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把椅子都是時代的眼淚啊!「做座展」以三條軸線呈現近百年設計史,必看4件亮點作品
你知道自己一天總共花多少時間,坐在椅子上嗎?你知道原來一般人平均一天就花了9.3小時坐著,比一天睡7.7小時的睡眠時間還要長嗎?
椅子作為我們每天接觸最頻繁的生活道具,椅子的製造與設計也隨著台灣產業發展而有所不同,從農業手工藝時期、輕工業代工模仿時期,到近代走向設計與風格塑造之路。好奇台灣的椅子設計發展脈絡及特色是什麼嗎?
椅子作為我們每天接觸最頻繁的生活道具,椅子的製造與設計也隨著台灣產業發展而有所不同,從農業手工藝時期、輕工業代工模仿時期,到近代走向設計與風格塑造之路。好奇台灣的椅子設計發展脈絡及特色是什麼嗎?
台灣設計研究院邀請知名工業設計團隊「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合作推出主題特展「坐座做.做座展」,從「坐、座、做」三個軸線呈現椅子的故事,以台灣原創精神為座標,重新詮釋國際設計史觀。
策展人徐景亭(Gina)認為:「坐是一種姿勢,座是一種象徵,而做是一種行動!」在仔細爬梳一世紀的設計脈絡後,依創作年代作為敘事軸線,從1930年代顏水龍的竹製家具、1950年代輕工業時期的塑膠製鬱金香椅、及1960年代太空時期的「圈椅」等,每一把椅子都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誌,以此想法延伸出三大展區,並設置了觀眾動手作的學習場域,帶領觀者回到最單純的設計及創作。
1950年代輕工業時期的塑膠製鬱金香椅。(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1960年代太空時期的「圈椅」。(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一進入展場,超過50張陳列在平台上的台灣椅子映入眼簾,而被譽為「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所創作的手工竹製椅,與包浩斯代表作品「紅藍椅(Red Blue Chair)」擺在並置呈現,讓同個年代裡的東西方設計對話,觀者可從組裝結構上的簡約美學看出兩者間的共通性。
「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所創作的手工竹製椅,與包浩斯代表作品「紅藍椅(Red Blue Chair)」擺在並置呈現,讓同個年代裡的東西方設計對話,從組裝結構上的簡約美學看出兩者間的共通性。(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坐」的進化,當代詩意空間
在這個展區中,不僅展現經典工藝,也將視角延伸至當代趨勢。邀集13位當代設計師,包含王俊隆(竅門設計)、許向罕(向罕設計)、周育潤、徐景亭(東海醫院)、林曉瑛、林靖格(格子設計)、陳奕夫(路力家器具)、黃涵宜(祥業工業)、吳俊儒、吳孝儒(無氏製作)、高寶惠、賀仁瑋(PISTACCHI DESIGN)、Kenyon Yeh等人展出精彩作品。
展件中,有傳統工藝的延續與創新、也有科技巨輪之下產生的傢俱新趨勢,讓觀者得以從中窺見,台灣當代創作者從上一代所累積的豐富資源中,尋找到屬於自我的文化基金,並淬鍊出符合當代需求的美學新觀念。我們也特別從中挑選出4件不可錯過的精彩亮點作品!
