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一個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名字。
它是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筆下那座聚散著人生離合的中華商場,它是時間仿若停留在70年代的加蚋仔街景,它是我們自認熟悉實則全然陌生的西門町與艋舺。它是一首在2025年,萬華面臨巨大轉變前,我們應該靜靜聆聽的西城之歌。
提及萬華,除了西門町、艋舺外,你曾聽過南萬華的加蚋仔嗎?你知道全台北市最老的街其實就是萬華的貴陽街嗎?座落於和平西路與環河南路交界的華江整宅,其實是由一群知名建築師陳其寬、高而潘、沈祖海等所打造的集合住宅?
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萬華,不僅僅只有我們印象中的街頭次文化、廟宇文化,它還擁有豐富的街區、市場、以及由廟宇所延伸的食物及工藝文化,如同萬花筒中的鏡射,映射出多層次的世界。而且每一條街,都有它的身世與文化,難以化約。
街區文化與地景,往往20-30年就有巨大變遷。50年前的台北,水渠遍佈,還是個水城;50年後的台北,馬路縱橫。30年前,中華商場還在;30年後,已被高樓取代。
未來的萬華也正面臨著巨大轉變。2025年捷運萬大線第一期預計將在南萬華加蚋站通車,該區房價現已逐漸提升;西區門戶計畫的啟動,鄰近西門町的人們又是如何看待?
因此,在MOT TIMES負責企劃的忠泰年度刊物《AAA城市藝術生活誌》(後簡稱AAA)第五期,我們以「如果西城是一首歌」進行一場紙上策展,聚焦於西區的萬華。走入西門町、艋舺、加蚋仔等地,與13位不同領域的朋友們,一起了解萬華的過去與現在多元的文化底蘊,並嘗試對未來拋出想像與提問。此次MOT TIMES網站專題《如果西城是一首歌》也重新解構、節錄《AAA》其中五篇文章,並新增「青山王暗訪」之報導,串聯紙本與數位,提供另一種新閱讀形式。閱讀文章時,記得打開拍謝少年針對每一個故事,所推薦的音樂歌單,從聲音開始一場街區的想像旅行。
「城市的『全面更新』,看起來光鮮亮麗並不是壞事,但這就像讓台灣人人有大學唸的願望一般,骨子裡卻是一種恐怖主義。它彷彿相信此刻這世界真不需要小吃攤、鋪馬路的工人、無家可歸的老人、卡車司機與貧窮的娛樂。」
吳明益在《浮光》中,提及他對於萬華及城市變遷的觀察。城市本就會前進與改變,鄉愁式的保留傳統文化與街區,或許過於離世。但是,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不是只有是非題,而能是申論題,開放性的面對保存與開發議題,是我們所想探問的。
然而,這期的《AAA》與此次的數位專題,僅僅是一個起點,因為萬華的豐富層理,有太多議題需要被討論,畢竟這老城區唱出的歌是如此的樸實卻又豔麗,需要時間深深聆聽。
下一次,來到萬華,記得用你的心,靜靜聽著它哼的歌。
【本次專題完整內容收錄於熱騰騰出刊的《AAA城市藝術生活誌─如果西城是一首歌》一書。廖小子裝幀設計x拍謝少年踅萬華推薦歌單x新生代亮眼攝影師鄭弘敬攝影集,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qmdzpR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GdVZaA
回應「如果西城是一首歌」的主題,《AAA》第五期想來點新嘗試,特別以專輯概念來企劃!
邀請曾拿下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獎,以華麗台式美學顛覆平面設計圈的廖小子操刀封面及裝幀,「以台北來說,最有資格講拼貼的就是萬華。」小子走遍萬華採集字型,最後將各種不同字體轉化為19張貼紙,拼貼出「如果西城是一首歌」的主題,回應萬華多元的文化面向。

總是看見台北那些被忽視風景的新生代亮眼攝影師鄭弘敬,則為我們拍下有如專輯內頁的攝影別冊,留下鏡頭中西城正在轉變的風景,同時感謝仙女藝術家倪瑞宏友情演出,星光熠熠啊!超熱血超在地的「拍謝少年」則為封面故事文章撰寫音樂歌單,每張專輯,都是他們閱讀文章後量身推薦,強烈建議大家可以邊聽音樂邊閱讀這些在萬華的故事!

這次除了平裝版外,更推出「收藏版」,限量1,000份!小子在「收藏版」的裝幀,特別以小吃中常見的油紙袋為靈感做為外包裝,呈現萬華日常生猛的庶民文化,給你一本好看營養又好聽的《A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