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遷徙不是我的遷徙:忠泰美術館「逆旅之域」展覽開幕
還記得上次旅行是什麼時候?即使旅行的不是你,是不是總是能聽到身邊同事朋友要出發去哪?無論距離遠近、是否跨越國境,「遷徙」在你我的生活中早已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訂房網站上寫著:「從他們的窗望出去,你將會了解他們的視野。睡著他們的床,你將會知道他們的夢。」然而,遷徙中我們望見的,是誰的視野?而誰的夢我們從來不曾想過要去了解?
透過新聞畫面,我們可以看見在世界另一頭因為戰爭、氣候變遷而被迫遠離家園的難民與災民;甚至在日常生活的縫隙,我們也總能看見移民、移工的身影。我們想像的遷徙是場新奇的冒險,而他們不得已的遷徙是與命運賭博,同樣是遷徙之路,卻像在光譜的兩端。
羅懿君的作品〈航向未知的家〉從大廳延伸至二樓展場內,以編織的小船探討難民議題。(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最新開幕的展覽「逆旅之域」(The Flying Land)以此為題,探討當代人類永無止盡漂泊離散的生存狀態,與尋求歸屬、依靠與返鄉而不得的宿命。策展人黃姍姍邀請到來自六國的八組的藝術家參展:菲律賓的艾佛雷多&伊莎貝爾‧阿奎禮贊(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德國的烏拉‧馮‧白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荷蘭的海蒂‧佛格(Heidi Vogels)、日本的西野達(Tatzu Nishi)、新加玻的鄭瑋玲(Wei Leng Tay),與台灣的林書楷、程仁珮和羅懿君。
林書楷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作品從立體模型與平面繪畫等不同維度,展現他結合了記憶與歷史的城市想像。(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 德鴻畫廊)
懸掛於美術館大廳的小船為羅懿君的作品〈航向未知的家〉,以風乾香蕉皮編織而成的小船承載了好幾世紀的歷史,羅懿君從殖民潮濫觴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回溯,對照當今湧現歐洲的難民潮,述說人類大規模遷移的歷史脈絡。從大廳拾級而上,佔據了樓梯間的則是林書楷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作品,他運用父親工廠遺留下來的木質模具,搭建一座融合個人記憶、傳統工藝與歷史脈絡的有機體城市;立體作品之外,〈陽台城市文明系列──王城重遊記〉則以細膩的筆觸層層疊出虛實交錯的熱蘭遮城,反映林書楷對台南在地歷史的好奇、探索與想像。
海蒂‧佛格(Heidi Vogels)的錄像作品〈Notes I, Gardens of Fez 2018〉紀錄摩洛哥古城的故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荷蘭藝術家海蒂‧佛格(Heidi Vogels)長期於北非摩洛哥古城菲斯(Fez)進行田野調查,作品〈Notes I, Gardens of Fez 2018〉以後設的場景安排,藉由類紀錄片的形式,觀者進入城市中隱密的花園之記憶與故事、虛實交錯的空間與當地的歷史文化交織成一部影像之詩。
程仁珮與新住民媳婦訪談,將食物結合生活物件與文字記錄完成作品〈食譜演化運動〉,反映新住民的鄉愁與台灣生活。(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 MOT TIMES)
程仁珮的〈食譜演化運動〉系列作從食物切入,她認為從食物就能反映不同文化的風貌,於是她訪談多位台灣新住民媳婦,將她們對於家鄉的思念轉化為六道融合原生地與移居風味的新菜色,探討台灣正走入多元民族的社會現象。艾佛雷多&伊莎貝爾‧阿奎禮贊(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是來自菲律賓的藝術家夫妻檔,共展出兩件作品:〈末班航機〉使用一千多隻菲律賓移工穿過的拖鞋,組成一對彩色的翅膀,象徵思念家鄉的心並期待能自由翱翔;〈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臺北)〉以衣服、書籍等日常物品組合而成的箱型物件,源自藝術家移民澳洲的自身經驗,遷徙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物件取捨,每個被堆疊的物件都強烈傳遞出情感的糾結與斷裂。
菲律賓藝術家艾佛雷多&伊莎貝爾‧阿奎禮贊(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的〈末班航機〉與〈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臺北)〉兩件作品。(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同樣取自個人的生命經驗,曾長期居住於香港的新加坡藝術家鄭瑋玲(Wei Leng Tay),作品〈彼岸〉訪問從中國到香港的移居者們,藉由攝影和聲音裝置的方式,傳遞大時代中的個人生命故事,以及隱含其中的政治、歷史和社會縮影。
鄭瑋玲的作品〈彼岸〉捕捉多位從中國來到香港的移居者的身影。(Photo Credit:MOT TIMES)
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大展的德國藝術家烏拉‧馮‧白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首次於台灣展示大型空間裝置,作品〈Two Times Seven II〉由十四道巨大布幕和物件構成,邀請觀眾走入舞台般的空間,暗示其中無限的可能性,引領觀眾進入現實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烏拉‧馮‧白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的裝置作品〈Two Times Seven II〉讓觀眾在布幕中體會探索未知的樂趣。(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逆旅之域」的另一大亮點是位於戶外的西野達作品〈大砲花瓶〉,〈大砲花瓶〉獲得國防部與台北市政府公園處協助,借用於八二三戰役中由海軍將士實際使用過的40MM /L60雙管炮,雙管炮延伸至二樓的室內成為花瓶,成為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下的危機暗影,這是西野達在台灣的首次展出,他希望能創造出和在地有所連結的作品。
美術館外的公園裡是日本藝術家西野達特別為台灣創作的作品〈大砲花瓶〉,〈大砲花瓶〉獲得國防部協助,十分難得地借用到八二三戰役中由海軍將士實際使用過的40MM /L60雙管炮展出。(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逆旅之域」將在忠泰美術館展至2019年1月20日,每週三學生日還可憑學生證免費參觀,另外還有多場專家導覽、錯過可惜!
