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臨全球各大城市房價屢創新高的今日,挑戰傳統的居住空間及形式,重新定義集合式居住空間及生活型態,已在當代建築掀起一波革新再造的熱潮。面對當代居住這一未解的謎,位於德國的
Vitra 設計博物館 (Vitra Design Museum) 策劃「一起住吧!新集合式建築展」(Together ! the new architecture of the collective opens at the vitra design museum)展覽,邀請關心都市房價的你我,一窺來自美國、歐洲及亞洲等地解決都市住房問題的案例。
當我們同在一起!展覽中討論社會住宅的歷史,讓我們看到在有限空間中,各種同在一起的可能性。 (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
若是家具設計迷,就不能不知道來自瑞士的家具設計品牌
Vitra!以精密工業製程起家的 Vitra 不僅是瑞士精品的代表,更在1967 年,極具盛名的丹麥設計大師
Verner Panton 研發出全世界第一張一體成型的塑料椅
《Panton Chair》,而它也是全球首件採用塑料一次模壓成型的 S 形單體懸臂椅。此外,由該品牌背書的設計博物館,更是建築與家具設計迷不得不走訪的聖殿。
精選世界各地的集合住宅,此次展覽要喚醒大家對都市住房問題的重視,以及不同社會群體間交流的可能。 (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 Andreas Ruby 表示,建築,從來都不僅止於個人行為,而是關乎眾人的公共議題,同時,在空間形塑的過程,也同步定義於空間中居住的群體,如三代同堂或黃金單身漢等,社會群體間彼此交流的過程,也左右各國房市的起落。
自己的問題自己救!關乎社會住宅的經濟問題,也在展覽中被探討和呈現。 (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
「一起住吧!新集合式建築展」用空間說故事,娓娓道來社會住宅的古往今來。有趣的是,現今看來的經典案例,多是源於不滿於當時社會現況的街頭抗爭。從 19 世紀晚期由 Charles Fourier 引領的法倫斯泰爾(phalanstères)式的工業集體居住區、1920 年代的合作住宅 (housing cooperatives) 及位於哥本哈根之佔領式社區 (autonomous community of christiania)。即便是當代,集合式居住空間也不失為解決住房問題的方式之一。
雖然不能直接把建築搬到現場,但1:24 的模型帶我們走入各國社會住宅的實踐之旅。(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
有別於眾多建築展,「一起來吧!新集合式建築展」以 1:24 的當代建築實驗模型,構築烏托邦都市空間,提供給民眾更切身的空間感。不只如此,形塑這些空間的概念,也落實在柏林、蘇黎世、洛杉磯、東京及維也納等城市,從空間比例、外牆、建材及虛構城市等面向,重新探討並定義都市環境、公共領域與個人空間之間的關係。
想要住在社會住宅中的感受嗎?現在還有 1:1 大小的聚落式公寓捕捉社會住宅的縮影。 (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
現場也有可以實際體驗的區域,每一間房間都有自己的床鋪、廚房及衛浴設備,看了是不是很心動呢?(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
放眼望去,聚落式公寓 (cluster apartment) 的模型,提供民眾實際體驗共同及私有空間的居住形式;而由 Daniel Burchard 拍攝之影像組成的裝置,則宛如一當代社會實驗室,給予民眾探索及思考來自世界各地八大住宅形式的空間。
此外,我們可以從來自維也納的 Sargfabrik、蘇黎世的 Zwicky-Süd、巴賽隆納的 La Borda、柏林的 R50 等集合式建築,一窺新的居住型態。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商用空間、電影院、免停車費的超市、餐廳、健康顧問中心的蘇黎世 Kalkbreite,也是展覽中討論新居住型態之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