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一分鐘讀懂地景藝術先驅 Christo 】為何要將建築、島嶼「包」起來?4個關鍵字了解大師的藝術理念

保加利亞籍的藝術家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今年5月31日於紐約家中離世,享壽84歲。

 

這位藝術家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妻子 Jeanne Claude 曾攜手至世界各地,創造出令人讚嘆不已的地景藝術,他們倆的作品總是在人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中,突然以鮮豔的色彩與創意撼動我們的視覺感官。

 

逝世消息來得突然,在這之前Christo仍在策劃地景藝術行動,預計於2021年包覆巴黎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 Wrapped」。Christo 可說是現代的地景藝術之父,他與妻子一生為藝術付出,即使作品如同生命終將逝去,藝術之美卻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一起重新認識這位藝術大師吧。
關鍵字1:地景藝術先驅
 
Christo 為逃離極權體制,在 21 歲時來到法國巴黎,與 Jeanne Claude 展開一段藝術與愛情相織的浪漫歲月。他們倆後來以「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為名共同創作,早在 1960 年代就開始著手戶外藝術作品。1961年,德國高築柏林圍牆、巴黎正進行著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抗議遊行,Christo與Jeanne在當時以油桶在巴黎的街道築起「鐵幕」《Wall of Oil Barrels - The Iron Curtain》,表達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期待透過公共藝術促進人們思考。

1961年《Wall of Oil Barrels - The Iron Curtain》Christo與 Jeanne刻意露出油桶上的品牌商標(如ESSO、AZUR、SHELL、BP),並在向巴黎政府申請裝置公共藝術中微妙的寫道:「這個『鐵幕』可以在街道上的公共工作期間用作路障,或將街道變成死胡同。最後,其原理可以擴展到整個區域或整個城市。」針砭時事意味深長。(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後來他們逐漸邁向更大的尺度,將藝術與環境結合,創造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景藝術。如 1983年《Surrounded Islands》以粉紅色的布料,包圍邁阿密比斯坎灣11個島嶼;1985年《The Pont Neuf Wrapped》以金色帆布包覆住法國塞納河上最古老的橋樑新橋;1995 年的《Wrapped Reichstag》,與德國政府斡旋了20多年,將整棟德國國會大廈包裹在銀色布料之下。
 

1995 年的《Wrapped Reichstag》。(Photo Credit:Christo、Photography by Wolfgang Volz)

即使在2009年 Jeanne Claude過世後,Christo仍持續創作,2016年在義大利北部的伊塞奧湖 (Lake Iseo) 劃下一道道亮黃色的《The Floating Piers》,讓民眾免費體驗行走於湖上的感覺。對Christo來說,藝術的價值不關乎金錢,而在於當下人們的體驗,且為了維持原創性,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從不接受任何贊助與合作邀約,所有地景藝術皆以販售個人藝術品的所得支付。
 

1983年《Surrounded Islands》以亮麗粉色織布,包圍邁阿密比斯坎灣上的11個島嶼。(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Christo 與 Jeanne於1970年構想出《The Floating Piers》概念經過多年探索最終於此實踐。此作最全長5.5公里,布面寬16公尺。Christo說:「就像我們所有的項目一樣,《The Floating Piers》絕對是免費的,沒有門票、開放、預訂,也沒有所有者。《The Floating Piers》是街道的延伸,屬於每一個人」(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關鍵字 2:「包裹」不是重點,藝術家透過「改變環境」傳達藝術理念
 
「包裹」是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的給人強烈的印象之一,小至物品,大到建築、海岸、島嶼都有!不過為何要「包」住這些東西?
 
平時我們習以為常的景物,被包裹起來後不僅醒目,當複雜的細節被遮掩,其實也更容易顯現出它們最基本的特徵、比例,讓壯闊的建築瞬間也有了柔軟、輕盈的特質。但藝術家並不執意於包覆作品,而是希望透過「改變環境」影響人們的感知。
 
Christo 曾於《紐約時報》中說:「對我而言,『美』是創作過程中涉及的所有事—包括工人、政治、溝通、建造所遇到的困難、與許多人打交道,整個過程都是『美』的一部分,我很喜歡這個過程。 」

1969年《Wrapped Coast》包覆住澳洲Little Bay的海岸線。(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Christo的藝術中也有許多並非以「包裹」形式出現的作品,2005年於紐約中央公園的作品《The Gates》即以7503個橘黃色的布與鋼架組成,遠看宛如一條金色河流。(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關鍵字 3:以布料的柔軟與暫時性,呈現藝術本質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的地景藝術有個共通性:它們皆以「布」為創作材料。織布具有柔軟、感性特質,且可以大面積的「暫時」改變環境,觀者只有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到當下的藝術,而這份感受的影響力,甚至可以持續擴張,即使藝術品撤除、空間恢復原樣,當人們舊地重遊仍會回想起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曾如何重新詮釋這個環境。

1985年《The Pont Neuf Wrapped》利用金黃色布料,將新橋的燈柱與橋墩全部包覆起來。(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關鍵字4 :外界對地景藝術的環保疑慮
 
然而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的地景藝術,由於規模相當大,通常僅被允許存在相當短的時間,雖然藝術品上所使用瘩布料皆在使用後回收,然而覆蓋於河流、海岸、島嶼等自然環境仍然備受環境保育疑慮。
 
如他們曾計劃於科羅拉多州的阿肯色河流上,創作以銀色布料覆蓋河流的《Over The River》,當時他們已獲得申請許可,但由於地方團體質疑其環境影響,多年訴訟後 Christo 決定不再繼續這項創作。已完成項目《Surrounded Islands》也同樣曾遭質疑不環保,但對此Christo表示,他們在事前不但邀請專家評估環境,過程中也在11個島嶼上清除了40噸的垃圾。


Christo與Jeanne-Claude曾為《Over The River》多次至當地探勘。(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Christo繪製的《Over The River》手稿。(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在包裹新橋後,Christo說,他與妻子仍希望能回到巴黎實踐包覆凱旋門計畫《L'Arc de Triomphe, Wrapped》。由於疫情推遲一年至2021年9月18日至10月3日,雖如今Christo無法親眼見證這件藝術,卻是他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Photo Credit: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猶如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所有大型的地景藝術般,他們全然投入藝術創作的精神,依然存留在大家的記憶之中。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