世界另一端的家,事實上卡拉拉會興起就是因為大理石,尤其是「卡拉拉白」,而花蓮的蛇紋岩也是全世界獨有,因此我認為花蓮應從蛇紋岩作為出發點推廣到全世界,花蓮絕對有潛力能像卡拉拉一樣輝煌,除了本身在地的美好素材外,藉由像「研石造物」的平台集合了品牌,設計師、業者、石資中心等,把各方面都串聯起來,就能成功把蛇紋岩推廣出去。
 
S:最早我們接到這任務時,因適逢年初「亞泥事件」鬧很兇,因此我也曾思考過這材料如真的大紅,對環境等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原認為這產業是以人為主,而非原物料,因礦石會枯竭,但人會留下,為此曾想過從推廣礦石,改去推廣產業。
 
但 Ratti 提出的觀點比我想得更多一層,他認為很多地方如中國都可以做石材加工,但目前中國還是在追求量,幸運的是,台灣已過那階段,比較要求品質,但萬一等中國等地也開始追求品質,甚至比台灣更便宜時該怎麼辦?因此收益就變得非常重要!只有當手上握有一個像是花蓮蛇紋岩般的獨特資源,並堅持在地製造,才能讓當地的技術和產業延續。

所以說,最後發現產業加上原料才是唯一的解法!再加上,同事曾和礦場的人聊到經濟活動該如何和自然平衡的問題,發現其實重點在於礦場的主人,所以此次在開採時,我們一開始就有考量過後續的安排如保育和復原,這其實也是這產業的一部分。
 
Q花蓮當地石材產業有什麼樣的特色? 和義大利有什麼不同?
 
我相信不管是在義大利或台灣,從事大理石材產業的人絕都不希望礦源枯竭,更不會只想拿大理石來賺錢,但很現實的是,這個產業從開採到最後製成都會產生鉅額費用。
 
除此之外,在卡拉拉那開採的石材廢料高達近 75%,因此我的設計通常是使用別人不要的大理石板或是邊角料,這次來台發現花蓮的業者也正嘗試解決這問題,像是「研石造物」的活動,集合眾人的力量,就能再利用這些原來被棄置一旁的素材。


石材產業需要更多人的投入!還好在時間的推移與眾人的努力下,人們已經逐漸改變舊有概念,替石材產業注入許多新的動能。(Photo Credit:研石造物)
 
S: 過去的人們其實早已發現石材產業的問題,例如有統計顯示應用在建材的產能佔 70~80 %,因受到資源大量聚攏到營造業的影響,導致其它如藝術品或生活用品的產能就下降很多,加上大部分石材是供應國內市場,因此萬一國內建築產業不景氣時,就會嚴重受影響,但表面上卻又沒立即危機,所以過去沒引發很大的迴響。
 
然而,石資中心已看到了這問題,其實過去一年來,就已面臨巨大改變了!石材產業從上個世紀 50、60 年代開始發展,如今許多企業皆已是由第二代或第三代去接手,這批新的人也有新想法,希望有改進的空間,此外,企業第一代有意願嘗試改變的也逐日增加。
 
想想看,如往後推 10 年大家會如何去看這產業? 還會不會想加入這產業?現在首先要努力把別的產業的能量和石材產業對接,慢慢改變大眾和當地人對這產業的看法,這才是我們「研石造物」計畫最重要和想推廣的部分。因對當地人來說,本來家家戶戶就曾有小機台可以做加工,許多目前都變成是年長的阿公、阿嬤在接手,但對石材就較沒感情。
 
Q:你們在推廣花蓮石材產業時碰到最大的挑戰在哪?
 
M: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大概是太熱了!(笑)新一輩和老一輩間摩擦的確是我們需要去克服的,但並不是只要促使年輕一代願意做建築以外的事就好,知識和技術方面的升級也非常重要!因大理石雖然可以做成任何東西,但要如何管控成本帶來真正的經濟價值才是最大挑戰!
 
