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漫遊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精選10件亮點作品!

自2003年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森大樓落成後,一掃1980年代以來六本木龍蛇雜處、燈紅酒綠的夜生活之城形象。「六本木新城」不只是硬體建設與土地開發,並以藝文生活為重建計劃的重心,不僅有「高高在上」森美術館53樓的森美術館及森大樓廣場上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大蜘蛛、堅肯茲(Isa Genzken)的玫瑰,走在六本木新城的公共區域上,隨處可見由森美術館挑選的戶外雕塑,共有十三位日本及國際設計大師創作的街頭裝置。隨後2007年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的開幕,區域內的三得利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及鄰近國立新美術館也在同年開幕,與森美術館形成六本木的「藝術三角」。
 
在這樣的城市再造背景下,以森美術館為首,與前述的六本木藝術文化機構,加上六本木商店街振興組合共同組成「六本木藝術之夜委員會」,在東京藝術委員會(Art Concil Tokyo)、港區市政府(Minato City)與文化廳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正式舉辦第一屆的「六本木藝術之夜」。週末的六本木本來就是不夜城,無需刻意經營人潮,藝術反而是用最出奇不意的方式融入街區中。每年的活動前兩天開始在最熱鬧的六本木交叉口設置活動主視覺燈籠裝置,預告著一日一夜的六本木城區將變身為大型藝術節。
 
當世界各地都爭先加入「白晝之夜」,「六本木藝術之夜」狹著超強的策劃團隊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前五屆在春季的3月底舉辦,也曾一度移至4月和10月,近2年則是在5月底舉辦。初夏是拜訪東京的好季節,相對穩定的溫暖氣候讓夜間藝術活動更顯熱絡。特別的是,有了六本木商店街振興組合的加入,也動員活動周邊店家延長營業時間,甚至通宵,讓整夜不睡的城市漫遊成真。


通宵營業的六本木藝術咖啡成了為捨不得睡的藝術愛好者補充元氣。(Photo Credit:胡忻儀)
 
2019年邁入第十年的「六本木藝術之夜」,甫於5月25日(六)至26日(日)以「夜之旅,晝之夢」為活動主題熱鬧登場。不同於過去幾屆以日本知名藝術家如草間彌生、日比谷野彥、名和晃平等擔任主展藝術家,今年邀請曾於2010、2016年參展過的韓國普普教父崔正化,首次由國外藝術家主持主秀,似乎也象徵著六本木藝術之夜十年有成,朝向更國際化藝術盛會的野心。
 
Happy Together 韓國普普藝術之父崔正化帶你一同發現閃閃發亮的日常
 
從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代表到去年新成立的曼谷雙年展,國際大型雙年展盛事都看得到崔正化的名字。對於城市和六本木藝術之夜的熟悉,讓他受邀成為首位國際主展藝術家。「我不是在創作藝術,而是帶大家發現生活中閃閃發亮的日常事物。」他說,因此在開展前以工作坊方式邀請在地民眾參與,像是回收居家鍋碗瓢盆再利用的《聚集,不倒翁》(Get together, Roly Poly) ;由志工接力完成的氣球裝置《生命,生活》(Life,  Life) ,在風的吹動下成了生龍活虎的「毛毛蟲」,繽紛討喜又動感的形象成了這次主視覺的靈感來源。


主展藝術家崔正化的《生命,生活》使用大量氣球,在裝置時即吸引許多民眾駐足。(Photo Credit:胡忻儀)


主展藝術家崔正化帶領在地民眾創作的《聚集,不倒翁》。(Photo Credit:胡忻儀)

整個活動在5月25日傍晚以崔正化的巨型《水果樹》(Fruit Tree)拉開序幕,六本木戶外劇場的空間彷彿被施了魔法一般,我們熟悉的香蕉、橘子、草莓等蔬果成了盛開的水果樹。不愛逛美術館、不愛看展覽的崔正化曾說過菜市場才是讓他充滿精力與靈感的地方,特別是東京上野的阿美橫町和曼谷的恰圖恰市集。藝術家以充氣塑料呈現《水果樹》上生猛的蔬果,則是以人造世界的角度向是大自然致敬。


主展藝術家崔正化的《水果樹》耀眼絢麗,成了開幕記者會最棒的舞台。(Photo Credit:胡忻儀)
 
Red Ball Project 帶你七天暢遊六本木
 
曾經來台展出的「紅球計畫」,由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發起,像顆小丑的紅色大鼻子跳躍在城市的建築物之間,被譽為是全世界最長壽街頭藝術,目前已巡迴25個城市。有趣之處在於「紅球計畫」每日不定點的出現在城市中,不經意地與不同民眾面對面,這次在六本木藝術之夜,紅球計畫則扮演活動開展前的最佳宣傳,連續七天挑戰六本木新城區的重要建築不管是國立新美術館、21—21Design Sight或是森大樓廣場,都成為人氣聚集的亮點。


巡迴世界各地的《紅球計劃》這次以連續七天帶領觀眾漫遊六本木。(Photo Credit:胡忻儀)