透過新聞畫面,我們可以看見在世界另一頭因為戰爭、氣候變遷而被迫遠離家園的難民與災民;甚至在日常生活的縫隙,我們也總能看見移民、移工的身影。我們想像的遷徙是場新奇的冒險,而他們不得已的遷徙是與命運賭博,同樣是遷徙之路,卻像在光譜的兩端。
羅懿君的作品〈航向未知的家〉從大廳延伸至二樓展場內,以編織的小船探討難民議題。(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最新開幕的展覽「逆旅之域」(The Flying Land)以此為題,探討當代人類永無止盡漂泊離散的生存狀態,與尋求歸屬、依靠與返鄉而不得的宿命。策展人黃姍姍邀請到來自六國的八組的藝術家參展:菲律賓的艾佛雷多&伊莎貝爾‧阿奎禮贊(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德國的烏拉‧馮‧白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荷蘭的海蒂‧佛格(Heidi Vogels)、日本的西野達(Tatzu Nishi)、新加玻的鄭瑋玲(Wei Leng Tay),與台灣的林書楷、程仁珮和羅懿君。
林書楷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作品從立體模型與平面繪畫等不同維度,展現他結合了記憶與歷史的城市想像。(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 德鴻畫廊)
懸掛於美術館大廳的小船為羅懿君的作品〈航向未知的家〉,以風乾香蕉皮編織而成的小船承載了好幾世紀的歷史,羅懿君從殖民潮濫觴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回溯,對照當今湧現歐洲的難民潮,述說人類大規模遷移的歷史脈絡。從大廳拾級而上,佔據了樓梯間的則是林書楷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作品,他運用父親工廠遺留下來的木質模具,搭建一座融合個人記憶、傳統工藝與歷史脈絡的有機體城市;立體作品之外,〈陽台城市文明系列──王城重遊記〉則以細膩的筆觸層層疊出虛實交錯的熱蘭遮城,反映林書楷對台南在地歷史的好奇、探索與想像。
海蒂‧佛格(Heidi Vogels)的錄像作品〈Notes I, Gardens of Fez 2018〉紀錄摩洛哥古城的故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荷蘭藝術家海蒂‧佛格(Heidi Vogels)長期於北非摩洛哥古城菲斯(Fez)進行田野調查,作品〈Notes I, Gardens of Fez 2018〉以後設的場景安排,藉由類紀錄片的形式,觀者進入城市中隱密的花園之記憶與故事、虛實交錯的空間與當地的歷史文化交織成一部影像之詩。
程仁珮與新住民媳婦訪談,將食物結合生活物件與文字記錄完成作品〈食譜演化運動〉,反映新住民的鄉愁與台灣生活。(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 MOT TIMES)
程仁珮的〈食譜演化運動〉系列作從食物切入,她認為從食物就能反映不同文化的風貌,於是她訪談多位台灣新住民媳婦,將她們對於家鄉的思念轉化為六道融合原生地與移居風味的新菜色,探討台灣正走入多元民族的社會現象。艾佛雷多&伊莎貝爾‧阿奎禮贊(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是來自菲律賓的藝術家夫妻檔,共展出兩件作品:〈末班航機〉使用一千多隻菲律賓移工穿過的拖鞋,組成一對彩色的翅膀,象徵思念家鄉的心並期待能自由翱翔;〈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臺北)〉以衣服、書籍等日常物品組合而成的箱型物件,源自藝術家移民澳洲的自身經驗,遷徙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物件取捨,每個被堆疊的物件都強烈傳遞出情感的糾結與斷裂。
菲律賓藝術家艾佛雷多&伊莎貝爾‧阿奎禮贊(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的〈末班航機〉與〈地址:另一個國家計畫(臺北)〉兩件作品。(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同樣取自個人的生命經驗,曾長期居住於香港的新加坡藝術家鄭瑋玲(Wei Leng Tay),作品〈彼岸〉訪問從中國到香港的移居者們,藉由攝影和聲音裝置的方式,傳遞大時代中的個人生命故事,以及隱含其中的政治、歷史和社會縮影。
鄭瑋玲的作品〈彼岸〉捕捉多位從中國來到香港的移居者的身影。(Photo Credit:MOT TIMES)
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大展的德國藝術家烏拉‧馮‧白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首次於台灣展示大型空間裝置,作品〈Two Times Seven II〉由十四道巨大布幕和物件構成,邀請觀眾走入舞台般的空間,暗示其中無限的可能性,引領觀眾進入現實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烏拉‧馮‧白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的裝置作品〈Two Times Seven II〉讓觀眾在布幕中體會探索未知的樂趣。(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逆旅之域」的另一大亮點是位於戶外的西野達作品〈大砲花瓶〉,〈大砲花瓶〉獲得國防部與台北市政府公園處協助,借用於八二三戰役中由海軍將士實際使用過的40MM /L60雙管炮,雙管炮延伸至二樓的室內成為花瓶,成為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下的危機暗影,這是西野達在台灣的首次展出,他希望能創造出和在地有所連結的作品。
美術館外的公園裡是日本藝術家西野達特別為台灣創作的作品〈大砲花瓶〉,〈大砲花瓶〉獲得國防部協助,十分難得地借用到八二三戰役中由海軍將士實際使用過的40MM /L60雙管炮展出。(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逆旅之域」將在忠泰美術館展至2019年1月20日,每週三學生日還可憑學生證免費參觀,另外還有多場專家導覽、錯過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