S:現面臨到問題是,我們覺得自己在做對的事,但可能和目前國家發展的方向未必一致,我們雖具備把事情做好的條件,但仍需有更多的資源,石資中心也需得到更多補助。當然,我們並沒想要 100% 去依賴政府,希望能建構自給自足的方式,讓未來大家聯想到花蓮石材產業就會有印象和信賴感,讓花蓮更活絡,如此一來說不定就會有更多品牌誕生,並透過像「研石造物」這樣的平台連結各品牌。

此外,希望廠商間也可以組織起來,不管是用公會或是其他形式,讓活動繼續發生,這樣就不需一直仰賴政府,但是現階段我們需達到初步的成果,讓大家對這件事產生很強的信心。
 
幸運的是,許多大眾因曾看過去年的展覽,所以這次很多人是主動去和石資中心聯繫,例如「荃美術」、「永興祥木」和「青木堂」等,我們站在去年開創者的肩膀上,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去思索更多東西,雖然仍會有不夠圓滿之處,但如沒有過去,我們今天也不會站在這裡做這些事。


雖然現在仍面臨問題需要解決,但曾熙凱認為只要堅持做對的事,大家看到初步成果後,就會越來越有信心。(Photo Credit:研石造物)
 
M: 我也很同意,花蓮現很像是 50 年前的卡拉拉,如果當時政府沒注意到大理石發展的潛力,非常可惜!如能越早發現,對當地居民和產業都是較好的事。
 
在卡拉拉常會碰到的問題是,設計師如沒去聽工廠的意見,就會浪費很多精力,加上若工廠沒獲得相對報酬,就會不想再與設計師合作,因從過去工廠累積很多不好的經驗,有時我甚至不願暴露設計師身分,以免工廠可能會不想和我合作,因此設計師 open mind 也很重要,因石材成本非常高,不像是做塑膠。
 
S:我完全明白設計師通常會希望能有所突破和嘗試新東西,但除非你是完全自己做,若還是希望借助工廠,就需非常多的溝通。我認為建立信任是首要任務,我們通常都是先建立關係,然後再打破規則。


如何能夠同時兼顧環境發展與品牌設計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藉由像「研石造物」的平台集合了品牌,設計師、業者、石資中心等,把各方面資源串連起來,才能共同思索花蓮大理石的未來。(Photo Credit:研石造物)
 
Q:如果花蓮石材產業要更國際化,你們有什麼建議?
 
M:花蓮擁有石資中心很幸運,因其能提供許多資源與技術,並有心去發展,每個國家石材產業都有各自特色,我建議是要把花蓮變成一個品牌像是「Made in Hualien」,例如現大家想到大理石時,就會想到卡拉拉,希望有天大家想到「東方的大理石」時,也能想到花蓮,說不定花蓮有天還可以和卡拉拉結為姊妹市!(笑)
 
S:我覺得只要活動能繼續辦下去,就能統整整個產業,也許能嘗試從建材轉移到其他品項,或說服一些原本主要做外銷訂單、出貨量龐大但相對單價較低的企業轉型,培養些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品牌。

像是花蓮的石雕藝術季也很有趣!他們每年都會邀請其他國家的雕塑家過來針對石材來做現場雕塑,再放到花蓮各地,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這同時有藝術和設計層面的東西,如何讓花蓮變成一個石頭的城市、石頭的聚落,並讓在地人也相信這件事,我認為非常重要!我曾也問過石資中心關於花蓮人的職業組成,軍公教其實佔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如何增加投入石材產業的人需大家的努力。




現正在透明公園 transpark 展出的 《2017 研石造物 - 花蓮國際石材設計工作坊 台北展》讓我們看到今年「研石造物」工作坊的精彩成果,以及台灣石材設計的驚人實力!(Photo Credit:研石造物)
 
Q:花蓮還有什麼是你們覺得可以再開發的?
 
S:舉個例子來說,像我們有個學弟妹叫做 Kamaro'an,從花蓮最南的部落和接近台東的地方出發,近日還被獲選為 M & O Paris 亞洲新銳設計師獎,因此台灣具備自己的製造業去連結文化和品牌非常重要,若用別的國家的產品,等於是在用其它國家文化過生活,但台灣目前服務業還是佔大部分,所以希望製造業能升級或改善相關策略等,以達到較好的平衡,我觀察到近年對東岸的關注有逐漸提高,希望我們也能帶起大家對於花蓮更多的重視。
 
M:我也同意,因很多無形的東西需透過有形的方式去呈現,加上花蓮非常漂亮,所以也很適合發展觀光展業。

編輯撰文/ 黃品嘉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