「夜之旅,晝之夢」溫柔地邀請我們一起進入藝術夢境
綜觀今年整體的作品,國際邀請作品大多兼具日夜觀看的趣味,在六本木之丘附近的作品包括法國藝術家Cedric Le Borgne的《慾望與威脅》(Le Desir et la Menace)以鐵網所細膩編織出的巨鳥,白天安靜無形地駐足在森大樓前廣場,夜晚在燈光照射下才顯露優雅蹤跡。美國藝術家Andrew Binkley的《石雲》(Stone Cloud)與日本藝術家共同創作的《手扶梯博物館》(Escalator Museum)充分運用手扶梯空間,一上一下,重與輕的錯置,成了日夜不停的夢境場域。義大利藝術家Esther Stocker的《皺褶雕塑》(Creased Sculpture)承襲歐普藝術,利用錯視玩起線條和形狀的遊戲,作品像是被捏成球狀的紙團,扭曲了表面規則分布的黑白格子,彷彿被打破秩序的現實。


《慾望與威脅》在夜間成為森大樓前最鬧中取靜的風景。(Photo Credit:胡忻儀)
 

《手扶梯博物館》將手扶梯之間的空間化為蘋果由上而落的連續動作,上方則為《石雲》。(Photo Credit:胡忻儀)


《皺褶雕塑》彷彿一團捏皺紙球,佇立街頭挑戰民眾視覺。(Photo Credit:胡忻儀)

角文平在六本木交叉點鄰近的西公園裡裝置了「公園ㄧ角」—沙地上的三輪車、旋轉遊具無人自動,上面還有著緩緩充氣又洩氣、一閃一滅的氣球,儘管位處熱鬧的六本木,白天卻顯得孤寂,在夜的召喚下才展露生氣。同樣面對少子化問題的日本,藝術家透過詩意的裝置重溫童年也娓娓道出不同時光下公園功能的轉變。美少女藝術家上坂直的「所在譚」(Hidden in Cells of the City)則像是將借物少女生活的微型世界砌入現實生活的城市各角落,難以發現卻總覺得哪不對勁的存在,正隱隱進行著一部都市物語。


角文平的《公園一角(Kigaeru Park)》不管白天或夜晚,吐露著城市變遷下公園的變化。(Photo Credit:胡忻儀)

森大樓的的每個角落則有一系列精彩的錄像裝置與您巧遇,大西康明的《循環》(Circulation)利用大樓中庭的空氣流動,輕薄、褶皺加工過的紙張成了可動的大型雕塑,如同被薄膜包覆的夢境蠢蠢欲動、破殼而出。


大西康明的《循環》透過大樓天井的氣流吹動著懸於空中的紙幕。(Photo Credit:胡忻儀)


森大樓內的各角落放置著大型錄像裝置,圖為日本藝術家澤拓的作品。(Photo Credit:胡忻儀)


志茂浩和的《囚禁者》以人物錄像「塞」進街頭販賣機的縫隙中。(Photo Credit:胡忻儀)


臺灣唯一參展,《黑暗中的彩虹》喚醒災後重建新希望
 
近年在臺灣與亞洲屢有佳作展出的莊志維,以《黑暗中的彩虹》受邀參展,也是2017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同志議題展」後,首度的海外巡展。他的創作理念來自於每個人共同的生命經驗:傷痕—不管是生理上或心理的,透過在紀念碑式的黑色量體裝置上書寫,可能是一則訊息、一段話或一個圖案,集體抒發讓每個受過傷的你感受到並不孤單。作品概念中的「正視傷痕,迎來希望」,在日本近年來大型天災的社會氛圍下更顯突出,這次展出也形成集體療癒的對話場域。
 
5月25日上午開展後未到中午即聚集人潮在六本木之丘北塔前的廣場,從一開始對於廣場上四個龐然大物的疑惑,在工作人員提供金屬細棒引導下,創作欲大發的日本觀眾紛紛靠過來留下印記,《黑暗中的彩虹》開啟了一場不分國籍的大眾對話,到了夜晚,在裝置內的多彩LED燈條照亮下,這些隨著時間累積而被刻劃下的文字與圖像透出彩虹光芒,象徵傷痕背後的希望。在週六夜間活動高峰時間,儘管作品上早已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與圖案,往來人潮就像受到作品所發出的光芒召喚,依舊絡繹不絕地試圖在黑色箱體上找到空間留下訊息。《黑暗中的彩虹》也成為本屆「六本木藝術之夜」最受歡迎的作品,更受到主展藝術家崔正化稱讚「觸動人類原始本能反應的佳作」。

 
參與民眾寫下了「希望全世界的大家都能變得幸福!」,在如今混亂的時代中,最單純的想望,其實也最難成真。莊志維透過《黑暗中的彩虹》,期盼讓藝術作品成為讓社會溝通的媒介與平台。(Photo credit:莊志維)

除了吸睛的大型裝置,連夜不間斷的表演活動、深夜講座,還有大型酒商如Roku Gin與Hibiki Suntory Wisky的贊助攤位都讓藝術夜的氛圍更加親近。沒有所謂的OFF活動,舉凡六本木鄰近的藝文活動,像是三得利美術館由佐藤大策展的「左右腦共享日本藝術之美」、21_21 Design Sight的幽默展,到私人畫廊如貝浩登正展出李明維個展、小山登美夫畫廊的Tom Sachs個展都配合延長營業時間,也都列於官方網站與活動手冊中,全城都動起來,讓熬夜不睡的「夜之旅,晝之夢」旅人們可以紮實地打上一劑藝術營養針!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