亮點作品1:藤編球也能拿來坐沙發?-周育潤X泡泡沙發
周育潤以台灣特有的「五角編」技法,組成極具當代設計感的「泡泡沙發」,當年被法國媒體評選為最令人心動的作品。(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亮點作品2:向台灣生物致敬之作!-王俊隆X「作繭計劃-蠶絲竹編沙發」
亮點作品2:向台灣生物致敬之作!-王俊隆X「作繭計劃-蠶絲竹編沙發」
設計師王俊隆與竹藝師聯合製作的「作繭計劃-蠶絲竹編沙發」,巧妙應用農村養蠶智慧,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藝術,將椅子引領至永續發展的美學層次,吸引世界各地專業人士的讚嘆不斷;這件作品亦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共襄盛舉之下,首度借展至台灣設計館與民眾見面。(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亮點作品3:是桌腳,也是隔間屏風?-許向罕X「X多元模組家具系統」
亮點作品3:是桌腳,也是隔間屏風?-許向罕X「X多元模組家具系統」
許向罕的「X多元模組家具系統」,以仿生造型、CNC自動車床技術,打造出獨特的模組化設計;透過更換局部零件創造產品新的功能與價值,進而達到使用週期的延長,是解決當今環境課題的永續設計。(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亮點作品4:用現代風格重新詮釋阿嬤時代的老孔雀椅!-路力家器具X「燕椅」
路力家器具的「燕椅」用現代風格將「阿嬤」時代的老孔雀重新詮釋。透過設計與手工製作工序,改變以往偏小且厚重的坐椅,微調出微弧形曲木椅面,輕薄卻堅實,讓身體可以沒有壓力的往後靠,以更貼近現代生活的造型與結構,重新進入現代人家的空間。(Photo Credit:路力家器具)
「座」的材質實驗,看到台灣的文化演進
「座」的材質實驗,看到台灣的文化演進
座椅的製作與生活演進有密切關聯,例如從竹材工藝,發展到加入機具生產製作的木材傢俱,再到金屬加工與塑料射出成型;西元2000年之後,由於個人意識與在地自覺的萌芽,激迸出設計與工藝跨界合作,大膽嘗試各項新穎材質與工程技術,從這個展區中將可一次窺見材質進化與文化演進。
「格子設計」創辦人林靖格與臺灣知名竹藝師林群涵的驚世之作「領結椅」作品模型。(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格子設計」創辦人林靖格與臺灣知名竹藝師林群涵的驚世之作「領結椅」作品模型。(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科技巨輪之下產生的傢俱新趨勢。例如許向罕的「X多元模組家具系統」,以仿生造型打造出獨特的模組化設計。(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做」的經典,看到人體工學的秘密數字
這個展區探討的是「人體工學」。此區呈現館藏之一,同時也是20世紀現代家具的經典代表—伊姆斯夫婦(Eames)於1956年發表的單人躺椅。這張躺椅不僅是MoMA、龐畢度中心等多家美術館的永久典藏,同時也讓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爭相擁有。(【一分鐘讀懂設計椅】小心! 坐上去有睡著危機! Charles and Ray Eames 超舒服 Lounge Chair)
伊姆斯夫婦當年測試了各種角度,找出最符合人體工學的關鍵數字,讓躺椅微微向後「15度角」傾斜;這完美的角度除了提供舒服的靠背,還讓胸部處於平緩、無壓的姿勢,創新的技術徹底跳脫當年傳統座椅形式。
為了讓觀展者理解「伊姆斯躺椅」坐起來如此舒適的原因,策展人也設計了一面動態投影牆,將乘坐的一瞬間以科學視角來呈現:例如背靠和座墊之間的角度可調整為105度至135度,乘載使用者下半身脊椎的重量,使乘坐姿勢不會過於壓迫。透過這張經典椅,烘托出「做」的核心思想,從此處鼓勵觀眾動手玩設計。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人因工程概念,第三個展區也設置了三種高度的平台,觀者可以透過乘坐體驗,從中了解最適合自我身型的坐姿,進一步親手設計自己的座椅!
展區設置了三種高度的平台,策展人期待觀眾透過乘坐體驗,從中了解最適合自我身型的坐姿(右起:徐景亭、王俊隆、林靖格)。(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區設置了三種高度的平台,策展人期待觀眾透過乘坐體驗,從中了解最適合自我身型的坐姿(右起:徐景亭、王俊隆、林靖格)。(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這次展覽的摺頁也饒富巧思,將工程圖學慣用的「格線系統」融入其中,提供觀眾精準繪製椅子的造型與高度,再透過紙材特性進行摺疊與撕割,便能立即從平面紙張製造出立體感的椅子!這精心的設計,讓大人和小孩都能盡情享受做椅子的樂趣,所有天馬行空的靈感信手拈來,每位觀眾都能成為下一位設計大師。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坐座做.做座展|SIT DOWN PLEASE
時間 | 2020/3/10~7/5 每週二至週日09:30 - 17:30
地點 | 台灣設計館06展區 (松山文創園區松菸口)
票價 | 150元(全票)/100元(學生票、團體票、松菸口會員票)
主辦 | 經濟部工業局
執行 | 台灣設計研究院
策展 |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視覺 | 形容事物所
編輯/李玲玲
編輯/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